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林肇铭(韶明)的博客

个人档案

林肇铭(韶明)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5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与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

(2008-09-28 21:56)
标签:

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与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

林肇铭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广州市东风东路729 .邮编:510090

 

[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阐述环境空间的演化过程和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产生,目的是从观念上去转变,从问题中去解决,完善一个专业知识结构的体系关系,从而试论述专业教学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问题。

 

[关键词]  观念、专业知识结构、教学体系、系统、发展

 

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这门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在现阶段是国家高等院校专业目录的调整和各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完善阶段,研究其观念的发展和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关系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学的经验显示,如果在专业上没有良好的观念和还没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就塞进去单一的、片断的、零星的专业知识和细节是没意义的,也难于完善专业的系统学习,所以,确立一个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利于指导专业知识的系统教学与研究。

1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农耕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之前,人们总是以他们的眼睛能看到的那样去感受和描述一种“具象的”“客观的”“常态的”“平面的”“静态的”的环境,从而表现在以类似营造法式的具体技术或秩序体系来建造实体,并在各界面上施于“装饰”,而装饰往往是环境艺术的首要部分,所以可以称之为“园林”“园艺”“装饰”“装璜”或“陈设”等,而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则是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生产方式经过一系列的革命性变化而催生了一种新的认知方法(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才出现的,也就是在“现代运动”(Modern Movement)深刻的影响之下,人们发现不仅可以观察,还能去分析、思考。这种转变反映在现代科学的基础研究上,从记忆、想象和推理中去发展,用新的和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抽象的”“主观的”“非常态的”“立体的”“运动的”环境,而这种转变也首先反映在绘画艺术上(现代艺术各种风格流派的产生),紧随着才反映在建筑学、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上,绘画艺术通常是走在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它往往是作为一种最敏锐、最易显见的艺术形式安排和暗示着未来科学观念的发展之路,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从可见的感性上升到思维的逻辑理性,所以,19世纪的探索为20世纪奠定了基础,艺术家的探索使古典和传统艺术逐渐解体,可以说,是现代绘画艺术新的视觉语言开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立体主义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绘画中的概念(幻象)通过纵深排列的平面,发展生成深层的空间,从而产生了现代建筑(包含室内)和景观。这里观察者可以围绕和穿越过观察对象,从而获得一种“通透性”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可见,立体主义和空间的通透性展示了一个以前不存在的全新观念。从“环境空间”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人们只从外表出发去思考如何建造,这一阶段的观念持续了之后的两千年;第二阶段在公元后100年,从“罗马万神殿”第一次展示出一个被塑造的内部空间,从此,人们跨过了一个思维的横杆,室内空间由此步入历史,这种外部形式和内部空间的分离又持续了之后的两千年;第三阶段产生于1929年,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展览馆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内外空间流动的形态,把空间从封闭的墙体中解放了出来,这是一个长期酝酿的思维发展过程的结果 —— 密斯把立体主义分支风格派代表提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的“理想建筑”变为建筑现实,这一阶段立体主义在建筑界通过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格罗彼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罗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现在。而从“空间艺术”的观念上来看,这是一种新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表现了一种和设计相关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才确立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概念。

而在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还在不断地完善和延伸。形成了以“环境”为核心概念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设计,它将以环保、节能的观念解决对环境破坏的最小化问题,对资源利用的循环再生化问题和权衡生态安全与社会责任问题,同时,随着环境产业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系统性的整合和配置设计也将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2、从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发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由于专业发展较快,而专业教育长期存在不协调的因素(这里包含整体的教育体制问题)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得较慢,虽然许多高等院校进行多次“教改”,但始终存在不少问题:

2.1           缺乏对现代艺术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体系(包括建筑类、园林类的)来源于“欧洲的古典体系”或“苏联体系”,它表现为具象的描述和摹写,其知识结构大都还停留在传统手工艺时代的概念模式,而这种艺术形态(或称农耕时期的艺术形态)一直以主导的地位影响到现在,由于它滞后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所以它也一直影响了我国的设计教育。

