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宋微建的博客

个人档案

宋微建

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博客公告

上海微建(Vjian)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首席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副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十二专业委员会 会长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客座教授

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全国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

2005中国十佳酒店设计师

2005中国室内设计师年度封面人物

2008年国际传媒杰出设计师

1989-2009 CIID中国室内设计二十年杰出设计师

2010国内先锋设计师

2011中国十大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

 

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在酒店、老建筑改造、博物馆设计等方面见长。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是构建宋微建空间设计的核心观念。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语言”特色、影响深远的作品。

 

近期主要作品:

首都博物馆(新馆)老北京民俗馆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朴园)改建工程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苏州历史文化古街山塘街改造工程

四川什邡市渔江村灾后重建工程

无锡灵山古竹老街改造工程

张家港新世汇时尚酒店

上海瑞金宾馆总统楼(马歇尔别墅)

苏明装饰公司大楼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31 篇
评论:136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现代装饰》25周年庆典之“中国设计再出发”系列深度访谈[上海篇]

(2010-07-07 17:37)
标签:

会议地点:微建设计办公室(黄陂南路751号)

主持:宋微建  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嘉宾:张成喆  上海IADC涞澳设计公司  设计总监

          萧爱彬  上海箫氏设计装饰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设计总监

 

宋微建:本次讨论会的主题,我感觉应该算是谈不完的话题,媒体特别的关注事情,开始慢慢的走到设计师前面来了。第一个关于“山寨”的问题,我对这个人是非常简单,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比如说模仿是道德的问题,抄袭就不同,抄袭就是违法,借鉴是手段、手法,山寨和“拿来主义”一样,山寨就是一种“拿来主义”。我感觉到这是素养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但是为什么要提呢?因为现在很多人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明明是借鉴的,借鉴是一种手法,但是把它变成抄袭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各自说说。

 

萧爱彬:刚才宋老师说了“山寨”、“模仿”和“创造”,我觉得他分得比较细一点,理解比我深刻。我是从最初的借鉴、模仿这样走过来的,首先我不愿意去做别人的东西,又必须要有基础,到了一个程度后,就开始“再创造”,开始是借鉴,然后发展出自己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尤其是近两年我看国内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渐找自己的路子,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路子,我觉得这是积淀的结果,我认为,国内一定要有一批人作为先锋,走到前面去。

 

张成喆:实际上,宋老师和萧先生这个观点,我都同意。但是,我很不喜欢“山寨”这个词。今天我们谈的设计,为什么谈到这个词,他是一个现象,从创作的行业,到技术类的行业,到生产加工都存在这个现象,有一点调侃的意思,就是“野路”。其实每个行业都存在这个情况,这就说明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个现象,可能有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回过头来看,它其实就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未来我觉得会往一个较好的轨道上去。

 

其实全世界都有这个现象,就是哪个大师发布一个潮流,下面的小设计师都去模仿,一个是中国处在这个阶段,一个是全球化造成的,这是挺难免得,但是,说到中国的山寨,太低俗了!有的设计师更晚出道一点,更好意思这么干了,在书上看到比较好看的就直接弄上去了,我觉得这个是比较下流了,这都是道德的问题,我想,有一天他会脸红的,慢慢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从业时间长了,也没有说自己有多厉害,一开始也会这样,渐渐会想是不是应该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多了,做得多了,越来越挑剔了,技术和观念上会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产生。也不排除去参考,包括国内一些比较好的设计师,包括国外的。“拿来主义”这个观点就是如何去“拿”而已,是“山寨”这个尺度的问题,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词。

 

宋微建:其实,刚才两位说的,我是比较赞同的!“山寨”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设计是比较大众化,因为大家开始关注设计,原来老百姓才不来关心模仿,这个词是老百姓喜欢的,但究竟是不是准确的定位呢?还不清楚。

 

张成喆:现在是贬义词,大家觉得那个不太好,意识上也在觉醒。

 

