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岳蒙
整理:Wenci Yu
通常所说的一栋建筑其实是一个建筑群体,它是通过较小的建筑或较小的部分组合起来表现其社会功能;建筑是社会集团、机构的外部具体表现。
我们通过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剖析:
第一,低密度情况下:一个建筑群体可采用较小建筑或较小的建筑群的样式组合而成。特别在园林建筑中这种形式最为明显,其中各建筑物之间用拱廊、桥、花园及墙连接起来。
比如杭州四季酒店,杭州四季酒店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从外部的整体景观到局部小品陈设,每一处景致在视觉上都可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小建筑群。从雕塑陈设到植被配置的完美组合无疑称得上是天工之作的建筑形式。
再如苏州园林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以移步换景,变化无穷的小空间建筑意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其中的每个小建筑群是通过桥、廊以及景观小品等的连接组合而成,最终构成了苏州园林整个的建筑群体。
还有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也是一种合院建筑。所谓合院,即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所以,合院建筑其实就是由房屋和院的小建筑群体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
第二,高密度情况下——突出其重要的功能,使其各具特色
在地方比较拥挤的情况下,比如老济南火车站(图五),再比如教堂(图六),中间有一个比较高的塔楼,作为一个建筑主体,然后突出这个主体的功能,而两侧会有翼楼,在这样高密度的情况下,它就是一个群体建筑。因为它有这样一个鳞次栉比的形式,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建筑群体。像我们现在很多沿街的房子也是这样的,有主楼,有翼楼和相连的区域,这样就组成一个建筑群体。
老济南火车站(图五) 圣马丁教堂(图六)
现在很多商业地产做的综合体,多是由一个立面非常突出,而底下周围做商业体组成的建筑群。例如万达商业地产(图七)、恒隆地产(图八)……当然,这种商业地产多是在低密度和高密度情况结合下产生的,整体突出高密度。但是在商业地产中,酒店功能的部分往往被单独列出来。而住宅产品中板楼部分和纯住宅部分的功能是分开的,这就是把内部功能给外部化。
为什么我们无论在高密度和低密度情况下都去追求做这种有起伏的、有变化的建筑群体呢?
我想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是基于行为学心理学的。比如说,人在一个非常大的空间里面,首先的反应就是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让建筑的内部结构有大小的节奏变化,把它具体的功能及特色化的部分分开,按每个小建筑群的形式去组合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筑群体。然而在公共场合,由于人对巨大陌生的空间没有安全感,在移情作用下,人和人之间就会失去亲切感,社交上会有冷漠的感觉。
提到移情的心理现象有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一位男生要约会一位心仪的女生,约会地点去哪里成功的机率会比较大?
A.温馨的咖啡馆 B.危险的吊桥
答案是吊桥。因为当人站在桥上的时候,由于不安全感和紧张的心理会让人心跳加速,而女生下意识的会把这种心跳加速的原因归结到男生身上,由此,下意识的增加了对该男生的好感,这就是移情效应。
现实生活中,美丽的车模,有号召力的形象代言人,都是在利用移情效应(所谓移情效应是指心理学中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再有,以前加拿大人做过一个实验,就是采访同一社会机构在不同的空间里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有什么变化。比如说,把一个政府部门放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办公楼里面和放在一个比较小的房子里面分别进行实验。记录来到这个政府部门办事情的人们的感受。在大的空间里面他会感觉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冷漠,由于环境带给他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压迫感直接给他产生了移情效应。而进入小的空间里面的时候,他会感到里面的工作人员非常的亲切,甚至会记住他的名字,这样就会有一个比较友好的氛围,产生更有效的沟通。
于是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空间需要一部分欢迎性的时候,不易做的尺度过大,特别是不能有压迫和混乱的感觉。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