2.2           文史科和理工科划分得过明确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科学和艺术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既是艺术的延续,又是科学的生成体,它需要艺术为前提,科学的后续,不断地互动,催化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它也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混合体,如果单纯靠艺术“造型”来画“环境艺术设计”,那么很难从科学性和系统性上来掌握其原理,也无法从“定量”与“定性”方面解决其实施问题,而在前期缺乏艺术的“熏陶”,架空了“感觉力”,对艺术特质的创造性与敏锐性方面失去了系统的研究,那么也容易使建造工程技术沦为公式化与模式化,很难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所以,如何将科学与艺术这两门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观念发展的主流,并为其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也是将来学科建设的重点课题。

2.3           教材“偏向性”过大,缺乏真正的设计教材

在市场上,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种类繁多,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其中归纳为:①偏理论类 ②偏表现技巧类 ③偏材料类 ④偏施工、构造类等,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应该以“设计思维”为主导,通过概念拓展、原理分析来图解思考,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调研和综合评估、审定来完成设计的“图面作业程序”再通过正确的材料选择(包括实验)、合理的构造运用和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来完成“项目实践程序”,所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材必需有完善的专业体系结构。

2.4          专业市场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开设

由于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市场管理体系还没成熟,特别是知识产权),往往有时学界是被业界所引导的,比如:装饰概念下的“园林”与“园艺”、“家装”与“工装”之分;材料和产品引导设计;电脑效果图取代设计等等。而通常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在专业市场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不规范,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所以有了“园林”与“园艺”、“家装”与“工装”的课程,有了材料“覆盖”设计的课程,有了电脑效果图、电脑软件(当然,电脑辅助生成概念的数字化设计除外)取代设计的课程…… 从理论上讲,学界作为一个主要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它必须是引导和指导市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调研与实践,最终来指导生产与营销的。

2.5          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

按前面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艺术”、“农学”(或林学)与“理工”综合的知识结构,既熟悉现代艺术和林学又精通现代工程建造技术,同时,还有良好的环境意识,而且是个成熟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毕竟是门应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环境艺术设计)

 

2.6          园林与室内装饰的观念取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观念

    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在传授“技法效果”、营造“装饰效果”和“筑景效果”来取代环境艺术设计。片面地追求界面的“个性”和 “唯美”,盲目追求时尚(或民族传统的表面图式)和材料的堆彻效果……这种种迹象证明我们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是滞后的,这也说明长期以来,我们还没真正接受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的洗礼,也没有真正进入一个工业社会(文明)的意识形态。

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以上的论述,要完善一个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必须从观念上去转变,从问题中去解决。

        3.1   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构成

            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是由四大系统构成:

            ①环境系统

            合理支配自然因素(如:气象、土地、水资源、植被等)并能改善能源利用率(如:循环再生),保障使用者的健康状况的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材料和设施(如:声、光、热、电等)的物理关系解决采光、通风、卫生、遮阳、防噪音、防辐射、防污染、恒温、恒湿、节能等问题,并以照明系统、电气系统、给排水系统、供暖与通风系统、音响系统、消防系统等组成的人工环境系统来保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标准,并采用回收利用系统和可持续的制造过程等等,从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上使环境达到生态的有机平衡发展。

            ② 空间系统

            从维度概念的发展研究,把空间的组合方法和结构原型的逻辑关系以一种“场域”的围合过程(或限定)发展成空间的形态,并用它作为一种认识的载体(物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抽象表达),通过人类自身的“感悟”发展成高度的纯粹性和抽象性,最后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认识秩序的标准。

            空间的形态往往还表现在精神功能(情绪、感受)和使用功能(舒适、合理、便利、卫生)上,并通过序列,形态,行为,心理、审美、情趣、分区、流线、利用率等来完成整体功能关系。

            ③物质技术系统

            通过材料的正确运用和合理的构造,使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解决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在工程的实施中获得设计的真正涵意。

