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利旭恒的博客

个人档案

利旭恒

古鲁奇公司
设计总监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42 篇
评论:1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一位台湾设计师的设计文化寻根之旅

(2009-10-18 19:23)
标签:

一位台湾设计师的设计文化寻根之旅

——GOLUCCI DESIGN LIMUTED古鲁奇公司总监  利旭恒

 

 

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利旭恒有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曾就读台湾著名的美术高中,由此与创意结缘,在短暂的设计实践之后,本着对设计本质的探寻意念,选择了现代设计史的发展源头英国作为留学的目的地。留学期间他除了吸收到丰富的创意经验之外,更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当时的华人学生大都对中华文化没有太多的自信。抱着寻根的心情,2002年,利旭恒踏上古都北京的土地,并出于对属于自己的中华文化的景仰和认同,在这里落叶归根现在他在内地和台湾都有工作团队,分别负责两地的项目。他认为,与早期盲目推崇港台和海外的设计潮流不同的是,中国内地设计市场近几年逐渐呈现出强势文化的劲头,对此利旭恒的观点是设计师应该呼应这种社会脉动,在其基础上推动自己追求的设计和风格。

经历了中西方、海峡两岸的文化浸润,利旭恒做人的那种朴实和诚恳似乎并没有失去,这或许正是他的作品在丰富的包容性之余不失其纯粹的原因。他会很用心地聆听对方在说什幺,然后做出慎重的回答。采访中,“创意”是他最常提到的字眼,他说,创意这东西是需要用感情来培养的,需要天天灌溉它,让自己与创意永远保持一种“热恋”状态,这样才能陶醉在其中。他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在项目完成后得到客户的肯定与感谢,没有什幺事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与成功的了。

 

 

到现代设计史的源头寻找答案

 

出生于1970年代,很多与创意相处已有二十年,我当时就读的是台北当地相当有名一个的美术学校,叫复兴美工,这所学校孕育了台湾设计业界超过半数以上的人, 那个时候就开始接触艺术和创意的一些东西了。所以首先是对美术感兴趣,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一路走来就越来越喜欢做关于美、关于创意的事。

 

台湾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我在高中毕业后,在服兵役之前有一段时间空档,也没法再念书,所以就有一段时间参与设计工作的经验。我们复兴美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当时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包括后来服兵役结束,除了为出国做一些语言上的学习准备,也做了一些设计工作。正式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还是应该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开始。

 

英国与美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它的历史很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艺术方面也有更多的沉淀。我骨子里比较喜欢跟文化打交道,平时就喜欢看一些有历史、有传统的老房子、老建筑,会去想为什幺那个年代会采用这样的设计。

另外一个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美术与设计教育还是比较传统,主要的一些设计教材都来自日本与美国,当时的我对设计更是懵懵懂懂,期盼着自己能够真正地了解到设计的真谛,想知道要做好设计,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什幺。我就想从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源头——欧洲寻找答案,而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是英国著名的设计艺术学府,历史也非常悠久,我所就读的Chelsea College of Art & Design校舍更是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英国多年的求学过程给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设计与创意竟是可以带给人们无论是精神或物质生活上无限的美好。

 

英国有很多世界知名的文化机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都是内容非常丰富的文化宝藏。所以我们几乎天天都可以接受来自各种各样艺术和设计风格的影响,在英国期间我的节假日大都是在这些地方度过的。伦敦街头也到处可以感受到不同种类的美。

在英国留学时体会到,国外大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方式就像“放牛吃草”,课堂上学生与教授间对设计的讨论与研究取代了过去传授式的教学,学生能不能学习到东西,真的要靠自己去理解与体会。学校只会给你一个“草地”,教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你怎幺“吃”,至于“吃”什幺、“吃”多少,完全是自己去选择、去探索。当时我们很些学生,到后期还是不能深入了解何谓设计,如何去挖掘创意,如何发掘自己身上的潜力,这跟国内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实际上仅就读两年多的时间,因为我真的是非常努力去吸收一切我需要的知识,大学教授挺赏识我的创意与对设计的理解,于是给予跳级一年,所以我仅用了2年就拿到荣誉学士学位(BA Hons), 这也让我佩服英国教育系统因材施教的教育态度。

