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宋微建的博客

个人档案

宋微建

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博客公告

上海微建(Vjian)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首席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副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十二专业委员会 会长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客座教授

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全国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

2005中国十佳酒店设计师

2005中国室内设计师年度封面人物

2008年国际传媒杰出设计师

1989-2009 CIID中国室内设计二十年杰出设计师

2010国内先锋设计师

2011中国十大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

 

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在酒店、老建筑改造、博物馆设计等方面见长。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是构建宋微建空间设计的核心观念。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新江南形式语言”特色、影响深远的作品。

 

近期主要作品:

首都博物馆(新馆)老北京民俗馆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朴园)改建工程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苏州历史文化古街山塘街改造工程

四川什邡市渔江村灾后重建工程

无锡灵山古竹老街改造工程

张家港新世汇时尚酒店

上海瑞金宾馆总统楼(马歇尔别墅)

苏明装饰公司大楼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31 篇
评论:136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牛虻一样的英国馆?”

(2010-06-12 16:53)
标签:

 

很久没动笔了。这次是因为世博。

 

4月初赴意大利前,某建筑杂志的编辑联络到我,邀约参加“著名设计师一句话评世博”的活动,让我在杂志上说说对世博的看法或感受。题目新鲜当令,编辑诚恳难辞,就答应了人家。谁想,欧洲一行辗转腾挪将近一月,回国后还没来及细看,截稿日便在眼前。

 

于是急急忙网上做起功课,查看世博开园来的相关资讯。看到有报道说“英国馆回应观众失望情绪”时,联想到当下中国设计界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难以言表,真恨不得哭上一场。为设计师哭,为观众哭!

 

除了给老百姓开眼界,宣传参展国的政府、城市和国家,我很认同“看世博就是看问题,就是引起思考、参与讨论”这样一种观点。世博会应该还有一个核心,就是提出问题——每个国家甚至从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以及怎么样来应对的问题。对卷入世博的各种专业人士,特别是城市研究者、建筑师、设计师等专家来说,这一点,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英国馆可以说是最贴合上海世博主题的展馆之一。在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英国就开始经历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也曾经一下子建设了很多城市。怎样进行更好的城市规划?怎样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英国馆呈现了他们对城市,乃至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问题的思考、理解以及解决之道的尝试。

 

英国认为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对种子进行研究。所以在英国馆里,参观者可以看到6万颗种子组成的“种子圣殿”,看到可以吃垃圾、出石油的未来植物,看到这种理念被当作给中国人“打开的礼物”,像“蒲公英”那样飘到世界各地……借助科技创新构建一座“自然之城”,英国馆引导人们更深 入地认识自然界的力量,鼓励参观者重新审视自然的作用,反思我们是否能够利用自然的力量,切实解决城市在社会、经济及环保等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

 

 

无论是对主题的把握,还是创意本身,以及设计语言的运用,英国人这次都应得高分。实际上,自1851年首届世博会水晶宫问世以来,150年间,英国人每每带给了世人惊讶、赞叹和期待。这里面既有老牌工业国家先进成果的冲击,也有保守与创意并举的英国设计的震撼。

 

然而,骄傲的英国人不会想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时,他们在中国上海世博的设计,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不被看懂,甚至被解读成“故弄玄虚”、“净忽悠”、“预算太少”、“舍不得把高科技的东西拿出来”、“没看头”……

 

对世博,我们的期望不能太高,不能期待问题在这里都有所答案。能看到问题被提出来,能引起讨论,已经很不错。作为设计师,我们关注设计本身,也关注观众对设计的反应。对英国馆来说,这两者犹如镜像,照射出中国当下设计界的境况。从中我们也再次体验到一种感受。那种感受叫做刺痛,像牛虻。

 

哪里是成熟的中国当代设计?哪里是成熟的中国设计消费群体?

 

对于中国馆的设计,其实很多人意见很大,但又说不出问题所在。今天,我们在全世界呼吁和平、和谐,世博中国馆本应是这一呼吁的载体,应传达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理念。可是,其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用传统符号、传统标志表达出来的一个声音“我是中国”。除此之外呢,当代中国在哪?抛开历史的荣耀,抛开宣传中的辉煌过往,怎样在享受城市化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解决进程中的矛盾,让城市的未来变得更美好?

 

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原创的、前瞻的、中国的核心思考和理念。没有看到,也看不到。

 

设计形式为设计主题服务。没有饱满理念的支撑,胶着于符号和形式,这样的设计,里面除了包裹我们的顽固,自以为是,长官意识,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除了感觉到空洞,虚假和乏味,我们还能感觉到什么?正如太多中国当下的所谓大片。

 

中国馆丧失了一次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思想的机会。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上海世博会上‘简单’、‘绿色’的英国馆被中国观众冷落说明了什么?是观众错了还是哈姆雷特错了?这个现象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设计师反思。假如,我们不仅仅把世博视为一场科技文明的狂欢,更视为一台捕捉时代先声的巨型雷达,我们这些习惯了假想西方‘先进性’的国人可能要惘然了-英国馆传递出来的声音与我们老祖宗们的念叨何其相似啊。什么是先进?什么是世界的未来?该好好想想了。”

 

我没有说“伟大作品需要有伟大的观众”这样的话,而是词不达意地给编辑匆匆写了以上这样一段感受。这显然超出了他一句话的标准,结果还是挂一漏万。今天再写,就权当是补丁,也当是不疼不痒的牢骚吧。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12) | 阅读 (810) | 类别  

所有评论

  • 民主,自由,思想,传统。

  • 写的好 宋老师 国人的设计 真的应该好好反思

  • 还是向宋老师鞠躬致敬!

  • 在英国馆内没有太多逗留的时间,但却有种温暖的感觉,我想那是个精灵的小王国。

  • 的确,很多普通人呢根本看不懂英国馆所要表达的东西,与中国那肤浅的东西不同,英国馆它更是表达了对城市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 日本人吸收呢中国的文化,可是能建造出紫蚕馆这样新意的建筑. 中国缺少呢什么呢,老是在原地打滚.

  • 听您这么一说我自惭形愧,我当时只看重了英国馆的外形,却没有去理解它的思想内涵。

  • 有道理。谢谢老师。

  • 一个逐渐强大,喜欢炫耀的民族,设计的思想何时才能发扬出来。徒有其表的绅士有时却像一个暴发户。

  • 看过今年的米兰设计周,尤其是展馆外的部分,感觉他们的设计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传达新的设计理念,像哲学家一样改变人的生活。
    而不再仅仅是好看不好看这样形式上的东西。我们的土壤是不是肥沃呢?受众喜欢什么能接受什么也很重要。任重而道远。
    受众的品味想要改变任务不是一般的重吧!加油!!支持!! 我在自学中,希望哪天能来搬块小砖头,尽上份绵薄之力。

  • 中国的设计过于表现中国元素,而在传达的思考中又太拘泥。反而适得其反。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