宋微建:比如说可口可乐出来以后,有百事可乐,中国又出了一个非常可乐,这在商业上叫跟进设计,还有一种是差异化,比如说中国的娃哈哈、健力宝,没有易拉罐式的可口可乐的话,恐怕不会出现这种想法,这个区别于商业上的这种跟进。我记得最早的宝马七系的车子,经过改变后它的尾巴是两段分的,然后丰田就有了,奔驰也有了,这个也是跟进。跟进的成本最低,它不会有风险,七系的车出来了,大家可以先看卖得怎么样,卖得蛮好就跟进,山寨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日本的跟进策略太厉害,我不讲它是山寨,它就是跟进。

 

张成喆:所谓山寨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模一样,技术上功能上不是一回事,只是徒有其表,像日本的车子不是山寨,是跟风,是跟潮流。什么是“山寨”呢?吉利就是“山寨”,有点恶俗不堪。

 

宋微建:实际上,在绘画上叫“临摹”,我有一次也讲过“临摹”的事情,我觉得临摹和模仿的东西拿出去就变成了赝品了,其实有的东西理一理就清楚了,不理就越来越混乱,特别是有一些设计师搞不清楚状况,什么叫“临摹”,什么叫“模仿”,有一些设计师认识是模糊的。

 

萧爱彬:在学习过程中,模仿可以,有些人你觉得无耻,是因为把它变成商业行为,这就是无耻。在学习过程中,你应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个过程,但是,它不能成为商业行为。现在我看到好东西依然激动,但在叫好的时候也不可以原封不动地抄下来之后给客户,当你拿这么一笔沉甸甸的设计费的时候,你的良心过得去吗?所以,我一直在说,你作为一个做设计的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你应该不断重复自己的东西,但不能去重复别人的东西。当然,你可以去延伸自己好的方式,一个好的方式不断延伸,到最后越来越完善成为自己的东西。

   

宋微建:讲到这个中式设计、新中式设计,没有人听说(日本设计师)讲什么日式设计,日本设计师至少没有把自己圈起来,这是和中国人的心态有关系,我们中国老是把自己圈起来,我们是我们,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好像不在世界之中一样,就像我以前写的一个博客“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在那里呢?我们难道没有在世界之中吗?”有时候脑子有点不太灵,这迷惑了很多的人,始终把自己看成在世界之外,幸亏中国在发展中,如果中国真是强大的话,好像世界和中国比,世界就是乡下(笑),我觉得我们作为设计师,要清醒的认识这个问题。讲到风格,我的一个体会是特别在现代很难去界定,在东西方地域上的很难界定,特别是在现代建筑里面,好像都是古典范畴的东西,现代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实,西方老早就走出了这个圈套,古典式分什么什么风格的,后来就慢慢慢慢模糊了。

 

张成喆:没必要去界定,你让现在欧美年轻的设计师,让他们做一个完全古典的,一样也不会,有些人会,原本专门干这个的就会。

 

宋微建:所以,这些问题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早一点明白,不要再去走这个怪圈了,你因为是中国人你就是中国风格,这不见得,那么就要把世界都让给别人了吗?我们就是世界的一份子,我们有我们的责任,我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好好把设计做好就可以了,不要老是想这些,如果讲程度,你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还谈不到中国风格。

 

之前一直在说的“岭南风格”,“岭南”这个词语在这个风格之前早就有的,不是现在创造出来的,是当地的文化属性决定的,这个风格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所以“新东方主义”也是一样的,我感觉到这是不自信的感觉。这个提法大家可能比较反感,这是把自己保护起来,我是什么风格,这个有点像什么,叫“中国特色”(笑),就是说你不要说我,我跟你不一样(笑)。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出来说“这个是风格问题”,我是非常严厉地讲,你没有资格谈风格,没到这个程度,风格是慢慢形成的,是让别人说的。你就这么两把刷子,就说我要建立什么风格、流派,这恐怕就要回到了过去。

 

