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冯 羽的博客

个人档案

冯 羽

大羽营造
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39 篇
评论: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先生畅谈冯羽空间艺术——《竹解》

(2016-11-29 14:34)
标签:

生活,生是自然而然的,而活却是非自然的状态。在中国当下“活着”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空间,而各种空间的横空出世,让这个浮躁的当下更是眼花缭乱。也正是这种种纷乱的空间落成与进化,造就了许许多多空间设计的形式主义诞生。

虽然我一直关注这种空间设计的纷乱现象,却从未有过一件空间设计作品特别的触动自己。直到我看到这样一件作品的阐释:“这个时代我们回望传统,其实只剩下眷恋和悲悯。”这就是冯羽在《故园.似是而非》作品中的一段话。一个河北沧州武术之乡的壮汉,在面对传统与当下的激变之时,做了如此悲壮的一段表述。这件空间设计作品触动了我,也同样深深的触动了许多国内、国际设计大奖的评委们。遇到他时就像熟识多年但久未联系般的高兴,按照介绍我们认识的紫苑茶馆主人陈悦成先生的说法: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闻着味碰到一起了。

与他合作的第一次是我和张子康一起策划的“线下-当代艺术展”。做了近20年的展览,传统手工艺的当代性、设计性一直是我关注的方向。我觉得在这个展览中,展品与空间的关系应该是需要以特别的关照与协调的方式得以呈现。我和子康兄不约而同的邀约冯羽参展,并同时邀请他为展览规划空间设计。冯羽对质朴的材质运用,是他最特别之处。因为冯羽对传统的敬畏,是他内心最虔诚的一方热土。这个决定对我来说,这既是对展览实验性的未知探索,也是对展品实践性的情理考量。

他的作品《往事如烟》在“线下”展览的前广场,他将最普通的玻璃纤维网在观感体验方面发挥的酣畅淋漓。材质所形成的“霾”色,自然的造就了时空概念,令作品在迷离中引人、在虚实中影人。如陶渊明《归田园居》诗句所述般令观者感受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往事如烟》的牵引下,我们进入了整个展览的空间,他将这个1300平米的展览空间定义为:《无经无纬》。他再一次用质朴的材质表达着对空间的诚意,整个展场用淘宝上买来的竹帘分割出不同的单元。将每位参展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作品特质,在场域中穿针引线并开合有序的编织在一起。激发观者与作者辩论,诱导观者与作品共鸣,挑逗观者与空间生情,潜移默化的将他所期待的 “场所精神”带进观者的内心。这之后他更是操刀由北京画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著名策展人吴洪亮策展的“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空间规划设计,拿捏到位的将展览意图与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展现了他对艺术作品与空间关联时独特的领悟力、控制力。

冯羽做了16年的室内设计,但他更觉得应该定义自己的作品为空间艺术。他体质不胜酒力,但他却喜欢追寻微醺的感觉。每次我们一起把盏聊天,他总是特别平静的看着酒,忆着故乡,想着这么多年来他是怎么挺过来的。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项目设计市场是主导的,而空间艺术则需要我和市场一起创作,这么多年来我作品并不多,我还是必须这么硬扛着坚持下去”。

