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阿乐梦醒 Blog

个人档案

gege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一路顺风!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62 篇
评论:1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建筑师

(2009-04-23 13:32)
标签:
建筑师

建筑师
水晶教堂
建筑师
水晶教堂
建筑师
耶鲁微生物学楼
建筑师
休斯顿银行大厦
建筑师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
建筑师
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
    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1906-2005)简介: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1906年7月8日生于克里夫兰,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27年毕业。后同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于1932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1939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从师M·布劳耶学习,但其真正的导师是密斯·范·德·罗。1943年获得建筑学位。1945年开设设计事务所,1946-1954年重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他的专著《密斯·范·德·罗》于1947年出版,颇负盛名。1949年设计了自己的住宅,确立了他作为建筑师的声望。
    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作品设计历程:
    约翰逊的早期作品明显受密斯·范·德·罗的影响;50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
     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谢尔顿艺术纪念馆(1960-1963)
     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约州剧院(1964)等
    70年代同J·伯吉合作开设事务所,合作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这时期较重要的的代表作品有:
    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
    休斯顿的潘索尔大厦(1976)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等。
    这几幢建筑一扫他的折衷风格,颇有清新气息。这是约翰逊富有成就的时期。
                  
    在1983年建成的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设计中,约翰逊又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这座建筑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同样的作品有: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 
    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设计风格:
    有着建筑界“教父”之称的菲利普·约翰逊一生都在求变,一生都在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子时期的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名声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贡献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格和现代商业化POP风格的建筑,堪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设计的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教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也是建筑史上无法忽略的经典之作。
    具有无厘头风格的菲利普·约翰逊从来不把正统观念当一回事,他认为“原创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谈,他曾经破解过“玻璃房子”的各种设计构思的源头。当人们批评他的设计时,他报以淡然的一笑,并且声称:我就是个妓女,业主让我摆什么扑斯我就摆什么扑斯。当有人问他:您的建筑创作从哪里开始呢?约翰逊回答说:从脚底板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约翰逊早年曾经是反犹主义者,他还曾聆听过希特勒的演讲,但他后半生却与犹太人和平相处,1960年他为以色列设计了核反应堆纪念馆,上世纪末他还全力帮助过两位美国顶尖的犹太建筑师发展事业。也许菲利普·约翰逊的一贯的无厘头风格,使得热爱他的成就的人们更容易原谅他的过错。 
    

            

198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

上传:caicaijiong 来源:艺术中国网 [2007年8月23日]

建筑师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英国)
建筑师
莱斯特大学兴建工程(英)
建筑师
剑桥大学历史建筑(剑桥,英国)
建筑师
WZB社会科学中心(德国柏林)
建筑师
表演艺术中心(CornellUniversity Ithica,NY )
建筑师
Staatsgalerie,德国斯图加
建筑师

建筑师
剑桥大学图书馆学术厅外表
建筑师
内政服务空间
建筑师
外表
建筑师
图书馆阅览室
建筑师

建筑师

建筑师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简介:

    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英国最有名的建筑师,利物浦大学学位。1981年普利策建筑奖获奖者。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主要作品:

    英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在这里留下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斯图加特的新国立美术馆,他也因此获得1981年普利策奖。

    建筑各个细部颇有James Sterling五六十年代追随高技派的痕迹。而各种相异的成分相互碰撞,各种符号混杂并存,体现了后现代派追求的矛盾性和混杂性。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莱斯特大学(英格兰)
结构:大型桁架
时间:1959年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剑桥大学图书馆学术厅:
结构:玻璃钢框、混凝土砖与覆面
时间:1968年(有300读者阅览室; 其他住宿、讨论会和休息室等)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
结构:覆面石
时间:1977to1983年
风格:后现代



198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刘易斯·巴拉干(Phillip Johnson,1906-2005)

上传:caicaijiong 来源:艺术中国网 [2007年8月23日]

建筑师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1902-1988)
建筑师

建筑师
巴拉干运用拥有浓烈的色彩的墙
建筑师
巴拉干个人特色:浅水池与高架的落水口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1902-1988)生平简介:(墨西哥)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他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有很多起伏的小山丘,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的房屋都有挑檐及设置景观喷泉,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影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但未再进学校攻读,全靠自己进修。
             
    1925年离开墨西哥到欧洲旅行,并且在旅行时参加了柯布的演讲会。回墨西哥之前,他又拜访了希腊,此时他迷恋上了一般集居住宅的质朴;到了西班牙,他找到他的理想,中古世纪西班牙首府格拉那达(Granada)附近摩尔族诸王的Alhmbra宫殿,围墙内有无拘无束不对称陈列的建筑及清泉飞溅的寂静花园。
             