张成喆:对,我觉得这个所谓的“东方风格”没有讨论的必要,经常我看到有的欧美的设计师做东方的东西,很放松拿捏得也不错,甚至比我们好多标榜中式风格的人做得还到位,所以,我同意,还是不自信,要放得更大,放到一个国际化背景下,我觉得不要太去狭隘的谈所谓中式风格,日本他们融入了很多现代主义的东西,没有刻意去追求,却产生了很多大师。现在很多老外在做中式风格的东西,他觉得很有趣,有一天我们可以反过来做欧式的东西,可能也不错,这样的交叉,有一天我们真冲到国际舞台去了,比如到纽约去了,做一个融入当地的,融合他们的功能和消费需求的作品,我希望那一天快一点到来,我们可以出去在这样公平的国际舞台进行交流。

 

萧爱彬:谈到日本这个,日本馆的总设计师跟我是朋友,最近和他接触比较多,他随身都放着这个草稿,看他的那个草稿,他的柱子的方式也是钢结合,我一看我觉得是伊东的柱子解构一下,让它的很多网状,然后链接的,外形完全就不一样,当然他那个是比较科学的,我觉得这个是他在借鉴其他设计师的东西。伊东的是利用传统的大柱子解构,而它的特点是利用窝状这种结构,形成一个漏斗,接住雨水之后再喷上来,上海的天,6月份到10月份是很热的,他这样循环利用。还有一个东西都没有介绍,他的建筑师浮动的。

 

宋微建:为了抗震?

 

萧爱彬:对,他说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在这个土地上真正需要的建筑概念,他刚建那个基础的时候,带我们去看,下面装了很多的弹簧,站在上面是感觉不到的,他说,我这个是抗十级地震的,而且他是根据上海的地质来做的,因地制宜,所以说日本的设计师所形成的风格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包括现在妹岛做的东西,薄、轻……

 

张成喆:她是对伊东的传承。

 

萧爱彬:对,包括现在的小林,都是这样,慢慢形成了这种方盒子,简洁、大方,不追求炫,但是,这种事对人类来说最需要的东西。谁也没有定位他就是日本的,实际上,中国人是自己框住了自己,我觉得好像一个民族被压抑得太久了以后,自己的经济实力起来了以后,开始有点膨胀了,我觉得大可不必,你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风度。

 

宋微建:关于这个话题,满难有结论的。但是,刚才两位谈的非常到位,已经非常明确了,实际上风格这种定位是很害人的,是害人害己,把自己框起来。其实,是一种脆弱的表现,把自己保护起来,我是有特色的,你多谈特色以后呢,就不太考虑设计未来怎么走。

 

我们现在最新鲜的话题就是世博会的话题,最近,我在写一个小博客,就是关于英国馆的,有人在投诉,就是排三个小时的队,没看什么东西,这个啊,我为老百姓感到遗憾,为世博会,为设计师感到遗憾,这全都错位了,设计师太一厢情愿了,过分考虑自己的东西了,观众把它当成好莱坞、迪斯尼,当成阿凡达了,世博会没有正确引导,应该怎么做。世博会是在不同的水平线同时展览,很奇怪,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全部都不一样,程度不一样,理解都不一样,真的变成了“世界博览”了,世界博览原意应该是以科技与艺术的手段展示当今世界上的成就。中国刚刚搞了一个奥运会,世博会希望也到达这个效应。

 

张成喆:热闹惯了(笑)。

 

宋微建:所以,外国人看不懂,搞不明白这是在干什么,有个建筑杂志让我说一句对世博会的感言,我是不敢言(笑),中国馆就不说了,就说说英国馆,英国馆考虑的是人类的持续发展,现在很多的物种都在灭绝,他们想是不是把物种保存起来,所以做了一个蒲公英,蒲公英的意义非常深远,很有启发性,因为英国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他们是认为为世界带来了文明的,当然有一些强制手段,甚至有点侵略,但事实上是造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启蒙,有很多落后国家是用这种手法的,今天怎么办?还能侵略吗?还能输出什么?他就希望保护种子,种子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的馆呢?一个符号,所以,这个馆是比较确切的反应了当今中国设计师的一种心态——“我是中国”,我们过去很辉煌,未来我们是落后国家,要往前赶。所以,我们的设计总体上不是风格的问题,水平从量上,从质上都没有达到与国际同步,根本没有达到,甚至,我们设计师为谁做,怎么做,这些观点都没有搞清楚,马上就拿出一个招牌我是什么风格,我感觉这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同样的,我们这个标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这句话不是一个因果关系,又在误导观众,城市就会让生活更美好吗?不是吧,所有城市人都会说NO!所以,我感觉到我们设计师这几年来开始有觉悟了,有一些想法了,有一些言论了,我认为这就是进步。