正是这样的一种倔强与坚守,他迎来了认同,收获了赞誉。《天喜东方》会所,成为他从业生涯中第一个可以称之为作品的项目,甲方在没有任何实际可参考的情况下,给予了他十分的信任与创作自由。随即而来的是商业项目的作品《故园.似是而非》、《苦竹斋》斩获诸多国际大奖,这更加有力的回答了所有之前质疑他的声音。他内心曾翻腾过、迟疑、动摇甚至自卑,他在这近似自残般煎熬与坚守历程中,通过作品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儿时荒寂的华北平原,骑着车独自上学时怕母亲看到的泪水,大学中对艺术执着探寻的寂寞等生活历练,化作自然界里最神奇的草本植物——“竹”,作为自我的艺术象征符号。在《故园.似是而非》这件作品中,他将儿时记忆深处所感受的父亲打铁时的匠人精神,提炼成作品空间中竹节上的紫铜箍片,与营造留白的光影、简单质朴的材质呼应成趣。任它光阴似箭,空间总是随着紫铜箍片泛着光,在竹节上自在生长而生意盎然。如果说《故园》是细腻的提炼自然,那么我觉得《苦竹斋》中的所表达的孤独感则是来自他内心坚韧的成长经历及对空间的精准掌控能力。两个楼层清洁工人,乡土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烙印,每个干过农活的人都会的手艺,转化为空间作品构成的基本符号——竹篱笆,并且以享受的状态叙述着这份孤独。这种平衡之境,在他对空间朦胧而又原始的感觉中,被放大、被真实着。他说那两个清洁工是夫妻,就像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一样,扎竹篱笆是他们在老家务农时再熟练不过的手艺。当我走进苦竹斋空间,触摸着这些分割空间功能的材质时,我也感受到这个空间所包含着的那份他成长的经历。冯羽将“竹”作为自我艺术符号的阶段定义,在空间中自我解读的透彻,在性情中自我淬炼的酣畅。在《苦竹斋》空间中材质所释放出的泥土芬芳及呈现出的坚守,强烈而又含蓄的让我联想到白居易《池上竹下作》中的“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冯羽是一个粗犷而又敏感的人,如同他的设计作品一般朴实的低调但又耐人寻味的奢华。粗犷,体现在他对材质真实理性的揉捏;敏感,却是体现在他近乎执拗的对作品完整性的呵护。《尘埃落定》作品是他开始对乡土结构基本功能的探索,开始用空间艺术去关注当下的现实。《屋漏痕》作品则是他对自己的致力于中国传统乡土土木工法的敬礼作品,他说这个项目要让匠人、让结构、让空间自己说话。但最重要的也让我最佩服的是,他竟然不让甲方说话。在与他熟络后我才知道这样的项目进行方式并不是个案,而在项目现场鼓动工人、工头以空间本体的感受作为施工尺度的准则,是他对空间看似粗暴的一种精致铺排。他说:我的图纸最让甲方头疼,简直没法看图施工。我说:如果能看懂你图纸的工人其实就是我们当下最缺乏的工人,尤其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甲方愿意去理解你,愿意去感受你用传统的笔墨形式所呈现的现代设计语言。而敏感的他却依然十分执拗的指出《屋漏痕》的甲方,在使用空间时没有更好的呵护这个空间应有的氛围。类似的惋惜,当我走进他《心海城》项目时,我也真切的体会到冯羽为什么对于作品的后续保养如此在意。空间的理解对于当下大众、社会及空间决策者来说,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淌过。

他说很喜欢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过多遍,每次看完之后,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源于对传统敬畏前行的艺术创作中,我也体会至深。我应该是第一个看到冯羽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呐喊是我对他这件作品的第一映像。他说画面里有他想呐喊、怒吼的意愿,但如同现实一般无奈的画面是无法发出声音的。他说很享受在木板刻画时,双手握着刻刀在材质留痕的过程。其实情感平静的通过他的双手凝固在痕迹中,所有的创作形式、媒介甚至目的都已经不再重要。空间设计、艺术创作殊途同归,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其实就是自己的初心和简单、朴实的坚持。虽然作为展览的策展人,我还是没能说服他将更多版画作品放进展览现场,我想这也许会是冯羽下一个出发的支点。

回想此展的缘起,竟然是我未曾实地考量过的一件空间设计作品,就凭他的一段话让我有了策划这个展览的冲动。我平静地接受了冯羽作品快意直接的创作方式,冯羽文章嬉笑怒骂的尖锐所指,冯羽个展平原烧荒的个性呈现。在这一切的目不暇接的呈现里,我却出奇的没有以往展览临近开幕的亢奋,而在脑海中总是想着这次的展览对于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冯羽,我曾忐忑的希望这会是一次对他有效的梳理。而这次展览对于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国空间设计而言,我也曾忐忑的奢望这会是一次善意的解惑。不过,就像我们决定以鲁迅先生的《而已集》作为展览点题立意一样,因为有太多的未知惊喜向着未来。大家、大家的“大家”,别太在意,这只不过是平凡世界中一个人,在他一晃十几年所从事的职业中的一点成果的汇报而已。

颜为昕

            丙申立冬

 

 

 

 

颜为昕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

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

深圳市插画协会会长

深圳艺术与设计联盟副主席

深圳创意周刊专栏特约作者

广东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而已集》——冯羽空间艺术展

学术主持:张子康

策展人:颜为昕

策展助理:王新妮 乔向忠  黄妹

展览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612815:00周四

展览时间:2016128- 20161218

主办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Domus国际中文版

协办方:天工当代

承办方:大羽营造

平面设计:孔森工作室

 

 

有空来坐坐!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679)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