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冯 羽的博客

个人档案

冯 羽

大羽营造
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39 篇
评论: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平凡的世界(《现代装饰》杂志专刊约稿)

(2015-06-03 11:25)
标签:

    很喜欢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过多遍,每次看完之后,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个年代,所发生在中国北方城乡之间的一段段故事,不管是爱情、生活亦或是工作,都显得如此的真实,仿如就在身边。也许正是生活在同一片华北平原的缘故,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他的浑厚、沉重与苍凉;伴随着忧伤、欢乐、自卑与自尊的一连串跌宕的故事情节,让你很快便沉入在这本书的情与境中。一直在想,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对现实反思的如此真实和赤裸裸,这应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很直接的感受到,凝固在书里的那深深的伤痕和滴血的疼痛,是说不了任何谎的。整部小说,并没有什么华丽的文笔,有的只是简单和朴实;没有炫技,更没有刻意的煽情,像是一部简单且深刻的长篇纪实文学,无论是感情或事件,都是真实的纪录与呈现。

    我也曾看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它记录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整个的过程。如果说《平凡的世界》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毫无疑问《早晨从中午开始》更加真实的呈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一个状态。换句话说,更直接的告诉艺术家、创作者们,你应怎样做才叫创作。这是一本切身实际地讲述一个艺术家创作状态的教科书,震撼而感动。从县志史科的调研到当年所发生的事件,甚至连气象、风力几级,在那天都是真实的。住在煤矿堆里写关于煤矿的生活,那么多年的坚持,更让人肃然起敬。真的很感谢伟大的路遥,带给我们这样一个不朽的作品,在灿如星河的文学艺术河流里,《平凡的世界》永远是闪亮的那颗星星,而在百年以后,我相信,它依然是屹立不倒的存在于文学历史的长河里,永远。

    那么关于《平凡的世界》,在感谢路遥的同时,其实更应该感谢的是那个时代,时代让他们如此光芒四射。从某些方面讲,路遥和这部书的主人公孙少平是幸运的,为什么说幸运呢?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给予了他们这样的空间状态,透不过气的沉重,这种沉重压抑了许久,爆发和宣泄出来,也便成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至少是除路遥本人之外造就此作品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路遥是写出来的吗?显然不是!少平、晓霞、少安这些人物绝对不是写出来的,他们这些人是那个时代非常自然渗入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的。那个时代的一切伤痛,让路遥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恰恰如此地快乐;独上荒原,白马秋风,何其洒脱,何其淋漓。很羡慕路遥,甚至羡慕到认为路遥是上帝的宠儿。路遥的精神世界真的很幸福,他的生活空间和时代虽然贫穷、无奈与荒凉,但这又是一个多么好的创作土壤啊!自古悲愤出诗人,贫困出艺术,不是吗?羡慕,还是羡慕!我多么的想生在那个时代,去感受那文革过后,所带给中国大地赤裸裸的伤痕,因为它可以给我创作的力量和源泉。看看那个时代,多么精彩,何止路遥,文学艺术大家更是比比皆是:吴冠中、石鲁、蒋子龙、顾城、王蒙、史铁生……太多太多,哪个不是?回首往事,虽然中国的文革是时代的悲歌,我们无法接受,但中国文革带来的伤痛,却催生了那么多的艺术光芒。文革之后,压抑了许久的文化艺术者们,开始个个鲜活、个个力度十足。刘诗昆走出没有任何乐器的监狱,立即激情澎湃地弹奏了一曲《黄河》,情感是何等的迸发,其实应该叫喷发才对。再看中国的文化艺术流派,伤痕文学、伤痕画派、云南画派、星星画展、85新潮……还记得这些人吗?冯国东、罗中立、蒋铁峰、程丛林、袁运生、路遥、李少文、陈丹青......看看吧,有多少?我真的很羡慕这些人,生对了时代,造就了艺术的力量和悲怆。真的我们回头看看,到这个时代为止,中国再无如此完整的文化艺术群体,以如此饱满的状态呈现给这个世界看看了,真的就到此为止了,不空前但绝对是绝后了。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空间,他们的生活空间给了他们这种拔地而起的艺术状态。羡慕,还是羡慕,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去经历那个年代的苦难。那是艺术的力量,艺术的本能,我宁愿!

    各位看官,讲了这么多,绝对不是歌颂文革那个时代,也绝对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时。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无权去选择,也没有必要去抱怨。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是在所处的时代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是好的,路遥显然找到了。那么当下,作为艺术家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否可以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才是主要的问题。路遥的年代固然有些特点,但却是取决于本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与理解。当下的我们,有多少是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去做文化艺术的,又有多少是来自生命真诚的想要去投入艺术的。我想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并没有想着去取悦人和市场,更没有想着去怎么写书好卖钱,否则他的作品就不会如此不朽。尊重生命的真诚,这才是路遥的根本,而这也是当下作为文化艺术群体极其欠缺的根本。君不见中国的现状,自从有了“设计”这个词,我们其实已离“设计”越来越远了;在中国无“设计”这个词之前,倒是设计的很有诚意、很真实。看看苏州园林,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过去的农业产品;更甚者镰刀、斧头,哪个不是在其土地上“长”出来?哪个不是有机的完美结合?从材质到造型到使用方法,扪心自问,我们当下的这些设计又有多少是贴合着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和根本的诚意的呢?材料、技术发展到现如今如此发达这个地步,为什么反倒没有了一个艺术作品应有的情感,更不要谈创作的由来了! 那么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工作者,不要谈你给这个时代创造了什么,只需要想想你能给这个时代留点什么,而这正是这个时代欠缺和需要的。大量的设计论坛、大量的设计颁奖,却做成了设计经济论坛、设计经济颁奖,每个事件都做的高山仰止,每个人都在步入神坛。看过《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这本书,现在我也想问一句,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设计”这个事会好吗?答案肯定众说纷纭......“设计”这个事,其实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沧海一栗而已,当下的设计实在应进入到平凡,沉入到大地,让它平静而冷静。只有我们重返大地,才能找到设计的真实与自我,唯有进入平凡,才会不平凡。告别论坛,告别大咖的圈子,孤独的沉入平凡的世界,这才是一个设计者、艺术家的根本。我们的“设计”不能还未见雏形,便先飘到天上,个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那样我们是根本不会找到本应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设计,这便是本文开篇之所以讲了大篇幅的《平凡的世界》的缘因。其实路遥创造《平凡的世界》时,并没有想着自己多么伟大,没有想着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圈子,而只是用自己普通的生命,写了一部本应属于那个时代的书而已。

    艺术家只有自己平凡的存在于这个时代,才会推出其伟大的艺术造诣和艺术作品。所以,艺术推出,艺术家退隐,才是一个良好的关系;而不是我们当下,只见艺术家不见艺术,听起来很绕,绕着想想也就明白了。

 

                                                   —本文系 2015.05期《现代装饰》杂志专刊约稿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87)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