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冯 羽的博客

个人档案

冯 羽

大羽营造
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39 篇
评论: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屋漏痕

(2016-03-16 11:53)
标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次源自中国传统乡土土木工法的造屋行动,让匠人、让结构、让空间自己说话。营造出来的视觉状态,其实便是这次营造行动留给这个空间的痕迹。屋漏有痕,故曰:屋漏痕,漏出中国本土乡土建筑营造之痕。

一者:匠人

    中国传统土木建筑形态,有一样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匠人之心,我说的是“匠人”,即匠人本身自己拥有一颗营造主角的心。所以,在这个空间创作的过程中,最大化的尊重匠人,尊重匠人之心的存在,而非艺术家本身有的匠人之心,则是本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整个创作过程,更像一次乡土土木工法行动。每个工匠都参与其中,主动思维,发挥他们自己应有的智慧,而不是以一种局外人般的简单商务劳作,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很重要,是创作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在这种遵循匠人诚意的状态下进行,所以这需要工人从始至终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坚韧的努力行动。让他们站在一个真正的匠人状态下,由感而发,自觉进入创作,便是这个空间创作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因为一个好的空间体系,本该如此,它绝对不是一个空间艺术家的简单构想后工人们的简单执行。这种简单的方式会让我们的空间毫无诚意,毫无生气。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对待一个作品,而不是商品而言,它是毫无诚意的。

二者:结构

    中国传统的土木精神真正的反应到视觉本质,其实始终是靠三维结构和光来说话的,而非二维的造型花样。所以,对整个空间的视觉呈现,我们应严格的遵循一个逻辑结构,还原其三维结构本质,用一种结构语言说话,宁少勿多。这也是“少就是多”的另一种思维。那么,中国乡土的土木建筑中,除了砖石,也便是榫卯了。“出榫”即把所有的榫全部暴露出来,让它在结构中不再隐去,成为结构细节的主角儿,演示出它自己应有的精彩。所以,努力的把“榫”这一元素暴露出来,暴露再暴露,毫不掩饰,自信的呈现,反掉传统式的完美,也许便是现代的一种方式。“竹板”根据结构需要,丰富的堆叠,自然的留出各种高度,在消化掉现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空调、消防、梁架之后,形成自然有机的丰富视觉体系,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做法,自然生长,而非刻意而为。十字交叉的竹板立柱,用传统门框的尺度垂直交叉,也是通过出榫的状态连接,形成有机的视觉形态,稚朴而现代。所以,整个空间永远处于一个完整逻辑之中,丰富而整体。

三者:窥视

    宗白华先生,讲过中国建筑中的窥视之美。其实,我一直留恋中国乡土建筑中那小小的尺度、漏窗、门缝、墙缝。无论是在建筑之内,还是建筑之外,在中国乡土的村落里,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随处可见,直到现在也是。有些尺度小的可怜,可能是为了透气,也可能是为了安全,更可能是因为不经意。但就是因为这种尺度的“小”,在我看来,它恰恰决定了中国乡土建筑中最精彩的东西——温度。整个乡土建筑都被这小小的尺度,控制的有法度和节制,既神秘又婉约,内敛而又温情脉脉。乡土建筑的材料虽然不拘一格,但也丰富多样。所以在整个空间里,我们在墙上呈现了这样一套自然、随意的小漏窗,人在其中,隐隐能感觉到外部空间的存在,仿佛若有光。正因为有了这些不经意存在的窗,让这个空间的感觉,呈现出一种非常朦胧的乡土情感,似曾相识。

四者:有痕

    营造最后的阶段,我们在墙上,用火烧了一些仿如滑落的痕迹,一道道痕,蓦然回首时,便能看到。在墙上偶然的这样去烧我说了算,烧成什么样,火说了算。“时间”,我只是想让这个空间似乎有时间流过的感觉,“火”所制造出来的这种痕迹,同顶部倾泄而下的光,形成了完整的呼应,道道痕,随光而下。这种时光流过的情愫,着实让我很迷恋。

    回想整个空间的创作状态,始终在尽量而努力的去回避设计手法的存在,尽量忽略艺术家“人”的存在,让空间自己呈现出一种真诚的状态和本真。不管是所有出榫、所有漏窗、所有烧痕,“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飞鸟却已掠过”,空间自己会说话。营造行动之后,“屋”会漏出自己所应有的状态和痕迹,无论是光影、无论是时间、无论是情感。屋“漏”总会有痕,“漏”便是这次的造屋行动的过程,“痕”是最后所呈现的视觉形态。故曰:屋漏痕。

 

作品名称:屋漏痕

主创设计:冯羽

设计机构:大羽营造

甲方机构:紫苑文化

创作团队:付鹏,唐平安,唐智华,李铁安,赵德云,王昭军,彭尧丰,赵得新

主要用材:竹板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381)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