 

我们习惯拿西方的体系看今天的中国,那永远看不懂的……

 

宋微建:我们转到第三个话题,可能是更加微观一点来看,就是作为中国的这种设计的一种方式,最终展现给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东西,要不要展示?要不要区别中国与世界的不同。那么,我先说说我对这个理解,首先中国的概念是民族的概念,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版图一直在变化,民族没有变,汉族为主的民族一直没有变,但是,中国已经是包容了56个民族的国家,这些观念我认为不是在唱高调,我们设计师真正需要有一点政治头脑,你不能空洞理解中国,它是个大中华的概念,从来没有国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决定我们形式的是什么呢?不是形式本身,不是哪个设计师编出来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决定的,不管你怎么做,只要你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你跑不掉,你这个基因,还不仅仅是血液问题,我想从小生长在美国,不一定有这样的文化,文化史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现在一直在研究什么问题呢?中国又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但是没有成体系,我的理解不一样,因为所谓这个体系,西方在很早的时候,就是科技的发明、进步,使得很多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哲学都体系化了。中国不是没有体系,只不过中国的哲学思想,这种思维方式,这种语言,你拿到西方的这种体系里面去评判,你就变成了没有体系,中国怎么没有体系呢?五千年到现在没有失传啊,比如说我记得民国期间做过一次比试,6个医师,中医和西医大家来治同样的病,结果中医全部治愈,西医不行,这个太震撼了!但是,用西方手段分析找不到结果,到现在也没有结果。所以,我们习惯拿西方的体系看今天的中国,那永远看不懂的,这个方面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中故宫经常讲“悟”,西方没有的,说不明白的事情就是没有,中国不,说不明白的事情可以悟到,这是最精妙的地方。西方讲究知识的普及化,需要有逻辑性,能推理能验证,我们中国讲究的不是这个,比如说中国有文言文,里面蕴含了很多的智慧,用白话翻译非常困难,甚至词都没有,从印度佛教传过来的“涅磐”,从字意上来说,说不出来是啥意思,但是,中国可以翻译成很多的东西,上升到很高的境界,还是一个抽象空洞的词,这个就是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如果把科学认识世界的这种手段看成是西方的,是错误的!科学是一种发明,是世界的一种发现,比如说科学革命,我们是要有科学的精神,但是,很多你搞不懂的东西,就不要简单地用科学解释,我们现在用科学来看艺术,很奇怪,科学来看哲学,这个是很荒诞的事情,(这种认识)现在很难把它普及化,因为中国的东西确实要靠自我的修养才能悟到,你去看哪本书写明白了?也不明白,有些事情本来就不是这样明白的,你说是不是需要建立体系呢?需要的,但不是马上做得到,要慢慢来。从这个话题引开来说,我们要认识中国设计,真的首先要了解中国,我们对中国这个概念是不是很清楚,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你才能有产生共鸣的语言,希望两位再谈一谈。

 

萧爱彬:宋老师已经说得非常精辟,我觉得是,这是发自内心的。一些国家的东西,是潜在的,我们也没有真正去学儒家思想,但是思想里骨子里就有这样的东西,中国地大物博,我们要有一种大国的心态,什么都可以包容,放平一点去看,心胸就应该开阔、放松,当我们所有人,包括领导人不再去计较建个中国馆一定要建个最辉煌的,要建一个最高大的,在世博会里面要压倒一切的,那就行了,看英国馆,让人震惊,没有说这是英国设计啊,日本的紫蚕岛,也没说是日本设计,人家就是放松了去做任何东西,当你放下这个架子之后,放下这个身价以后,你的价值才会体现得更高,当然,我们不只是拘泥于这个形式!这次是中国馆是一个最好的反面教材,是给国家领导人,给所有的建筑师、设计师,包括普通民众一个教育,反省到这点,那么中国就成功了。

