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
——谈陈卫新与他的小盘谷
设计/陈卫新 文/满登
为设计改造一个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居然还为此撰写了一万多字的设计论文,仅梳理历史线索,寻找概念依据和有关历史文献引经据典就查阅了20多本书。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设计理念,引发了好的设计,同时他又是一位擅长文字表述的人,堪称设计界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的设计师楷模……
笔者为策划此书曾跑了十几个城市,按各地推荐的名单,采访过不少一线的著名设计师,也算得上见多识广,颇有阅历的资深设计评论人。然而,面对一个历史文化老建筑设计改造项目,相信设计师都会为此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其实,这种全心全意,爱岗敬业的执着案例,在业内比比皆是,算不上什么新闻。但要执意要为此撰写一篇设计论文,而且是一篇耗时数月,投入锐气,超过万字,具有份量和深度的学术论文,那另当别论了;尤其在当下设计师对设计理论和论文不屑一顾,普遍都比较轻视理论设计时,笔者对此反而更加刮目相看。我曾在很多文章中说过,设计师如果只重实践,而轻视理论充其量也就是一瘸子,是永远走不远的。而小盘谷的设计师却敢于为这段历史传奇背景而一头扎进去潜游到深水层,他看到的东西是一般人所望而不可及的……
他就是南京筑内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陈卫新。
读书的快乐
设计师读不读书?爱不爱书?其实属于个人修身养性范畴,陈卫新给笔者的印象,就是一个很斯文儒雅的现代文人。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们在南京如期见面,一口普通话略带南京口音。因这一天要采访三个人,时间不允许笔者有太多的寒暄和客套,直接开门见山,他也挺配合,掏出电脑介绍他最新的设计项目。他告诉笔者,近二年,他主攻历史街区规划、历史文化老建筑改造设计,他对历史文化项目特别感兴趣。因为这里面涵盖了很多历史故事,人文传奇和文化内涵,包括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这里面不仅蕴藏了饱经沧桑的历史风云变故的气场,还有许多历史文献价值值得你去挖掘和发现,就像一坛封存百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谈到历史文化项目,陈卫新将他新近做的项目——小盘谷,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说的津津有味,看得出来,仅为此撰写一篇上万字的设计论文,他就查阅了120多本文献和历史资料,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图片也许是他自己拍的,有点像工作资料照片,从电脑上看小盘谷,尽管老建筑很有历史风味,但由于拍的不专业,还是影响了笔者对项目的完整判断……
不久,笔者出差,在机场书店无意发现《外滩画报》封面刊登了小盘谷,以为这家伙如此不讲信用,因他知道入选作品在书未出版之前是不可以单方面曝光的。其实,他也蒙在鼓里,并不知道自己的小盘谷怎么被刊登在《外滩画报》封面。后面才晓得小盘谷自古就是晚清一品大员周馥的宅邸,前几年又申遗成功,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在此驻足,并应邀题写“小盘谷”,留下墨宝,为此被媒体刊登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后来我又从网络上查阅,仅与小盘谷有关的报道和视频就有几十个页面,可见小盘谷影响之大,传播之广是历年来老建筑改造设计比较罕见的……
两星期后因轮到撰写小盘谷文章,便致电陈卫新照片是否请人拍了?他问我是否有兴趣到小盘谷“视察”一番,刚好摄影师也在。小盘谷可谓大隐于市,它躲在一条小弄堂的后面,这条刚勉强够两人并排而行的巷子,两边青瓦墙高高叠起,轻易就让想起古典小说中常说的“庭院深深”的氛围,这样连车都开不进的巷子一直要走十几分钟才能抵达小盘谷门口。陈卫新一路像导游那样,给我讲解有关小盘谷的故事。每到一个他认为比较有趣或有故事的地方,他就滔滔不绝,引经据典,甚至将一些对联的来龙去脉都叙述的非常精彩,心想这家伙肚里的墨水不仅灌得多,而且都很精准;不像有些人读书多,但未必都能记住那么多精彩的细节。他告诉笔者为研究小盘谷,他跑了很多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小盘谷的历史传奇故事他都熟悉的倒背如流。
那么,花那么多时间研读小盘谷,做笔记,做分析,你的读书时间与设计档期不是有冲突么?他摇摇头,对于读书查阅文献资料的快乐言于意表,眼镜后面仿佛闪烁一些睿智的光芒说:“任何事情老实说你若不想做,你可能会找一千条理由,但你喜欢做的却毫不犹豫,读书的快乐就在其中。因为我将很多书中记载的东西,发生的故事都过滤了一边,对于小盘谷设计构思是极为有力的帮助。你满老师能百忙之中到此一游并非看中我的设计,而分明是冲着小盘谷的历史人文传奇故事来的?”说完他请我到小盘谷的“九狮图山”去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师背后的力量
