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善志的博客

个人档案

善志

善志餐饮品牌设计机构
其他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302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三鲜馄饨:相传西施发明 从无锡传到上海?

(2018-10-26 16:57)
本文出自善志餐饮品牌策划http://www.sense-idea.com/,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馄饨是无锡人的家常小吃。虽然馄饨不仅是无锡流行,全国好多地方都流行,但无锡人对于馄饨有一种不离不弃的执着。对于无锡人来说,家里包馄饨,仿佛是一种仪式,买皮子,割肉,斩菜,拌馅,包馄饨,下馄饨,端馄饨,左邻右舍都有分享,惹得到处欢乐满满。无锡丽新路社区借着这个文化传统,2017年8月开了一家“暖宅味道”共享馄饨店,倡导“吃一碗送一碗”,鼓励顾客给特殊群体“买单”。馄饨店的盈利注入社区“暖宅有爱”孤困老人精准帮扶基金。“您花一二十元买上两碗馄饨,一碗自己吃,一碗‘贴’墙上捐助他人,让需要帮助的人随时‘共享’到爱的滋味。”馄饨店的这个理念,使全社区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保洁员等都可以免费品尝爱心馄饨。
 
 
 
 
无锡人还看重那些老牌子的馄饨。王兴记是100多年前一个小摊点起家的老牌,一向被无锡人作为无锡馄饨的典范。家里来了外地客人,大体是要带去尝尝的。曹张新村里有一家阿娟馄饨店,开了快三十年了,女老板阿娟开店时是个年轻美女,现在已经是位奶奶,至今仍然经营这家很小的门店,与三十年前差不多,甚至那块店牌也没有什么变化,可名气照样被流传。那些从小吃着这家馄饨长大的孩子,如今还会带着他们的孩子,从别的住宅区特意过来品尝儿时的好味道,把一种承传悄悄地灌输给了下一代。
 
江南一带传说,当年来自越国的美女西施,是馄饨的发明者。吴国后期,越国每年对吴国发动战争,加上天灾人祸,把吴国拖累得疲惫不堪。吴王夫差吃饭不香,睡觉不眠。西施虽然是范蠡派入吴国宫廷的一号女间谍,却因为深感于夫差的情怀,动手为夫差准备了一份美味。她精心擀出薄而韧的面皮,把肉和鱼剁细成馅,包在面皮里,然后煮熟,加入大骨汤和其他调味,端到夫差面前。夫差被那香味吸引,品尝之下胃口大开,仿佛囫囵吞枣一般把一大碗美味吃个精光。夫差问西施,如此美味,这是什么?西施想起夫差那囫囵吞枣般的模样,笑着说:馄饨。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西施不是只会浣纱
 
南方的馄饨,北方的饺子,其实,它们本来同出一脉。相比而言,馄饨是比饺子更加古老的名词。
 
古人以面皮包馅煮食,因其无七窍而称之谓“馄饨”,与天地不分之时的称谓同音“混沌”。北齐颜之推是最早将馄饨写入书中的文人,他写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大约到唐代以后明确馄饨和饺子两种名称,逐步在南北两地各自发展,南方的称为馄饨,北方称为饺子。饺子几乎保留着原来的形态,馄饨却有了多种包法和形状,而且明显表现出追求精致的态势。以后,饺子成为产麦的北方民众的一种主食,馄饨却成为不产麦少产麦的南方的一种小吃。北方的饺子店是一种解决吃饭功能的主食店,饺子甚至成为北方人喝酒的一种佐菜,叫做“饺子就酒越吃越发”。南方的馄饨店却大都是具有休闲功能的小吃店,南方人很少会就着馄饨喝小酒。
 
 
 
南方对馄饨有多种叫法。江南一带都叫馄饨。福建叫馄饨,也叫扁食,因为那里的馄饨肉馅是用棒子敲出来的,敲打在当地方言中称为“扁”。四川叫抄手,应该是取馄饨的那种形状——犹如人抄着双手。湖北、江西一带则叫包面,大约是因为面皮里包着馅的缘故吧。广东人则称为“云吞”,是馄饨的粤语方言发声。
 
 
 
餐饮中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三鲜。菜品中有炒三鲜,蒸三鲜,荤三鲜,素三鲜。饺子中有三鲜馅饺子,馄饨中也有三鲜馄饨,是江南一带最传统的招牌馄饨。无锡几乎所有的馄饨店,都会有三鲜馄饨,而且店里最基础和销量最好的馄饨。上海的馄饨也多以三鲜为招牌:上海三鲜大馄饨。
 
三鲜馄饨不是无锡人发明的。古代无锡很长时间属于常州府下辖,常州三鲜馄饨是早有历史记载的。但是,无锡三鲜馄饨却绝对是无锡人发明的。常州三鲜馄饨是用猪肉、青鱼和开洋混合成馅。无锡三鲜馄饨则不用青鱼,改用榨菜、猪肉和开洋剁细混合成馅。相比之下,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鱼腥,充分利用榨菜独特的鲜味,使馄饨更加鲜美,多吃不腻。无锡人说,无锡三鲜馄饨起源于东亭。旧时东亭一带曾是华太史的老家,离城不远,建有交通官亭,应该是个富裕和交通流量较大的地方,创新并繁荣一下美食小吃是有坚实基础的。
 