 

 

取得伦敦艺术大学荣誉学士学位(BA Hons)回台湾的时候主要以做工装为主,比如做了一些商场、百货公司以及品牌零售店的设计。不包含我做的第一个餐厅项目。后来我进入到一个特别大的设计公司,他们的业务就以这类项目为主,一些知名品牌的服饰店、专卖店,像CK、SWTACH等等,我们都有接触。

 

《设计家》:您自己做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是什幺?它对您日后的设计有何影响?

利旭恒:我在朋友的介绍下得到了人生第一个餐厅设计的机会,当然,是怎样的人会有勇气把一个投资项目交给刚出学校的我?原因很简单:第一,工程预算很低。第二、我不要设计费。但是对我来说,这个设计过程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设计的价值不单是我们设计师说了算的, 还要作到令客户与社会大众也能认同。 比如我们喝一杯咖啡,在街边的小咖啡馆只要10元,在STARBUCKS要价是20元,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PARKHYATT加上服务费需要付70元,还不包括50元的座位费。这是为什幺?而且人们还会心甘情愿的在此消费, 因为它们的空间与环境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设计能体现不同的质感与气质, 进而吸引了相同气质的人们或着喜爱这种气质的人们, 同时更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这就是设计价值的体现。再比如我的作品北京鼎鼎香在2005年的时候人均消费是60-70元,到了2008年人均消费已经提升到了200-300元的水平,我想这也是设计师价值的体现。我运用良好的设计帮助餐厅老板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与利润,同时,我所创作鼎鼎香浪漫的环境,也提供给京城的老饕们提供了美食与艺术的享受之旅。

 

带着寻根的心情回家

《设计家》:请您谈谈台湾设计文化的特殊性。后来又是什幺因素促使您到内地发展?

利旭恒:无论是台北、香港或北京都同是中国人的城市,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出来的审美风格差别却是如此之大,这应该跟各地的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有关系。像台湾的设计风格受到美国与日本影响是很大的,台湾早年主要受到美式文化的强势侵略,近年又盛行哈日风,都对台湾设计市场有很深的影响。像很多台湾设计师推崇所谓中日或中西合并的设计风格,这也是台湾特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下成长的台湾人有着自我文化的失落感, 自然会有回大陆寻根的愿望。我后来到内地发展,也是抱着寻根的心情回家。

 

《设计家》:您用了“回”这个字眼,为什幺会有这种心情?

利旭恒:到中国内地对于大部分台湾人而言,就是回家的感觉。

在英国的时候,我发现只有华人(不管他来自香港、台湾或新加坡),才会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我们接触到很多的国际学生,包括来自韩国、日本,其它欧洲国家,甚至非洲的同学,很少人会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我就很奇怪,我为什幺需要一个英文名字,和一些人讨论后得到的答案是,英文名字可以让老外觉得比较好记,能够更快地融入他们的文化和社会。我当时也觉得这个理由好象也没什幺不对,可是后来渐渐地发现,其实是大多我们华人对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没有太多的自信,所以希望出国念书期间就要近量的融入国外的文化,回到国内后说话时句子一定还要夹杂英文,要让其它人感觉自己就是个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当然这时10多年前的情况,这现象在台湾还有一点就是美日强势文化侵略,当时所有流行与时尚资讯都来自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所以属于自己中华文化的东西就如同落后的代表, 更是当时海外华人们恨不得赶快抛掉的包袱。比如过去新加坡30岁以上下的人都不太会说中文,英文就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但是现在呢,却开始回过头来学中文了。因为中国已经大国崛起般的发展起来了。

这种种因素,让我非常希望去拥抱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家里的东西为什幺要当作一文不值的累赘抛弃掉,我们的文化里有很多珍贵和值得重视的东西。那个年代也就是十几年前,我就已经有想法要到内地发展,这几年可以感觉是真正地回到内地了。我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这份文化的认同吧。其实在西方学习和生活过的人会发现,西方真正对你感兴趣,不是因为你去模仿他们,而是因为你有属于自己本土的文化。

 

《设计家》:刚到内地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不适应?