    1927年,他在瓜达拉哈纳所完成的几栋建筑物,均是以住宅为主。1936年之前,他重返大牧场履行他的家族职责;之后他迁移到墨西哥致力于寂静环境的创造。最先的工作,是为了找出顺应墨西哥本土的建筑形式来表现其特征;如同伊斯兰建筑,特别是摩洛哥王朝所勾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适宜环境,是他非常着重的设计重点。这是他从书上所学习到的心得。
             
    1940年,由于结识法国的知识分子、画家、景园建筑师 Ferdinand Bac及墨西哥的雕刻家Mathias Goeritz而有更灵性的设计。他并不像一般同时期的人,其舍弃了柯布的应用理论和那些国际样式的教育,而将注意力集中在Bac所设计的花园,那像是有一股无从捉摸的魔力,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就自己所感受到的发展出一套个人的表现风格;以墨西哥当地特有的植物、水景和单纯的几何学建筑形式结合他隐藏的超现实主义成份。于是他在1944年买了865英亩的溶岩沙漠,在墨西哥城市建造EL Pedregal(1943-1950),描述他热爱的私密性隐居生活和对大自然的重视。这栋房子在围墙内的建筑面积占不到基地面积的10%;溶岩是建筑物的主要构成素材,飞瀑和景观增强敷地固有的美。将敏感的文化传统结合现代美学他已经会用泥砖、装饰用的灰泥、不完整的木材和圆石去塑造他众多的花园和家。而这些都是在反映村庄建筑最重要的部份,即热情的色彩。
             
    1947年他将墨西哥传统建筑形式转化成一种抽象建筑语言的表现,在建筑师的自宅案中一表无疑。1967年墨西哥城市中San Cristobal住宅(1967-1968),基准的石版包围着浅浅的水池:此情境使人联想到十七~十八世纪时:墨西哥开放式教堂的魅力,他早期的高架水道或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极简派艺术的雕刻品。1976年其作品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Museum of Modern Art)。
             
    巴拉干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对于材料的忠实呈现,因应当地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物内部所呈现的光影变化,活泼的色彩随着水景的倒影产生的律动,创造出一种贯穿建筑与景观的寂静氛围。当然美化墨西哥的功绩,也为他带来国际上的认同:最高的荣耀是1979年所获得国际普立兹克建筑奖。1985年于墨西哥城的Rufino Tamayo美术馆展出其作品。1988年11月逝去。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1902-1988)重要成就:
             
    巴拉干以超凡表现、充满诗意想象力献身建筑界,他创造了花园、广场和浮现于脑海中的美丽喷泉,是一个形而上的景观,让人可以在那冥想与交谊。对于幽静的坚忍承诺如同人的命运渗入在他的工作中。他的内心是和谐的,在墨西哥他钟爱的接受其世俗般的住宅。这栋早期地房子有较多值得赞扬,他在此开创了一个让自己平静的花园,设置一处原谅自己欲望与愤怒的小礼拜堂,并展现出他的信心。那座花园是神话的开始而教堂则是结束。对巴拉干而言,建筑是人生活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形式 。他的旅行激发出了他对于北非及地中海本土建筑的兴趣,进而与他的家乡建设有所关联。
             
    他的创作已被称为极简抽象派艺术,但其用色及组成依然大胆奢侈。纯平面,灰泥砖墙,木材甚至是水,都是他创作的元素。
             
    他自称自己为景观建筑师,在St.Martins所作的当代建筑师中记载着,我认为建筑师应设计花园使用,就像他们设计住宅一样,进而培养美丽的感觉与其它的心灵价值。更进一步的说,任何建筑的工作如不能传达美好的感觉就是一个错误。
             
    一个宗教人,Barragan和他的工作已被描述为和安详一般的神秘,他的教会中的会士及神学家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由于他喜欢骑马,于是他设计了许多马厩,喷泉及水池,Barragan不仅对墨西哥建筑师的三个世代已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于全世界。
             