 
 
无锡现在至少有几千家馄饨店,因为馄饨店里总是搭着卖小笼包的,无锡的小笼包店那么多,馄饨也会相应的多。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无锡的馄饨店都曾被公私合营了,所有馄饨店的开办、地址、布局、等等,都由官方决定,一般设置为市级的、区级的、乡镇级的,主管和主办方分别是市级饮服公司、区级饮服公司和乡镇街道。
 
无锡市级的馄饨店都在市中心,一家叫太湖馄饨店,在三阳广场东面的中山路上;一家叫无锡馄饨店点,在三阳广场西面的中山路上。两家店相距不远,生意都很好。太湖馄饨店的鲜肉开洋大馄饨是当时无锡最贵的,2角钱一碗。无锡馄饨店是规模最大的,除了卖馄饨,夏天还卖冷拌面、冰砖、冰冻赤豆汤。
 
以前的三阳广场
 
 
其他馄饨店的馄饨,一般是1角钱至1角3分钱一碗,比如西门外的绿杨馄饨店和南门外的穆桂英点心店,都是1角3分,而健康路国棉一厂与周山浜国棉二厂附近的馄饨店就都是1角钱。乡镇上的馄饨只要几分钱,有些70年代的中学生记得,曾经在无锡县港下参加劳动,同学结伴休息时,去顾山街上吃过一碗馄饨,才3分钱,手里有5分钱,还吃了一根油条和一个大饼,找了一块糖,一路吃到劳动的村里。
 
改革开放之后,无锡的馄饨店一个接一个的开了起来。无锡馄饨店恢复了王兴记的牌子,又被从地方国营改制为民营企业,成了无锡馄饨界的大佬。一度拥有最牛最贵馄饨的太湖馄饨店早已不知去向了。跟着知青太太回无锡的一位盐城青年,开了一家曹张手推馄饨,做出了名气。而原来无锡老牌的“过福来”手推馄饨被国家饮服公司湮灭之后,最近刚刚恢复牌号重新开张。郊区蠡园乡曾经创新出一种虾仁大馄饨,那馄饨大到三四个就几乎能够吃饱,一咬满嘴的虾仁,味之鲜美,至今无锡城里无法找到,渐渐地就不见了踪影。在深深的巷子里,有一些馄饨店被无锡人传播着,比如丽新路的西施馄饨,水秀新村的阿凤鸭血馄饨、荣巷的小馄饨……许多人特的开了车坐了车去尝鲜。
 
无锡现在最好吃的馄饨应该是熙盛源、笑来喜、淼品香、淼林第、锡笼记、古香楼、勤德兴那几家,他们其实都属一脉相承,都是同门师兄弟,所以口味上比较接近,就馄饨而言,强于忆秦园、王兴记,甚至超王记。
 
 
 
说起来,超王记算是熙盛源他们的源头。上世纪90年代,超王记创办于城郊芦村附近,本来是卖肉馅面筋的,仗着手艺好,做起了小笼包,还稍卖馄饨,立志超过行业大佬王兴记,媒体也赶紧推波助澜,一时超王记名声大振。不久,合伙人独立出去开了熙盛源,先从苏州发端,再开回无锡,立马成为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再后来,熙盛源里的徒弟们纷纷出去创业,于是有来笑来喜、淼品香、锡笼记、古香楼等好味道的馄饨,在各方面都渐渐超过了超王记。
 
无锡有三鲜馄饨,上海也有三鲜馄饨。从馅心分析,上海三鲜馄饨不同于常州三鲜馄饨,因为不用青鱼肉,而是选用榨菜,与无锡一模一样。上海人从来不说这三鲜馄饨的来源,吴歌认为是从无锡而来。十九世纪60年代,安徽人李鸿章帅淮军进入上海,先锋营是无锡人杨宗濂率领的无锡团练改变。这支部队进入上海之后,负责城防与后勤,大量的无锡人和无锡风味进入上海,逐渐演化为上海风味的一部分。上海人的阳春面、小笼包、三鲜馄饨,大约都是这样开始和发展的。此后很长一个时期,上海人一直喜欢带有无锡标识的物品,比如无锡茭白、无锡四角菱、无锡酱排骨、无锡小笼包,在上海开一家无锡馄饨店稍卖些小笼,只要正宗好味道,生意一定不会差。
 
 
 
无锡馄饨店买小馄饨的不太多,三鲜大馄饨是做得最多的品种,这与苏州不一样。苏州人讲究精致,无锡人偏重实惠。大馄饨味鲜肉多,不但解馋,而且可以吃饱。苏州人吃小馄饨,图的就是尝个滋味,所以特别在汤料上下功夫,那碗小馄饨端上来,可爱得让人舍不得下口,而无锡三鲜大馄饨端到面前,会让人大快朵颐。
 
无锡也有扬州人来开的馄饨店,比如秦园,在惠山古街和荡口古镇都有,但是,无锡人一吃就知道,那不是无锡味道,从汤到馅,都不一样。无锡人吃馄饨,嘴一向很刁的。俗称:刁无锡。

更多相关精彩内容请关注善志餐饮策划http://www.sense-idea.com/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44) | 类别 餐饮品牌策划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