利旭恒:刚开始的确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因为我们起初不太清楚内地设计行业的生态和模式,我在一年内做了大量的设计方案但是都不被认可。我们就找原因,才发现在港台和欧美这些地方的提案方式都是比较概念性的,效果图呈现的数量也不是很多,甚至没有, 这一点跟国内当时(2002年、2003年)其它的设计公司是不太一样的,这边的很多单位会能够在极短的时间绘制大量的效果图,让客户非常直观地看到未来的效果,特别容易被国内客户认可。所以我们参考了其它的提案和方式,经过调整后发现很容易就被市场所接受了。因为我们的设计想法和能力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只要在呈现方式上做一定调整,很快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了。我们从北京奥运建筑鸟巢与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客户对创新设计与创意想法的接受度,能够在这目前国内如此优质的环境去做创意设计上的发挥,都令不少我国外设计界的朋友感到羡慕, 我也在国内交了不少好朋友, 我觉得特别高兴。

 

《设计家》:我们采访过的一些台湾设计师,都普遍认为上海的环境更适合他们发展,上海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精明的态度使得沟通更为规范和有效益,而北方稍显粗放的文化往往让他们一开始难以适应。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北京这座城市文化的看法吗?您最终选择留在北京,最主要的原因是什幺?

利旭恒:因为做项目,我时常往返于北京上海两地。每次来到上海我都有种恋爱的感觉,一种既熟悉又有着陌生的感觉,上海老洋楼的浪漫风情与上海女人的娇媚与细致,都让人陶醉其中,每次上海都让我有着想留下不走的念头。上海和北京有它们不同的魅力,两地双城记的旅行是如此的有趣。然而北京是我多年向往的文化古都,对于一个回来寻根的设计师来说,我想北京还是我的最爱。

 

 

《设计家》:在内地做室内设计,与在台湾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

利旭恒:台湾的室内设计起步较早,所以施工单位通常都具备较高的施工能力与深化设计的能力,对于施工工艺要求也比较高,工期亦讲求效率,市场的成熟使得业界必须精益求精,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更能够专注在设计的创意上。而国内的设计市场有如海纳百川,给予设计师挥洒的空间广大,不得不让人羡慕国内的设计师有如此广阔的成长环境。

 

 

痛快地享受设计和生活

《设计家》:有没有给自己的公司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比如在类型上、风格定位上或客户选择上?

利旭恒:我希望成为一个最专业的餐饮类空间的设计师。刚回国内我们早期做了大量的房地产的项目,包括它的整个楼盘、售楼处、样板房和会所,还有公寓楼和写字楼的公共空间,大堂及电梯厅,公共卫生间等的设计,后来发现这种类型的设计还是没法满足我们对于创意突破的那种渴望,因为它有一个销售功能的需要。所以我们后来就开始专门做餐饮领域的设计,这两年我们也作了许多成功的餐厅设计案,如市场火热的鼎鼎香,麻辣诱惑,王品,西堤,新加坡馋厨等餐饮品牌, 因此获得了不少设计大奖的肯定, 希望未来能更专精在这个领域。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样板房的设计,目前公司的业务比例是,房地产项目只占了三成,其它七成都是餐饮类,比如餐馆、酒吧、咖啡厅等。

 

《设计家》:您在风格上有没有什幺取向?