    由于这些独特的想法与成就使他于1980年获得国际普立兹克建筑奖。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巴拉干设计的景观,建筑,雕塑等作品都拥有着一种富含诗意的精神品质。他作品中的美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在自于童年时在墨西哥乡村接近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梦想,来自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因此解读巴拉干的作品要用心去静静的体验他温和的激情所创造出的静谧而悠远的空间。西扎在为巴拉干的作品集做序的时候曾说“悄然的漫步在他的园林之中,用任何的语言来形容眼前的景观都显的多余而苍白”。如今笔者还是不得不以苍白的语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景观建筑师与他的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出笔者的解读。希望笔者在感受作品魅力时的感受能透过本文苍白的语言略表一二,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中的分析能从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巴拉干。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色彩的运用:
             
    各种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是巴拉干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的重要设计元素。在巴拉干游历欧洲的时候曾深深的被摩洛哥那种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下浓烈的色彩风格所打动。他发现这里的气候与风景是那么的和谐。在回到墨西哥之后他便开始关注墨西哥民居中绚烂的色彩,并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众多作品当中。这些色彩来自于墨西哥传统而纯净的色彩。
             
    “这种彩色的涂料并非来自于现代的涂料,而是墨西哥市场上到处可见的自然成分染料。这种染料是用花粉和蜗牛壳粉混合以后制成的,常年不会褪色。你可以看出他常用那种粉红色的墙,其实边上经常有一丛繁盛的同样颜色的花木。这是墨西哥的国花,墙的颜色就来自这些花。但是在早期,巴拉干只用红黄蓝三个原色。后来他认识了一位画家,也许是rivera,然后他就开始自由使用色彩了。”⑴巴拉干对色彩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不断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尝试着各种色彩的组合。这也许并不是他对色彩可意的研究而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使他能够极好的驾御各种艳丽的色彩,使几何化的简单构筑物透出丝丝温情,并用色彩塑造空间给空间加上魔幻诗意的效果。他的色彩实际上是在毫无羁绊的表达着作者的各种情感与精神。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光的运用:
             
    巴拉干作品中阳光的运用可谓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了我们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那些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在饮马槽广场中水池尽端一堵纯净简单的白墙在树影的掩映下拥有了生动的表情。地面的落影,墙面的落影,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个三维的光的坐标系,一天之中随着光线的变化缓缓移动旋转,像一种迷离的舞蹈。这是建筑与自然的对话,白墙上婆娑的树影就好象自然通过阳光空气与植物在建筑上留下的诗意画卷。吉拉迪住宅中光与色彩的运用也是堪称经典之作。在室内游泳池的一角,光与色彩,空间,墙体,水面,地面奇妙的交错在一起,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使人们融入他诗意的空间当中。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水的运用:
             
    “建筑除了是空间的还是音乐的,是用水来演奏的乐曲。墙的重要性在于隔绝街道外部的嘈杂,街道是带有侵略性的而墙则为我们创造了宁静,在这份宁静中用水奏响美妙的乐章在我们身边缭绕。”

                                                               --巴拉干

    巴拉干对水运用的灵感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同时也是来自于他童年的记忆:水坝的排水沟,在修道院天井里浅水池里的石头,小乡村的春天巨大的树木在水中模糊的倒影,以及古罗马人的输水管等等。正是童年生活的这些回忆使得他能够用一种真挚的情感把水的平静详和而悠远的特性表述的淋漓尽致,并且毫无造作之感。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用情感创造诗意空间: 
                 
    设计师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或者说设计特点实际上都是创作者思想的折射。真正理解一个设计师要从他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巴拉干的作品中没有教条与艰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内心情感诗意的表达。他的作品赋予了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以精神归宿。他通过情感为媒介来工作,所创造出的空间无论内外都是让人感受与思考的环境,他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的怀旧的和来自遥远世界中的单纯情感。
             