 

“我们中国设计师首先要过的就是专业素养的问题,专业素养过了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张成喆:我觉得国别性,想没有多难,你就是中国的设计师,条件都是与生俱来的,这没什么好说的,重要的问题,还是要融入大的国际化的背景和语境下,这还是前面的问题,除了我们在做设计本身之外的其他东西,刚才我们谈得挺多的,那么是不是从国际化角度去看问题,是不是有更多的去融入、去参与,这个是很重要的东西。现在交流得越来越多了,同行在做什么,甚至更大的背景,政治、文化等等,当我们拿出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么我们这个国别性就真的有价值了,就有话语权了,会有这么一天的!

 

宋微建:就像我们说要“融入世界”,我经常有新的员工来,我说“你能融入团队吗?”“可以啊。”我说:“什么叫融入啊?”想半天想不出来,我说铁块放进去沸腾的铁水很快就没有了,那叫融入。融入就是把你自己完全放进去,有时候做设计就是太自我,太中国化以后,很多的外国团队不让你加入,你想的只是你个人,我们做建筑,做室内,有的问题确实还是要考虑,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里面,因为要讨论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误区,不明白,经过交流以后,就会把这个问题理清。所以,我非常欣慰的是,我们三个人意见非常统一!

 

张成喆:对,我们意见上很统一!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谈别的设计,服装设计,像之前那个故宫服装秀,在老外的角度来看就不是件衣服,他们有一个规范化的专业化,必须建立在一个标准下,你才可以在巴黎、米兰发布。一到这个背景下,大家穿衣时有个标准的,你不能到今天还穿件龙袍上街,人家不认为你这是个设计,你可以说是一个工艺品展示,但这里面的惯例和专业化要遵循,你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能一开始就说我是中国的,这就违反了常规的东西。老外一看,这三十年代还是哪个朝代的,没来过中国的还觉得难道中国人就是这样穿衣服的吗?太闭塞了。

 

宋微建:我看了那演出,非常反感,把故宫建筑的大屋顶放在头上,这叫设计吗?

 

张成喆:闹鬼似的,我们就简单的说,一个不好看,一个根本没法穿。

 

宋微建:你刚刚说的一点很对,我们中国设计师首先要过的就是专业素养的问题,专业素养过了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萧爱彬:家具也是这个问题,开始我是很兴奋的,因为我觉得有些人在创造这个,越来越走,我就觉得不对了。中国的家具还只是在找形式,然后给它越来越艺术化,但那个艺术化又没有达到高度,是“伪艺术”,好好一个沙发非得变成不锈钢,没法坐嘛。

 

张成喆:恨不得把能想到的元素都弄到一个椅子上去,想说的话太多,思考得太少。

 

萧爱彬:像阿曼尼它要解决服装的本身质的问题,穿在身上你越来越舒服,质量越来越好,它为什么能得到世界的人青睐?人家是研究的是这个问题。中国设计师则是策划比较炫的东西,纯找形式主义。我觉得你平淡就是能被所有人接受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国际化的东西。

 

宋微建:我的观点是找形式是比较简单的东西,研究里面的功能、方式是非常难的。而且不是简单的,你用了一辈子也不见得找得出来,但是,形式很简单找得出来。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4) | 阅读 (420) | 类别  

所有评论

  • 加法和减法

  • ZARA公司这么说:放弃创造,产品才能时尚。大家可以琢磨一下,其的内涵。设计本身就是形式,功能就是生活,方式就是观点。本人拙见,请宋老师指教!新年快乐!

  • 谢谢你的关注。
    对设计的认识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
    我对设计的浅见:
    设计的核心是创造。设计的本身是创造的过程。设计的目标是对功能与形式或者意义的最优化。
    而设计的反面是复制,模仿。

  • 设计学徒路过,看完觉得,有些东西还是无法理解,脑袋闷闷的。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