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实是人类不得以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则更像是人类希望以何种方式存在的一种表达。为了验证这个思考,不防出一道题目:如果某个机缘,你将免费得到一栋自己的房子,你会选择哪一栋呢?(注:每一栋的建筑面积相等)
如果立志成为中国建筑的“专家”,总会遇到困扰,故宫与四合院“差不多”一样,北京的四合院与岳麓书院“基本”相同,岳麓书院与旁边的那个孔庙“如出一辙”。三纲五常的影响无处不在。看多了自然容易落入对封建思想的整体批判。倒是作为一个消费者或是被赠予礼品的获得者会轻松下来产生不同的思想。以上三栋住宅我个人的直觉会选择C,理性分析以后依然如此(既然建筑面积相同)那么C号楼当然不止看到的这么大。前两栋倒不是不好,不过总有点裸体站在众人眼前的尴尬,我还是喜欢用含蓄的方式传达我那些模棱两可的观点。正如我们曾经习惯的毛笔,一笔下去或粗或细随机而动,既不能说细了就脆弱,也不能说粗了就鲁莽,关键还是看下一笔的峰尖所指,至于何时会达到关键的平衡呢?回顾来路,其实每一刻都还不错。边界模糊的特点突然奇迹般地与建筑形式发生了关联,倒不见得是如隈研吾般的希望以此表达对凯恩斯的反对,而是托着外墙保温的名义顺带就展开了形式的逻辑。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