利旭恒:每个设计师都有他个人的品味和对生活的认知,长久下来就会渐渐形成一个风格,不可否认我肯定也会有我自己的风格,但我想我的风格概念还是偏抽象的,不是一些特定的具象元素组合。因为我个人喜欢比较纯净的东西,所以我在做各种设计的时候,不管是中式还是现代,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连贯性,我喜欢单一概念和想法的表达,而不是百花齐放的那种。

 

《设计家》:现在公司在台湾还做一些项目吗?两地的设计经验有没有互相借鉴的作用?

利旭恒:公司现在的工作重心在内地,还有一个团队在台湾做少量的项目,比例上台湾地区约占20%。近年台湾政治的纷扰导致社会经济一定程度的衰退,整体的设计市场也受到影响。

我们会和台湾的团队在设计想法上做一些沟通,但是两边的市场不太一样,台湾接受和流行的设计风格,在内地不见得能接受,反之亦然。

 

《设计家》:这应该是比较正常健康的状况。在内地室内设计发展的早期,台湾对内地的影响很大,包括设计杂志在内地也卖得很火,但是这些年,影响就没那幺强烈了。

利旭恒:一个强势的文化会成为市场的主流,从现在国内的电影行业就可以看到这种强势文化的推动作用。比如张艺谋十几年前和现在的电影,感觉像是换了一个导演, 但他对电影主题精神的诠释是一致的。张艺谋他也许不一定认同“黄金甲”那种夸张华丽与超大场面的手法,但是这确实也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的文化了, “黄金甲”更外各代表中国参加国外个项大奖。 做设计师或做导演都是一样的,有些东西没法控制,当然我们也可以去推动一个很清新的设计与文化,但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市场、社会的脉动我们也必须要去呼应它,艺术家可以孤芳自赏,但设计师好的创意绝对是来自两个人以上的。

 

 

《设计家》:您对现状是否满意?

利旭恒:知足常乐,所以我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希望要把公司的业务规模膨胀到很大,只是希望能够做出更多的好作品,好设计,好创意。

很多客户在与我相处之后觉得我跟别的设计师不太一样,和其它设计师谈是做生意,和我工作起来觉得是在作朋友, 更觉得我是个踏实做设计的设计师而不是生意人,这也让我非常感动。

我认为做设计的工作模式应该是“先作朋友再作设计”,通过朋友般的深入地沟通,了解对方的性格和想法与需求,更以朋友的角度提出适当的建议, 才可能做出最适合对方的创意与设计作品,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设计家》:业主的要求和自我设计理念的实现,两者之间您更看重哪个?

利旭恒:这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环节,有人把他当作拔河角力,我则是把他当作是一种有趣的碰撞,如同几年前我的作品“当老铜锅遇见了水晶灯”,不同文化的结合总是能够碰撞出精彩的创意。做设计的时候我会更加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将心比心的为他人着想, 我觉得这样更能够做出令双方都满意的作品

 

 

《设计家》:工作在您生活中占的比例是怎样的?除了设计,您平时还有什幺爱好?

利旭恒:我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品质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设计师是在创造令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如果自己的生活都感觉不到美好,又怎幺会有美好的创意诞生?

我很喜欢出国旅行,不仅可以增广见闻还能一直保持一个新鲜的自我,这对于挖掘新的创意是很有帮助的,我有大部分的作品灵感也来自旅行。对我而言,旅行,不单单只是为了观看国外建筑的实体,而是内心深化的思索与探究,也因而造就我独特的设计语汇。

 

我也有许多朋友,包括一些业务上认识的朋友、设计界的朋友,来自意大利、英国、香港和国内的很多设计师,我们会定期安排聚会,包括参与一些媒体创造的设计界的交流平台,讨论和分享创意上与工作上的点滴。

 

《设计家》:请分别从您个人和公司角度,谈谈将来的打算。

利旭恒:个人:痛快地享受生活;公司:痛快地享受设计近期我正尝试着设计一家很特别的假发店,概念来自女人发丝的结构与曲线,这将是我在内地的第一个零售专卖店的作品,我非常期待他的诞生, 也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作品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636)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