    巴拉干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获奖发言中说:“有一些事情很另人担忧,现在许多关于建筑的书籍都放弃了一些深植在我的意识当中的基本语汇与基本概念的使用:美丽,灵感,魔幻的,着迷的,平和,宁静,私密,惊异。虽然我意识到我并没有在我的作品中完全的体现他们,但是他们将是我创作道路上永不停息的指路明灯。”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的这种精神追求。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动人,并在被众人所熟识之后如此迅速的被接受与推崇,正是因为他是用情感在营造诗意空间,而这种用情感营造出的空间显然更加具有亲和力与生命的张力。从他的获奖发言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一些元素,这些是他在生活与作品中所极力追求的感受与一种对完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静谧:在他设计的园林和住宅中他极力的在创造一种静谧的感觉,而在他的喷泉中也同样的弥漫着静谧的歌声。他认为这种环境能让人放松 平静 巴拉干认为平静是摆脱苦闷与恐惧的良药,无论所设计的建筑是华丽还是简朴,建筑师都有责任在所设计的建筑当中营造这种平静的气氛。 
    愉悦:巴拉干认为当一个建筑能传达无声的愉悦与平静的时候这件艺术作品就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死亡:死亡的存在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源泉,因此才有了生活,在艺术作品的带有宗教色彩元素中,生命总是战胜死亡的。
    孤独:巴拉干认为只有孤独才能让人能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孤独一直伴随着他。他的建筑中有着一种孤独的气质,因此他自称他的建筑不会为了那些害怕也回避孤独的人而设计。
    童年的回忆:他认为童年的回忆是他创作的源泉和无尽的资源。童年时生活的村庄中那些谦逊的建筑形态给了他许多的启发,例如,那些用石灰水刷白的围墙,天井与果园的宁静色彩丰富的街道,村里在环廊掩映下毫无威严感的广场。这些丰富了他对建筑简洁之美的体验。他一直十分怀念自己童年的生活,他认为艺术家过去的经历往往是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建筑师不应该忽律这一点。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重要作品:
             
            Playground,Parque de la Revolucion ; Guadalajara,1929.
            El Pedregal (landscaping and residential plan) ; Mexico 
            City,1945-1950. 
            Barragan House,Tacubaya,Mexico,1947 .
            San Cristobal (stable,horse pool,swimming pool,and house ; with 
            AndreasCasillas); Mexico City,1967-1968.
            Gilardi House,Tacubaya,1976 .
            (Guadalajara, 1902/ Mexico City, 1988)

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

上传:caicaijiong 来源:艺术中国网 [2007年8月23日]

建筑师
海牙市政厅及图书馆
建筑师

建筑师
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
    建筑巨匠理查德·迈耶华侨城演绎独持理念 

    有人等这一天等了十年,有人等这一天等了二十年,有人等这一天等了三十年——就在昨天,这以十年计的长久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应华侨城地产之邀,世界建筑大师、“普立兹克”奖获得者理查德·迈耶首次来到中国,在威尼斯酒店,近两千名听众有幸一睹这位国际建筑巨擘的风采—— 

    在华侨城,2000听众聆听大师

    开放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世界级建筑大师的目光。继荷兰设计师雷姆·库哈斯,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之后,应华侨城地产之邀,世界殿堂级建筑大师、并在国际建筑领域享有崇高地位,曾获得过“普立兹克”奖的理查德·迈耶,昨日首次踏足中国,并展开他的深圳创作之旅。据悉理查德·迈耶在深圳逗留期间,不仅将与有关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更将与华侨城展开合作,并为“东部华侨城”设计一组顶级海景别墅。

    让“设计之都”注入更多国际元素

    一位城市专家曾说,再没有什么比建筑设计更能体现一个城市成长的轨迹。深圳建市25年来,其成长轨迹是与上世纪的国贸大厦、地王大厦和本世纪初的福田中心区以及位于城市第三轴线上的华侨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最重要的,或许不是这些标志性建筑及代表性区域的“形”,而是最能体现其设计思想的“神”。深圳25年城市发展的轨迹表明,关门产生不了优秀的设计思想,与国际交流,才能让深圳成为思想的沃土。

    华侨城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范例。谁都知道原初的华侨城只是一片面积颇大的荒滩野岭,如何规划、开发和建设好这片土地,华侨城人敢为天下先地请来了新加坡的规划大师孟大强,并由此拉开了成片、综合开发一座国际人文大社区的序幕……经过近20年的科学规划与发展,华侨城现已被公认为深圳最适宜居住和中国21世纪最优秀的生活示范区。今日的华侨城已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一张最亮眼的“名片”。此次美国的世界级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踏足中国内地的第一站就选择深圳,选择华侨城,足以印证了这座城市在这位大师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华侨城的“情有独钟”。

    深圳市政府已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而与这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是深圳近期提出的打造中国“设计之都”的宏伟目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华侨城地产力邀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并创作了无数个世界顶级建筑精品的理查德·迈耶来深,无疑会为深圳的城市设计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前沿的窗口,也让深圳这座未来的“设计之都”能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第一件中国作品“花落”华侨城

    不仅许多深圳人有浓浓的“华侨城情结”,就连欧美一些国家的知名建筑设计师来到深圳,也必会到华侨城走走看看。因为4.8平方公里的华侨城集聚了这座城市的许多精华:一流的城区规划,国际元素最多的高尚人文社区,旅游观光胜地以及正在建设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创意产业园区。

