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有关联想集团将有重大调整的消息就在业界传得沸沸扬扬,当时企业界就有很多朋友在讨论这件事情,联想集团内部也议论纷纷,为了稳定军心,联想集团在1月8日发布重组消息的时候,没有宣布人事调整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证实了人们的猜测——联想确实进行了重组;一方面也打消了人们对联想集团人事变更的种种猜测。之后,各种猜测渐渐平息。议论是平息了,但人事的调整迟早是要宣布的。1月8日的公告使得联想集团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来酝酿和讨论人事安排的问题。事实上,当初的人事安排和现在宣布的方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段时间的酝酿和调整,所以目前公布的人事安排在我看来是最适合和最完美的。而选在第三季度的财报发布之后来宣布这项任命,只是找一个比较好的时机罢了。联想管材耐压试验机这样的安排,似乎在告诉人们,我们换人是有原因的,大家也不会显得太突兀。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联想炉火纯青的公关能力。
联想在2005年5月1日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同时,任命杨元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担任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出任联想CEO及董事会董事。
为什么不由杨元庆来担任CEO呢,而是担任了董事长这样在中国人看来能够当家作主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实权的职位。因为,在西方公司的管理构架中,董事长是基本上不怎么管事的,有点儿类似于英国的女王,而CEO则是首相。并表面张力仪不是董事会和柳总不愿让杨元庆担任CEO,而是因为当时的杨元庆并不具备担任跨国公司CEO的能力。首先杨元庆没有太多的国际公司的工作背景,就连英语也不是很熟练。他没有能力驾驭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尤其是联想和IBM PC合并之后带来的文化差异,团队融合,IBM老员工的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当时的联想集团迫切需要国际化,所以不允许杨元庆这样一个生手执掌联想这艘大船,所以董事会安排杨元庆担任董事会主席,这样杨元庆面子上过得去,也可以参与管理和决策,这样就等于在一线学习。现在学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来做CEO了。
据说,杨元庆曾在2007年下半年就向董事会提出来说,他能够担任CEO,也希望出任CEO。但当时的董事会和柳总认为杨元庆还是不太成熟,加之奥运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作为国际奥委会的的TOP赞助商,联想绝不允许在奥运项目上有任何闪失。所以维持不变是董事会当时最现实和最稳妥的决策。同时,两任老外CEO使得联想集团已经由一个本土公司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文化、理念、制度、体系等都在两任CEO的任期内得到构建、加强和完善,尤其是第二任总裁兼CEO、原戴尔高级副总裁阿梅里奥为联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可以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某人有钱买下了一艘大船,但自己可能开不了,所以就请花钱原来的人帮着打理,自己也一起参与学习,等到自己学会了以后,就可以自己来玩了,这样即有乐趣,又能省钱,一举两得。而且如果还是对自己不放心,还可以再配个有经验的副手嘛,任命联想集团企业运营高级副总裁Rory Read先生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应该就是处于这样的考虑。阿梅里奥先生也将以顾问身份服务联想,直至2009年9月,保证杨元庆能够顺利过度。
在很多人眼里,柳传志早已退居二线。而事实上作为联想控股的总裁,柳总从来就没有退居过二线,包括联想集团在内的联想控股旗下公司所有的重大决策最后真正拍板的肯定还是柳总。柳总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企业教父,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有他这样的战略眼光和格局的企业家也不多。柳总在领导联想集团完成IBMPC的并购之后,就急流勇退,主动把舞台让给年轻人,让他们有机会张力仪大展拳脚。在当时,CEO需要请老外来担任,如果柳总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的话,那杨元庆就没有位置了。所以柳总当时的让贤既是柳总胸怀的体现,也有现实安排的需要。现在,轰轰烈烈的奥运会已经圆满结束,联想已经退出了TOP赞助商的行列,奥运给联想带来的热浪和辉煌已经渐渐远去,金融危机又席卷全球,作为联想这样一家以国际化为战略目标的中国公司而言,国际市场受到重创,PC市场需求势必持续下滑,联想今天的亏损在我看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不是大家所说的什么“危机”。全球有那么多大公司纷纷倒闭、亏损,联想有点儿亏损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只是没有想到柳总会亲自站出来做董事长。他敢于站出来、敢于往前迈这半步,重新回到前台来,真正体现了联想控股和柳总这个联想集团创始人对联想集团的厚爱。因为柳总早已功成名就,他和海尔的张总在中国企业界所创造的高度恐怕短期内很难有人超越。而现在,他冒着可能失败的风险重新站到前台,虽然这个风险不大,但这也确实需要勇气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大的战略调整肯定会有,但跟人事变更未必没有太大关系。柳总作为联想集团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联想集团的重大决策。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我认为联想集团应着重开拓国内市场,毕竟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和中国的消费者手里有大把的现金!所以我看到环球时报报道,“有人说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如果国际上的需求减弱,利润率低、成本高,那为什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相对较高的国内市场呢?
所以联想集团进行的战略调整应该是由国际化转向国内市场,这个战略调整的出现,一定是环境使然,而不是人事调整决定的。
大家可能比较关注联想集团第三季度出现的亏损,刚才我已经讲了,出现亏损很正常。就像总理说的那样,全球经济一体化了,大的环境不好,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只不过有些状况会好一些,有些状况会差一些,但总体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联想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民族品牌的旗帜,其品牌在国内PC领域的竞争力无人能比,加之并购IBMPC之后,国际管理团队“手把手的培训”,使得联想集团的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现在国家提出了的家电下乡的拉动内需的战略,联想如果能够适时地推出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相信很快就能够占领国内市场,很快就能够发掘和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九亿农民一起联想,联想的舞台非常巨大!同时,我相信联想还会抓住冬天的契机,为春天的到来做好准备,比如开发和拓展一些赢利能力较强的产品和服务等。
联想这次的人事任命实际上已经宣布将联想的管理工作将以国内的界面张力仪团队为主导。这样做很显然可以削减国际团队带来的高成本。柳总以前在回答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提出的 “IBM这样的世界500强做PC都不赚钱,凭什么联想做就赚钱?”的问题时,柳总就说过:“IBM做PC是穿着西装炸油条,而我们联想则是穿着工作服炸油条,成本控制的会比较好,所以我们就能够赚钱。而“成本控制”和“国际化”之间显然是冲突的,但是并购IBMPC之后,我们总得把人家的管理方法学到手才行,咬牙也得花大价钱来请国际化的团队。一方面国际化的团队能这艘大船开好,同时也能让船上的兄弟们学学人家是怎么玩的,以便等到自己来掌舵的时候,不会出什么乱子。现在咱们学得差不多了,不能也没必要应付这些高昂的管理成本,所以由本土管理者重新执掌联想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杨元庆超级的执行力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说这次人事调整是安全、理智和必然的做法。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