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世界屋脊”上的西藏,自从10世纪开始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中,农奴们受尽了奴隶主残酷的压迫与剥削,直到1959年的民主改革农奴才有人身自由开始翻身做主人。
西藏纪念馆试图传达由禁锢到放松,从残酷农奴制的黑暗到解放的光明与希望的历史变革过程。建筑运用大的体量来表达西藏历史的沉重感,倾斜、交叉、曲折的形态,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扬起的尖角像是从黑暗地牢伸出的一条有力的手臂,尖角恰好指向祖国首都北京的方向,象征着冲破旧枷锁走向光明。通过上述现代建筑形态展示西藏的历史感,诠释西藏的飞跃。
西藏纪念馆屹立在曾经满是沉重与苦难的土地上,在建筑形态创构中,应用大的体块和大面积的灰色谕示着民族沉重的苦难和伤感的历史感,其中在建筑局部使用了红色,红色是西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色彩,体现着它的地域性,同时红色又象征着民族解放与兴盛(如图3-1)。建筑掘起的尖角指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谕示着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走向解放和光明,其中尖角上钢架和钢化玻璃材料的使用与建筑带有肌理毛面的花岗石产生强烈的对比,又谕示着西藏历史的变革,走上现代的变革(如图3-2)。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很着重整体的大尺度和细部小尺度的处理,因而兼有宏伟与精美的感觉,本次设计就借鉴了这种设计方法,用大的尺度表现力度和宏伟感,唤起人们的崇敬之情,在细部用小的尺度传达西藏文化。建筑在苦难土地上掘起,具有运动感,极具向上,谕示着西藏人民奔向光明。
何其倡评论于2010-05-16 17:23
值得学习。理念应该是来自于李博 斯金的犹太博物馆设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