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前已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获“设计之都”称号。
“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在创意产业发展、专业知识培训、知识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目前分为设计、文学、音乐、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烹饪美食等7个主题。经批准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称为“创意城市”,已有德国柏林、英国爱丁堡、法国里昂、日本名古屋、神户和中国深圳等20多个城市加入该网络,上海是第7个以设计为主题的“创意城市”。
下面探讨上海创意产业优缺点 租金太贵缺乏扶持政策是硬伤
田子坊的餐饮小店
创意产业是上海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拥有81家市级创意园区的上海已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创意城市网络”,打造“设计之都”。上海很多知名创意园区都想着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时尚秀场,离创意文化却越来越远,跟所在社区更加格格不入。日前,中国出版蓝桥创意园和虹口区商委联合举办的“创意大讲堂”在蓝桥创意园正式启动,希望借此系列活动增加创意园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
创意园区离普通人远
定位有问题
上海出生的香港籍设计师孙浚良现在的工作重心又回到了上海,在这位从事创意产业的设计师看来,上海力争成为创意城市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拥有非常好的“硬件”——它有非常多的创意园,有非常好的信息系统,“但我觉得市民的创意意识和对创意的接受度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这样的话,整个城市看起来会有一点点僵硬。创意生活、创意思维、创意的生活形态这些其实都还没有被推广或者说被全面接受。”在他看来,创意园区或者创意产业在上海离开普通人实在太远。
上海的很多创意园区日益成为一个时尚消费场所或者单纯办公区,“这些就跟淮海路上的写字楼没什么分别。”孙浚良说。在他看来创意园区的龙头其实是设计学校或设计工作坊,“在这个工作坊可以把园区里有创意的人聚在一起共同来做一个东西,它帮助建立了园区的伦理关系或者团体精神,这个制作出来的东西不是一两个人在房间里就能想得到的。”而这正是上海创意园区所缺乏的。
上海的很多创意园区,既有时尚小店也有餐饮,既有创意公司办公地也有秀场展示台,而在《设计上海》的作者、作家叶孝忠看来,这样的定位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觉得你的园区是要吸引别人来玩的,你就应该往这个方面努力。如果你的定位是招广告公司、设计公司,那就不可能是很多人来玩的。这样定位就很清楚。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798、M50已经和它当初的定位偏离了。很多艺术家就不得不离开了,因为租金实在太贵了。” 叶孝忠说。
田子坊的餐饮小店
上海有基础
国外例子未必适合上海
不仅是上海,其实亚洲很多城市都非常注重创意产业的转型。上海创意产业的优势在哪里呢?长期关注创意产业的叶孝忠说:“我觉得上海的优势就是它海纳百川,这个是最难得的。我觉得上海自身有基础,不需要去学国外的。国外的例子未必适合上海。”
叶孝忠认为,新加坡创意产业的特点是政府强势、政府主导。政府要办一个设计双年展,就会成立一个很大的国际咨询小组;政府要做设计旅游,就会把专家请来,用设计来提高服务;政府办设计大学、资助设计师去国外等等。相反,在叶孝忠看来,泰国创意产业的特点就是民间力量很强。“泰国的创意产业直到1997年才开始出现。因为经济危机,设计师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出来自己做生意,做设计。他们整个圈子的凝聚力很强,思想上很开放,能接受各种各样的思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师创业成本很低,不用为吃饭妥协。”
投创意,还是投产业项目
“伦敦创意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金融业,而日本动漫产业产值也已经超过了汽车产业。”
中国的创意产业由此来看,仍处于“婴儿期”。就本次上海世博会来看,大多数园区的规划设计均出自上海同济大学。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像上海世博会这样,由一所大学及其文创产业,包揽大多数园区的规划设计,并且还主持了世博开幕式的灯光设计”,同济大学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朱大可指出,这固然显示出校园型文创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强大势力,同时,也显示民间多元文化,和草根创意人才的匮乏。
上海张江文化控股公司总经理张勇告诉记者,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第二阶段,即资本阶段,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更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介入。
但融资难问题,则在客观上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巫志南认为,“造成融资难有三点主要原因,首先,文化产业主要是一种服务形式,其产出的物质产品,跟现在通行的资产融资方式,存在了很大的缝隙;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往往是一些中小企业或者个体经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操作不便,而且无法进行风险把控。另外,市场上缺乏普遍认可的估值体系,金融机构在客观上存在操作难度。”
同时,人才和培养机制上,目前还有所缺失。据记者了解,近几年,北京、深圳作为文化创意热点城市,与上海在人才争夺上竞争激烈,上海的大批人才流失。例如,民间影视、美术和出版人才,目前都云集北京,而平面设计人才则流向深圳。 而中国教育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大量学生缺乏原创能力、自发性不足,盲目崇拜抄袭,文化起点低,后继乏力。
比如,北京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每年向八个行业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总共4亿资助资金,帮助这些产业的孵化和生长。而杭州市政府,近年来也以提供人才房为“诱饵”,大力吸引各种层次的人才,甚至刚毕业的学生只要获得一两个国内奖项就能获得杭州政府的几十万资金扶持。而相对最为优秀的人才在上海确的不到相关政策的扶持。
对于上海来说,上海政府的文化创意资金,由市委宣传部管辖,委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对上海文化艺术项目展开资助。但这些资金仅仅针对文化创意个人和事业团体,而不是针对文化创意产业。
“投创意,还是投产业项目?”这也成为创意是否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关键。
另外,创意文化的附加值如何与制造业对接?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退二进三”的彻底,使得制造业被大量关闭,一些保留良好声誉和悠久历史的工业品牌,如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等国有品牌消失,对于我们做原创设计的来说,我们在上海大部分原创设计业务都是来自于外企和国外品牌,是很大的遗憾。
“由于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的运作显得粗暴,克隆、山寨替代了原创,同时,高校资源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资源浪费,学生与社会脱节,优秀创意无法转换为商品,这其中,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创意产业的孵化,以及如何连接起企业与设计师的交流平台,正是目前我们急须解决的问题”。
潘工评论于2010-08-07 12:50
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