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几年贝大师的苏州博物馆,曾在挖地下层和主体完成时就窥探过,并记录了当时状况,如今已建成开放,岂能不去亲临瞅瞅?何况苏沪间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开个小差过去溜达一下吧!
大巴在雨雾中游进苏州,天已稳住脸色,有些改变了。从狮子林前的林荫道穿越步行街,就来到了拙政园、忠王府和苏州博物馆前。其实,三个建筑是一体的,苏州博物馆是从忠王府分划出去的一片区域,所建“不高、不大、不突出”这确实让人感受到其与忠王府、拙政园的统一和谐。特地延外围走一圈,丝毫不觉张扬。门庭形式与忠王府结构是一致的,只是材质和手法更新颖了。前庭院布置干净利落,两棵松树是仅有的植株,也是铮铮傲骨格外抖擞。一问门票,不禁窃喜,才30元,比起西安的博物馆要便宜。从正入口到主厅,是贝大师的标志性手法,顶部采光的天井,立面墙上饰以菱形方块,点缀出新中式建筑语言元素。
站在中央咨询厅就可一览无余的看到后庭了,后庭院由竹林、古建、廊桥、水面组成,印象最深的是高高的白墙上有一组玄武石辅排的园景,有种远观群山的意境,斑斑驳驳,就象山水画的干湿墨韵。这是怎样形成的呢?仔细一看,原来,这些似远山的石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的是完整光滑的,根植于细卵石滩上,有的被切开,露出粗糙的“内脏”,错落交杂。总体上,完整的山石置于前排,象近处的山峦叠嶂,切半的山石置于后排,象远处的峰轻影淡。特别是在雨中,与泼墨山水画毫无二致,雨雾轻飘,完整的山石光滑的表面立即蕉满了雨水,变成深灰色、黑灰色,尤如近处的实景;而切半的山石,其光滑面被雨水淋湿,而切开的粗糙面由于朝南而淋不到雨水,所以还保持原来的浅灰色,尤如远处的虚影。高大的白色影壁为纸,以山石和自然雨水为墨,贝大师作了一幅当代水墨画。
时间又来不及了,容后再述。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