    华侨城还成功地向全国多个一线,二线城市输出了“旅游+地产”的“华侨城模式”。近期则在深圳市及盐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规模达30亿元的东部华侨城已初具雏形,并形成东西两翼的华侨城新的深圳发展格局。

    在华侨城地产即将成立20周年之际,也为了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华侨城地产特别邀请了理查德·迈耶来访,并在昨日的威尼斯酒店发表了精彩演讲,受到了包括深圳建筑设计界和近2千名的听众的热烈欢迎。华侨城地产此次邀请世界建筑大师来访,不仅让深圳地产界能够与国际建筑巨擘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更为深圳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注入了新的意涵:当一些发展商还在乐此不疲地请一些演艺界的明星走秀时,华侨城地产却把大师请到深圳,充分显示了该企业一贯注重建筑品质和设计思想内涵,也令业界不得不刮目相看!

    另据了解,理查德·迈耶的此次深圳之旅,除重点参访华侨城并在威尼斯酒店发表一场重要演说外,还将亲自为东部华侨城设计一组顶级海景别墅。记者昨日在威尼斯酒店现场采访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时,就听其感言道,一件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极其微妙,如巴黎的铁塔,维也纳的音乐厅,悉尼的歌剧院,建筑与城市相互印证,密不可分。

    深圳要成为真正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城市,就必须汲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不断邀请一些国际顶尖大师来深进行创作。华侨城作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知名地产品牌企业,不仅实力雄厚,在社区综合开发上对深圳亦多所贡献。此次邀请理查德·迈耶来深,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对深圳正在建设“设计之都”是有着积极而正面的影响的。而理查德·迈耶也亲口告诉记者,他很喜欢深圳这座年轻而又充满了活力的城市,他并称深圳的城市发展是“奇迹”。理查德·迈耶说,通过几天来对华侨城及东部三洲田的参观与考察,感觉这个企业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华侨城区以及正在建设的“东部华侨城”,其规划已具有国际品相。他很惊讶在这座只有25年的城市里会有这样高品质的社区,而由他亲手设计的东部华侨城部分海景别墅,则是理查德·迈耶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他并期待着今后与深圳及华侨城有更深更广的合作。


    

理查德·迈耶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突破和创新

    提要

    对后工业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了简要分析,并着重选择美国建筑师迈耶进行介绍,具体剖析了他是如何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变的世纪,用“瞬息万变”和“昨是今非”这样的词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人们刚刚熟悉了的东西,一转眼便悄然过时,难怪二战名将巴顿不无感慨地抱怨:我讨厌20世纪!

                  
    20世纪初,尚未完全摆脱古典建筑形式窠臼的折衷主义、古典复兴式建筑,历经新艺术运动、风格派、分离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影响,最终还是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问世而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好景不长,曾经一度生机勃勃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到了20世纪后半叶,却招来了许多质疑和非议,似乎尚未充分辉煌,便有随即凋萎之势。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什么恒常的准则——哪怕是相对的一可以遵循?

                  
    在现代建筑遭此厄运的情况下,许多建筑师便众叛亲离、改换门庭,一时间颇使人感受到一种四面楚歌的凄婉之情。所幸,还有贝聿铭、安藤和迈耶等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仍不改初衷,沿着现代建筑的基本轨迹继续探索,并趋利避害,试图为现代建筑寻觅新的出路,从而衍生出一种焕发生机的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这些人中,尤以迈耶的作品脉络更为清晰。我们不妨以他为例,来剖析一下如何在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重功能、重技术、重经济,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套技术美学的审美观。凡此种种,都是合乎理性的,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无可厚非。然而,在形式追随功能、房屋是住人的机器、少就是多等理念的羁绊下,在建筑形式和风格上,确实给人以冷漠、单调的感觉。如果说在工业化社会的前期,人们尚能欣然地接受,那么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由于生活逐渐富裕,人的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火柴盒式的建筑形象,便会使人感到厌烦,于是责难之声四起,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摆在建筑师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彻底地抛弃它另起炉灶,大多数建筑师所选择的正是这种道路。但还有少数建筑师试图在遵循它的正确原则的基础上,克服它的弊端,并且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熟。本文试图选择美国建筑师迈耶,具体分析他是如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的,这对于我国建筑师还是具有一定启迪和参考价值的。