            ④ 整合与配置系统

            合理解决“人环境”概念的整合,把“生活方式,行为心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地域习俗,人体机能,行为道德准则,修养觉悟和价值取向”来评价,同时,也把“社会概念,时代概念,生活概念”,引伸为设计的“前沿性、预见性、导向性和发展性”来展开研究。而环境设施、产品的安装和绿化、陈设技巧的配置问题则从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概念中去延续,使之一体化,互联化……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整合与配置系统无论从专业分工和合作(如:建筑、结构、设备、室内、景观、园艺、家具等)上都应该回归到“维度概念演化,艺术概念演化,技术概念演化和思维概念演化”上来“计划、拓展、统筹、规划、营造、构筑、组织、管理、实施、综合和配置……从而拟订评价标准!

        3.2.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构成(暂时划分为室内和景观模块)

           3.2.1  室内设计模块按照人的生活行为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的空间:

            ① 居住空间:主要是单元式住宅室内设计及景园别墅室内设计等。

            ② 工作空间:主要是各行业的办公楼室内设计。

            ③ 公共空间:a、商业室内设计(零售型、餐饮型、服务型和娱乐型)

                         b、综合室内设计(旅馆室内设计、文化空间室内设计)   

           3.2.2  景观设计模块按照人的生活行为模式,也可分为三大类型的空间:

            ① 人居环境景观:a、庭院景观(景园别墅及小型工作空间)

                             b、小区组团景观(大型居住区及大型工作空间)

            ② 公共环境景观:a、公共休闲景观(公园、校园及景观带)

                             b、自然景观与历史景观(生态与保护)

                             c、公共环境设施

            ③ 城市环境景观:a、城市系统规划

                             b、城市综合景观城市商业景观及城市广场景观)

         3.3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构成

             建立一个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从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整体教学情况来看,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性的设计思维训练的比重是远远高于表现技巧训练等其它课程的,其构成内容和比例大致为:

            ① 专业基础的感知性训练(20—25%

                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空间原理(模型)(选修课程:装饰艺术(手工艺艺术)、陶艺制作与欣赏(或劳作)等)

            ② 专业基础的理解性训练(15—23%

            建筑基础(建筑初步)→物理环境概论→人体工程学→工程设备→设计材料学→建筑结构选型→构造及施工(植被、水体及铺装)(选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

            ③ 专业基础的表现技巧性训练(8—10%

            投影原理及制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课程:建筑摄影、视觉语言表达与技巧、三维动画等)

            ④ 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训练(11—15%

            设计概论→专业导论→设计创造学→设计史→设计原理→各课程设计的原理部分(选修课程:西方现代艺术欣赏、建筑史、园林景观史、现代设计思潮等)

            ⑤ 专业课程的思维性训练(30—38%)(可分为分析性、类型类、主题类和综合性的设计作业)

            各种功能类型(内容)的环境艺术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生态景观与植物配置设计→环境设施系统设计→景观建筑及铺装设计等(选修课程:视觉传达设计的原理及程序、工业产品设计的原理及程序等)

            综合以上训练类型可建立教学体系为:三大板块[理论板块(设计理论和技术理论);技巧板块(手绘、模型、计算机)和实践板块(实验、施工、管理、营销)]和二大原理(基础设计原理和类型性设计原理)以坐标法可划分各个学科前延后续的链接关系。

            按四年制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构成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称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课程设计课和实习课(包含实验)。如何科学地安排好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穿插和融合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问题,根据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系统的架构原理,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室内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并通过理解的分析,整理和归纳,最终培养具有各种综合能力(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的人才。

            试以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程)为例,作以下计划(供参考)

 

 

 

各学期  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素描,投影原理及制图(1),设计概论--专业导论,平面构成,建筑基础(建筑初步或设计基础)

(选修课程:西方现代艺术欣赏、中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赏析等)

