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上海世博三日游使我对建筑有了新的思考。在展出的各国建筑中可以看出主要几种类型:
1.“壳”与“核”
有很大部分建筑注重“壳”,即所谓的建筑“表皮”。明明是用简易铁皮(或铝皮)、混凝土、钢架等搭就的建筑硬要给它穿上“衣服”,当然这些衣服归纳起来又有几种:(1)有“简陋”的壳。如:哈萨克斯坦馆、乌兹别克斯坦馆、冰岛馆、南非馆、文莱馆、非洲联合馆等,这类馆基本上是在“简易工厂”上“穿上”简陋的“喷绘”、“塑料板造型”、“钢架彩布”等;
(2)有“华丽”的壳。如:拉脱维亚馆、爱沙尼亚馆、安哥拉馆、塞尔维亚馆等。分别用彩色塑料板(片)、钢板来做“壳”。这类馆重视视觉效果,有些也能结合空间进行设计创作;
(3)有“乡土”的壳。如:越南馆、巴西馆、加拿大馆等,分别用竹木来做“壳”。这类建筑通过质朴的材料来表达“区域乡土”的视觉构成特征;
(4)有“文化”的壳。如:韩国馆、中国馆、波兰馆等,这类建筑企图通过“文字”、“象形”、“符号”等来展现文化性。所以会用铝板、木板等材料来“刻”或“塑”一个“文化的壳”;
(5)有“先锋”的壳。如:德国馆、英国馆、葡萄牙馆、芬兰馆、西班牙馆、丹麦馆、瑞典馆、意大利馆等。这类建筑不管从结构上、材料上还是在艺术形态上都具有挑战性。它们要么以空间的连续性来展现艺术观;要么以大跨度和悬挑结构来挑战视觉效果;要么以新材料来表达时代理念(如:拉膜、光纤、复合软木、复合纸板、透光水泥等)。所以,这类馆对大众来说是最有看头的,不论在空间艺术上,还是在空间结构上和材料的运用上都非常到位,能够将“壳系统”与“核系统”很好地结合,同时也将“量体系统”和“虚体系统”充分地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了非常有效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体验感。然而,这类建筑过于强调个性造型,缺乏整体环境的“生成因素”,容易走上形式主义。
在“壳”与“核”的建筑形态里,固然个性的、优美的、雄伟的、文化的......“壳”能让人赏心悦目,但“核”才是我们需要的啊!老子说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见内在的“空”才是“核”,我们的思维应该倒转过来:应该以“核”制“壳”,而非以“壳”制“核”,比如“掩土建筑”,“壳”是化为自然的连绵虚无,是地貌、是植被、是水体......而“核”就是我们需要安身立命的空间!所以,有些建筑是“壳(表皮)厚、肉(空间)少、核(结构)大”,真不知怎样去喜欢这个“果”,中国馆就是一个典型吧 。
2.“真”与“假”
在这次世博的建筑展览里头,有很多建筑或展品都表现出“假”的特征,虽然“展览建筑”有“临时”性,但太假会使人有“反胃”的感觉,因为真实才是最高的高贵,我们常说要有“真情实感”,要“以真为美”。记得我国艺术大师林风眠曾说过:美不分领域,美不分区域,美只有真和假之分,真的就是美的,假的就是丑的。是啊!假的就是假的,是不可能真的!可惜有些我一直认为“设计很棒”的国度,如:荷兰。这次就让我大跌眼镜---好失望!假的“悬浮”房子,只能看不能进,假的郁金香,还装模做样地种在培植土里,以玻璃温室的形式展示出来,还打上人工照明,真想不到啊。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中国馆,假的“树”、假的“桥”、假的“古董”------亭、榭......其他馆里有假的花草、假的山石、假的树木、假的溪流、假的材料......在这个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如此的虚假,城市变成了“虚假的繁华,虚假的快乐!”建筑变成了“矫揉造作的艺术展示品”,没有一点生活的真实和自然的天成!然而,一些不出名的“小馆”和小建筑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建筑之美,如:智利馆———以木和不加修饰的铁构、玻璃为材料,展现出空间的“单纯性”和“游戏性”,既真实又趣味,在空间的“穿透性”中显现出“大小”、“内外”、“上下”、“曲直”、“宽窄”等的连续形态。有一气呵成之感,馆虽小但很丰富;爱尔兰馆———以钢、玻璃、石材和草地为主要材料,在空间手法上强调了“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将柔和的光(很多采用磨砂玻璃)与空间的通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空间有清澈的空气感,有一种宁静之美,让人远离了喧嚣感觉;印尼馆———以竹、钢为主要材料,加上货真价实的独木船和工艺展品真实地反映了印尼的地域文化性,大屋檐和高流水壁仿佛让人置身于热带雨林的溪谷沟壑之间。还有新西兰馆、俄罗斯餐馆、德中同行之家等,这些建筑体量虽小却很真实温馨,不造作不矫情,本本真真!很好!
这次世博的建筑之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即“设计应从环境中去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环境语汇生成空间语汇;形式问题应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和生成......”。人是自然之子,离开了自然去玩“虚假的造型”是徒劳的,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大师和设计大师!只有去寻找自然的真实之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是用身心去体验和感悟的,是人类诗意地生存的一部分,那些虚假的“先锋”、“文化”、“科技”、“生态”......的“造型”和“标贴”只会让人变得更功利、更虚伪、更娇情、更堕落......西方的“物质论”、“造型论”......已背弃了自然和疏离了自然,使人与自然进入了对峙的状态。而我们现在的文化状态、我们的生活形式还在“跟风”,当有些西方的智者醒悟过来向我们的先哲致敬时,我们又在寻寻觅觅什么?《老子》在不断地警示:“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生命就是如此,自然而然,自己而然!
真希望我们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