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冯 羽的博客

个人档案

冯 羽

大羽营造
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39 篇
评论: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一往情深

(2019-05-27 10:02)
标签:

    去年秋天在台中做了一次演讲,余讲得主要是自己这些年来的创作路程。其中讲到了余自己所认为的,对于追求中国自己的现代空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对于一个去开辟去追求中国本土现代空间的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最致命的一点便是“一往情深”,在余看来“一往情深”对于中国本土自己的现代空间是一个终极因素,甚至是中国现代空间未来走向何方的决定因素,这是余自己的体会。

    首先谈到中国的现代设计,很难抛开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因为“设计”只不过是在新的时代里诞生的一个新的文化艺术门类而已。尤其在这个文化艺术深度挖掘的时代里,不能说他和文化艺术无关这是一个大前提,是不可能绕过的。无论是做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服装设计等,包括一切一切在这个时代里的设计类别。还有一点,设计是一种可以实用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前卫时尚”就能概括。所以,建立在抽象意义之上的现代设计更应该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支撑,否则很难有很深的根基。没有了很深的根基也就没有了立起来的可能,就算立起来也不会长太大,就如无根之树一般的见风就死了。探寻中国未来会有的现代设计,按照以上逻辑关系来讲,余个人认为至少应该是这样。那么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是不可能偏离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发展,否则视觉再现代的空间也很难有中国自己独有的内在气质,视觉再新鲜也只是博各位看官眼球罢了,就如杨玉环般的千金来搏一笑而已。

    那么,决定中国文化艺术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深情”!中国的魏晋时代虽然政治环境不堪,但相反却成就了魏晋文化艺术的极度精彩,灿烂星辰从魏晋开始中国的文化艺术注入了与众不同的灵动超然气质。 “魏晋”为中国文化艺术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深情”。至此以后,中国的文化艺术越来越走入“深情”和“自然”,一直至今。听起来很酸腐但在余认为这便是中国本土现代设计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国本土现代设计的原点,所以,一个中国式的艺术家要“遥望自然”并“拥有深情”。所以,对于当下的众多从事设计的人来讲,要把中国的现代设计做得高级,慢慢沉淀艺术家的“深情”很重要。但恰恰是这“一往情深”是个很难界定也很难琢磨,更难达到的事情,就如非一日之寒的冻冰。作为设计者,你的中国式“深情”决定了你在现代设计语境里的修为和境界。艺术家的“一往情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是个短期内很难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事情,他受你的经历,天生悟性,以及一成不变的热血和激情等等,各种复杂因素相互制约而成。确实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事情,“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怎能说清,这便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俯仰自得,心游太玄”。就如王国维一直讲的人生三大境界,之所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其实都是为了追求那终极的“深情”。也就是说一个“有成就者”为何还要经历王国维这“三大境界”才能成功的原因。之所以要“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正是在说明,中国文化艺术中高级的“深情”,不是一朝一夕得出来的,也更不是很快很精准的能达到的,是一个苦其心质的过程。传统的文化是这样,在当下的中国大地上寻找现代设计的路程,依然如此。尤其未来“智能时代”的中国生长出来的本土现代设计,就是要靠设计者的内在中国式的“一往情深”,别无选择。这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的截然不同之处。他是由艺术家带着“深情”去抚摸“自然”,由内向外转化而成,而不是有外无内的只是一副好皮囊。就如《石头记》里的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换句话说,一个设计者要做好未来生活中的设计项目,如果没有一个长期执着的去历练自己的“深情”,由内向外自然迸发而出,那么怎能说这是“高级的”“自己的”原创设计“作品”呢?因为我们人工智能的未来很挑剔也很苛刻,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的去寻找自己的“深情”,才能做出自己的作品,否则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各种欲望下的生活而已,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一个创作者拥有了“深情”,你做出的作品自然会感人,不管这个世界怎样的人工智能都无法替代那颗滚烫的心。当然,余出此言各位别误会,均是在谈论一个高级的实用性“设计作品”的这一大前提之下,关于空间设计“要实用”,“要满足甲方”,这些“入门基础性”语言,不是余在此所讲内容,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余之所谈的是关乎作品的高级性和未来性。而非仅仅满足用于解决当下谋生谋利的“设计商品”来谈。谈的是“学术”,不是“赚钱术”,更不是“设计企业术”。

该结尾了!各位叫做热爱的人们!亦或正在奔向热爱的人们!一往情深吧!


    (话外音:前两年余参加一个所谓国际级高级设计论坛所见,余之开口讲设计创作思想,而诸位同台嘉宾均在讨论,“设计要不能让人摔倒”,“功能要合理”等等,均是设计科普性语言,余确实很费解,一个如此国际级的设计论坛,为什么不谈学术而是对着观众在普及大学教师该讲的“设计科普”?确实很不解也很无言。台下的观众是要来普及这些的吗?再看看台下观众,提问还真的均是设计怎么赚钱之类问题。余之心里顿时一片悲凉,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社会。余想那这个论坛叫“设计企业家论坛”不是更合适吗?叫“某某国际某某论坛”有何意义呢?听着不耻下问的观众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一片悲凉,余真的形同枯木,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社会里嚷着喊着热爱设计,热爱文化的人们……)


                                                                                                 冯羽

                                                                                             戊戌春分

                                                                                               苦竹斋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79) | 类别 文章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