色彩,投影原理及制图(2),色彩构成,设计创造学,物理环境概论,美术写生实习

(选修课程:高等数学、视觉语言表达与技巧等)

立体构成,计算机应用(1),设计材料学,设计史,表现技法(1)(基础技法)

(选修课程:建筑史(园林史)(现代设计思潮)、工程力学等)

空间构成(模型),计算机应用(2),建筑结构选型,人体工程学,表现技法(2)(图解思考)(选修课程:建筑摄影、建筑结构等)

设计原理(1---基础性原理[(基础系统原理及程序原理)结合住宅空间室内设计原理及课程设计(庭院景观及小区组团景观)],室内构造及施工(景观建筑及铺装设计),实习(1)(施工工地实习)---构造及程序,工程设备(选修课程:陶艺制作与欣赏、视觉传达设计程序与原理等)

设计原理(2---类型性原理[工作空间(办公)室内设计原理及课程设计(公共休闲景观及自然景观与历史景观)],室内商业展示(环境设施系统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地貌、水体与植物配置设计),实习(2)(专业公司或专业设计院实习)---施工图及组织设计(专题研习)(选修课程:工程预(结)算、三维动画等)

设计原理(3---类型性原理[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原理及课程设计(城市系统规划)],实习(3)(行业与执业的规划实习)---营销及管理

设计原理(4---类型性原理[旅馆空间或文化空间(综合)室内设计原理及课程设计(结合毕业设计)][城市综合景观---商业或广场景观(综合)(结合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且对完善整个专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正确理解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寻找探索的方向,从而建立起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教学系统去引导后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目标,如何完善和发展专业教育体系是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注释:① 培根的类比,即拥有记忆(用于历史知识),想象(用于诗歌和艺术)和推理(用于哲学,包括所说的科学)三大分支的知识树。

② 视觉语言是一种科学的观察、认识和表达的综合结果。例如:从拉斐尔与丢勒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以中心焦点透视来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并由此固定的视点作为依据去表达物态,这种思维一直支配和限制着几个世纪,直到印象主义(特别是保尔·塞尚)才开始“分解”画面,不再是由观察视点去构图,而从立体主义开始(特别是毕加索),人们可以通过界面和物体的观察和分析,表达出立着的平面,并以这些元素为简单的立体描绘形式,从此,人们的视觉语言更加自由了,观察方法更加丰富了,而表达也从一个视点的“固定”跨越了纵深幻象的抽象思维。

③ 通透性总是产生在那些可以归入不同空间关系系统的地方,而这归属的选择留给观察者。------Bernhard Hoesli (建筑教育家)

④ 没有人可以用一个单独的视点来完成空间的描述,尽管如此,中央透视法还是作为唯一的方法沿用了几个世纪。在没有把握这赋予立体派绘画生命的灵魂之前,没人可以理解今日的现代建筑------Sigfried Giedion

⑤ 根据戈麦斯的说法,1898年,才第一次有“空间艺术”的概念。

⑥ 物像投射到心像的共鸣,把物像具体的感受转化为心像的顿悟。

⑦ 隐藏在万物中的数理,即所谓的“元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郑曙旸编著《室内设计程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室内设计作业》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4、荆其敏、张丽安编著《透视建筑教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5、杨向东主编《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纵横》P394-397.林肇铭《从装饰到空间.从空间到环境---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编著《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丛书暨高级培训教材》系列(8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7、美国内华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卢安·尼森、雷·福克纳、萨拉·福克纳等著,陈德民、陈青、王勇等译《美国艺术与设计专业品牌教材----美国室内设计通用教材》上、下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8、吕品晶、张惠珍主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丛书》系列(10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9、邬烈炎主编《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系列(7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4

     10、冯炜 李开然编著《现代景观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1、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编 《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2、俞孔坚 李迪华 主编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3、王向荣 林菁 著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4、邓庆尧 著 《环境艺术设计》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5

     15、宫六朝 主编《环境艺术设计》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2

     16、钱健 宋雷 编著 《建筑外环境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481)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