所谓好设计传播好信息,滥设计传播滥设计,你做什么设计都躲不开媒体的追踪,尤其对小盘谷这样有历史传奇故事的设计,敏锐的媒体始终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当然这里面小盘谷本身就是一个著名历史的载体(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不论谁设计它都会引起媒体关注。所不同的是陈卫新为还原小盘谷的历史面目,将历史遗迹与休闲旅游度假,与邻近的政务和商务的功能结合起来。这里面显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还原历史,还有一种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定位。也就是说小盘谷不再是单纯被瞻仰和被参观的历史名人旧居,那种只见其物,不见其人的古老空间,显得没有丝毫生机,萧条而空洞。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城市都将一些历史老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产业来打造,扶持和发展,毕竟老建筑由于凝结了浓厚的历史文化传奇色彩,保留这张城市档案的历史文化名片,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韵味和传承历史文明有多少厚度和深度。
说话间,我们登上了小盘谷的湖石假山,临日兀立,高险磅礴,过去一直以“九狮图山”相称。据说,“积雪时,九狮之状毕现。”实际上所谓的狮形并不明显。“所谓狮形,当从意境和气势上去体味,才能得其神似。”陈卫新一边吩咐小盘谷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沏茶,一边带笔者参观,俨然是这里的主人。他对小盘谷的研究发掘可称得上一位专家级的设计师,他说他这几年他还能浪迹立足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一点江湖影响恐怕还要追溯到他的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出生,言传身教,循循诱导,教书育人,让他从父母喜欢读书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了读书的力量。从小他几乎是在图书馆中泡大的,读书的习惯,从小一直延续至今……
九狮图山玲珑伟岸,山上峰恋重叠,狭路飘逸。尤其是云朵墙的曲线美,黛瓦白墙,在阳光的投射下,显得更加唯美。山下悬崖幽壑,流水潺潺。山顶平地如磐,筑有风亭。我们坐在小盘山最高峰,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这恐怕是笔者采访生涯中身处最有诗情画意的地方,仿佛已进入小盘谷的历史传奇故事中,陈卫新说南京有很多媒体采访过他。“但你是最专业的,什么问题都瞒不过你……”他指的是笔者在现场观摩小盘谷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这恐怕是笔者的习惯,每看一个地方都会发现一些遗憾。
其实,任何设计都不可能做的十全十美,小盘谷有不少看点,也有不少经典场面。比如对天井的处理,陈卫新取棕色的安详与安隐,界面用小格子图案花窗做装饰,地面盛满水;所谓有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水面上有几块石头,上面有两只鸭子在戏水;好一幅山清水秀,那种鸡鸣鸭欢的世外桃源,那种水中有房,屋中有水的景观令人陶醉,即便你患有千般忧愁,万般不快,都会被眼前的静谧所融化。这似乎就是小盘谷给人带来的魅力,他会聚集一种强大的宁静打动你感染你。
笔者特别喜欢这样有诗意的画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很多人未必清楚,支撑此画面,播洒此诗意和意境是需修身养性,日益要积累的。也就是说一个高明的创意背后,连接的那根管道输出什么东西,和你的知识结构和营养供应库有关。你的知识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合理,爆发出来的东西也就越高明。
设计的层次与高度
我们在小盘谷观摩了大半天,也听陈卫新讲了大半天,总体感觉小盘谷这篇文章的可读性和历史文化气场还是蛮强的,园林设计与室内设计意境可圈可点。空间的古典色彩以灰色、灰砖、褐色的暖灰做主色调,色调深沉而不闷,灰而不溢,褐而不冷,颇有几分古代文人的儒雅与淡定。
比如在天井的另一端,水面的尽头和对面的褐色花格窗形成无缝直角,不同的是,这里的立面形态由于两边都预留了对等的空隙而变的更加挺拔庄重,颇有哪管天下风云突变,唯我回归自然不动的大将风采。这也许是小盘谷改造设计最有见解的地方。既有古典写意章法,又有现代建筑写实意图,写意与写实两全其美。另外在空间的留白处理上,少就是多的场面比比皆是。尤其是走廊与其他建筑天井的墙面那斑驳的深灰色青砖经历了怎样的岁月。地面“人”字型铺的青砖尽管是新料旧做,仍然有穿越历史气场的感觉。然而分割的石板表面肌理处理却没跟上气场味道,显得太新,新旧对比太明显,反消弱了老建筑老味道。
另外,对于小盘谷的商务住宿设计,设计师在入住的舒适度和现代人生活方式介入上也有不俗的表现。空间的软装与陈设都控制的不错,点到为止。美中不足的是套房现代与古典设计的对接方式和对接内容过于简单平淡,缺少一种与小盘谷历史文化相匹配的系统中西混搭描述,似乎有些仓促,似乎有些重“外”轻“内”之嫌。
当然还有一处大堂横向的大立面,用古运河黑白照片粘贴的手法,与大堂的写实似乎有些太讨巧之嫌,一张单薄放大的黑白老照片,岂能承载几百年开凿运河历史传奇的沉淀,尤其是照片中间做的一艘挂在墙上的船,虽有拉开历史的距离感而形成现代装置艺术;但那大红、大蓝的夸张颜色极度张扬和喧闹却破坏了大堂的安静。幸运的是船的纵向终端的花格窗在水面的映射下那种安静的气场,似乎镇住这个张扬孤立装置艺术的跃动感,也平衡了这种大红、大蓝颜色的喧闹。
其实一个场面设计不仅是要讲究文化层次,还要讲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空间的闪亮点和可思辩性。在你设计的空间阅历上,有多少东西能敏锐地抓住人们思维闪动,又有多少东西能引起内心的共鸣,这就是设计的深度和高度。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