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静了一年,什么都没写,就如养闲般过了这一年。2018来了,总还是要写些什么,毕竟我们在这个时代里信息量大,想说的很多。那么今天就说说空间质感。余之认为,当下的空间质感应“光滑有度”。何出此言?我们接着便聊聊。
过去的这一两年里,我们全体国民上上下下,都在思考着中国文化的回归,在各行各业各种领域里的回归。毕竟是文化兴国的时代,国人自信这是我们都不争的事实,是件好事!好事终归于好。
今天说的其实是中国空间里的“质感”,在我看来中国是个非常尊重材料质感的地域。无论是自古留下来的建筑,家具,还是工艺品等,均有着自己独有的质感,而这种质感是一种没有人为去掩盖过的质感,是材料本身自己散发出来的质地美感。这种美是一种由里而外的“真美”。所以,当下在中国看过去旧的物件、家具、甚至建筑比较讲究“包浆”。这是一种时间与材料本真所发生关系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殊质感。也只有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才能真正透彻的读懂这种独特质感。所以,过去的中国如此多年来所做出的建筑和空间,大多都直接用材料本身质感在说话,而非无理由的改变表面。所以,当我们无论走入苏州的园子还是徽派的建筑,亦或晋中大院时,之所以让我们感觉亲切而自然,有着浓浓的人的味道和气息的最重要原因。砖石瓦木均有着自己独有的触摸感和视觉的真实美感,就如一个一身风骨的人,真诚的站在你面前,这种质感综合起来的空间让建筑空间在光的配合下,久久的散发着让你难以抗拒的魅力,甚至让观者无言却动情。用触摸的动作即可触发心底的情绪与之深情对话。这一切所呈现出的综合意境之美,其实并不是因为处处皆如西方雕刻般光滑精细。比如我们进一栋老的明清古宅,去看其细部光滑程度,如果和当下的现代建筑内部空间类比,其实远不及现代工艺处理的光滑完美,但我们进入其中,依然惊叹其整体状态之精美,其实我们惊叹的这种“精美”并不是当下所讲的光亮式工艺讲究方式,而是中国建筑空间里面的情感尺度,与光与材质综合产生的意境之精美,气势撼人而已。创作者和匠人和材料等多种真诚因素合成之后让内心深情讲究所至。
这便是我后面要讲的,看看当下的现代空间,处处精细,处处光洁如玉,可为什么很难有那样的震撼。显而易见,创作者本身内心的不讲究所致,所有材料都是追求一种质感光滑,石头不管是带洞的还是没洞的均做成一种质感,光洁如玉、瓷砖亦是、木材更是、金属等等,闭上眼睛触摸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质感。当下的空间环境进入其中,我们不谈形式,很难在材质上有一定的识别度,有也是仅仅从视觉,而非触觉。再加上工艺的“过度同一性”讲究,就如一个过度培养的孩子一样细腻有余,如奶油小生般没有任何特点,至少感受不到多少内在气质,索然无味。所以,当下空间在质感上,我认为“光滑过度”而非“光滑有度”,工艺应适度讲究,自然自在的去处理工业技术文明带给我们人类所谓的“优势”和“方便”,否则便是一种误读。作为一个设计者,在未来的时代里,应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好的中国的空间应当讲究什么。记得有一次在我做的一个餐饮作品里,偶遇某年长同行,初次见面并不熟悉,他倒是坦城的直接了当开口便说,“你的空间应当再讲究些,活要细才行”。吾对其所言听罢已无言。其实真的没什么好说的,还能讲什么呢?这位仁兄其实根本亦没有看懂这个空间讲究所在。余无言以对,倒不是余之心胸狭小别人提了意见无法接受,试想做了这么多年,作为一个艺术家,听过太多不解的言语,在学术上如果心胸狭小至极,就不会此时在此处说话了。因其根本不知余之空间讲究的是实实在在的“心”,是实在的“情感”,余之运用的是中国传统适度应有的质感啊!这个被改革开放前沿时尚城市浇灌了几十年的所谓此兄,早已把中国自己本来的东西在应用中忘得一干二净了,此兄正是中国设计的前扑者啊!此兄一直还是停留在那个时代里的固有“审视方式”。根本就不是一个频道,又有何辩呢?如“禅”一样,你看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如见山就是山,如见山不是个山,那就不是山吧。就如东坡先生与枯僧论道而已。余出上面此言,并非为己辩言,实为自己多年来的一些体会。
中国的空间质感 ,是一种本真自然的质感,是一种真情流露的质感,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一样,水墨的质感是“由心而出”而非人为操作。质感表达的是内在风骨和深情。所以,在这个处处光滑的时代里,我们真得需要光滑有度。光滑没有错,精致也没有错。中国的瓷器,同样光滑,同样精美,这是质感和器物超级吻合的一种深刻感受。所以“度”很重要,尤其在当下城市里,这玻璃石头丛林里,更需要有度的光滑。在未来的时代里,这很重要!
愿新的一年,各位“光滑有度”吧。
冯羽
丁酉岁末
苦竹斋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