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意
在当今城市的中心地段,如果能有一个坐落在山脚下的办公场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是被雾霾困扰的今天。但在珠海,杨佴设计的工作室就隐现在此境之内。这里的空气清新宜人,风吹树动,雨水的垂落、光影变化穿梭,不时的鸟声啼鸣,同时也深感交织于四季的变化之中。而其少有形成的垂度立面感观的自然景象,每当呈现在眼前时,则更是令人震撼不已。
这里原是80、90年代的工业厂房,形象朴实得即无文化感、也无工业味儿、更无美观可言,后来成为库房亦是无人问津。杨佴先生遇此而启发,他认为这里有不被人工造作的风景界面,更容易包容最简单的方式,也更符合人的心灵世界。
真实世界、平面映射
在现实空间,同样有着如同银幕一般营造出对场景的映射,在虚拟与真实之间,产生交错的幻觉。而这个工作室与外景的交界处,就形成一道这样的切面。杨佴用了简到可控、二维的方式处理比例关系,恰如其分的做了几扇、犹如巨幅宽银幕般的落地玻璃窗,把大山的风景、按其意图取了进来。
在这里工作,仿佛每天都处于电影的场景之中,给人带来一些虚拟感的意外效果。然而,如果迈入窗外的阳台,又恍惚跨过了另一个世界,有着不可思议的入景之感,置身在自然之中,更是完全忘记了喧嚣城市。
封闭一面墙、敞开一面窗
工作室为狭长的矩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约为8米,南靠山、北靠院,在向北的一面,则封了一堵有厚实感的外墙,这样,即隔开了院内的老厂区,又好似隔开了不同的年代。在墙外,还有一条与建筑同长的原室外走廊,在出入之时,也可以感受一下过去的东西。而在相反的对面,窗外就是这一大自然的主题。
在这里,设计上通过简单的数学加减、置换的方式,也就是想要的东西和要回避的东西,就可以做到,把空间价值掌握在有意图的方向。
得失之间、转换之法
在观景的落地窗之外,还另有一条长约40米的观景阳台,这是整个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亲近大自然的纽带,然而,这是在设计上经过大胆的舍弃、让出一部分的使用空间才获得的,这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结果是难能可贵。
杨佴先生认为,唯物价值的空间永远都不够大、不够用,按此规则,就会失去心灵的东西,从而失去了平衡,那就丢失的更多了!得失之间、转换之法
在观景的落地窗之外,还另有一条长约40米的观景阳台,这是整个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亲近大自然的纽带,然而,这是在设计上经过大胆的舍弃、让出一部分的使用空间才获得的,这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结果是难能可贵。
杨佴先生认为,唯物价值的空间永远都不够大、不够用,按此规则,就会失去心灵的东西,从而失去了平衡,那就丢失的更多了!
生态智能、自然所得
在这个狭长的矩形空间,因宽度窄,所以采光的角度要广些,冬季光影入室,夏季感受山间树荫,而厚墙部分则遮挡夏季阳光的西晒。南北窗间距短、易通风,加之山间气流向下压,通过室内流出,就更起到极好的降温效果,对于珠海的亚热带纬度来说,真是难得,当然,也随之带来了最好的天然氧吧。
在当今提倡科技、智能生态的时代,对环境人为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这里,智睿的法则——则是简单!
原始材料、裸露情怀
工作室的整个空间,用材单一,隔墙为定制的100MM轻质水泥板(这样安装容易、造价也低),不做任何的处理裸露在外,水泥的地面也未经抛光,原建筑的天花上只刷了白色的乳胶漆,剩下的就只有铁制的门、窗套和玻璃门窗。看来,简的不能再减了,甚至这里的门有些都是水泥的。
在杨佴看来,这里可能不符合其他的行业,但对于从事空间设计师的这一职业来说,每个项目,都会带有施工过程的情结,而工地有着必不可少的体验意义,当完工交付给使用者时,这种情感连接就结束了。所以,杨佴先生对处于半成品的环境,也有着他对设计这一职业的特殊的情怀。
单纯的力量、简单中归一
(在拍摄场景时,特意把电脑及办公椅去掉,目的是更准确的表达出空间最原初的精神意图。)
这里的水泥就是水泥,不加掩饰的流露着原本的气质,然而,美就是内在的、单纯的、更重要的是真实的。整个空间没有通常意义的装饰、装扮,除了佛首和几件单纯的素陶之外,这里并没有一幅画及饰品,甚至就连盆景绿化也极少见到。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对自然的关注以及与自然更好的沟通,多余的东西都会成为干扰。在这个少之又少的物质空间,人只会感受到空气、阳光、时节、再就是心灵的世界。
“空”即是“有”,在这里“奢侈”被重新定义。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