    一、化体为面

                 
    萨伏伊别墅,堪称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它基本上体现了勒·柯布西耶关于现代建筑五点的基本原则。以迈耶的拉丘夫斯盖住宅与之相比较,两者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后者却比前者丰富得多。前者为正方形,尽管在它的上部也有比较多的变化,但整体印象还不外是一个被支撑起来的方盒子。后者却没有这种感觉,它是如何打破这种方盒子的印象呢?当然,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不同之处,如凸出其中的某个体块,但从处理手法看,其最大特点便是化体为面。如拉丘夫斯盖住宅,给人最突出、最清晰的印象,便是由几片相互交错的平面组合而形成整体的。这种“略施小计”,从表面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的确可以使建筑物的外貌焕然一新。其实,这种手法在别的建筑师作品中也不乏先例,但是用得最多、最纯熟、也最有成效的,还是以迈耶最为突出。

                 
    为什么化体为面之后可以令人耳目一新呢?这里不妨作一点历史回顾。早在上个世纪之初,荷兰风格派建筑师凡·杜埃斯堡曾对他所设计的一所住宅的造型作了研究,即把它的体形抽象化为垂直与水平相互交错、穿插的面,可以看出,未经抽象的体形,不外还是一组“方盒子”的组合,而抽象为面之后,就显得生动活泼多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平面一经融入到体块之中,便失去了它作为组合要素的独立性,随之,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于是就显得死气沉沉。现代建筑常常被贬为火柴盒或玻璃盒,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二、平面、曲面、双曲面

                 
    与现代建筑相比较,古典建筑在形式的变化上确实丰富得多。且不说细部装饰,单以基本体形来说,古典建筑无论在墙体的凹凸转折,抑或屋顶形式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变化。特别是屋顶,不仅有两坡、四坡等式样,而且坡度的差别也相当悬殊。此外,又有各种形式的穹窿与尖塔穿插其间,即使不作装饰,仅就其基本体形,也不致有单调的感觉。而现代建筑的倡导者却认为这些东西均无直接的功能依据,纯粹是为形式而形式硬加上去的,并且极大地耗费了人力和材料,因而必须坚决抛弃。现代建筑大力提倡平屋顶,加之为适应功能要求,房间多呈横平竖直的长方体,因而,体形上的单调和简陋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只有在方盒子的基本体形的基础上另谋出路。应当承认,当代建筑师在这方面的探索是不遗余力的,然而,迈耶的手法却别开生面。他仅仅是“略施小计”便改变了建筑物的面貌。这里所说的“小计”,便是巧妙地凸显了“面”的表现力。前一节中提到的拉丘夫斯盖住宅,就是借助于面的组合而破除了方盒子的单调感。另一个例子是1995年建造于巴塞罗那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中所示为建筑物的一个端部,原本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经过迈耶的精心处理,便把它转化成为纵横交错的面的组合。这种手法的诀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转角部位,只要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便把互成直角的两个面分离开来,从而成为各自独立的组合要素。类似这样的手法,在迈耶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于功能的要求,绝大多数建筑的体形均呈方正的形式,故而,作为组合要素的面几乎都是一维的。然而,为了求得变化,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迈耶时而也穿插地运用圆柱体来谋取效果。但迈耶的妙处在于在它的外缘“套”上一层弧形的墙面,从而便极大地丰富了建筑体形的层次变化。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北入口的墙面处理,右下侧弧形墙面之内为一部楼梯,由于与主体之间留下了一条缝隙,既可以为楼梯提供必要的采光,又起到了丰富立面变化的作用,其手法之巧妙,堪称一绝。另一个例子为1993年建造在德国乌尔姆的会议展览建筑,所不同的是,这片弧形墙面更大,并且开了很多洞口,以满足室内的采光要求。更有甚者,迈耶还试图把这种手法由平面、曲面演变成为双曲面。在罗马2000年教堂的方案设计中,他使用了三片帆形双曲面来围合教堂主体部分的空间,不仅外观独特、优美,而且内部空间也充满了变化,并具有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神秘气氛。

    三、完整的体形

                 
    在迈耶的作品中,还可以发现一种常见的手法,即利用面的延伸,以求得体形上的完整。这种手法严格说来和现代建筑的理念是不相吻合的。现代建筑崇尚形式服从功能,表里必须一致,反对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形式要素,甚至把这些原则当作一种教条而不容异议。这样,便作茧自缚,从而导致形式上的单调。当代某些建筑师不顾这种教条的束缚,致使外形流于凌乱。为克服这一缺陷,建筑师时而也利用一些透空的格架,以虚拟的空间来填补残缺的部分,以求得体形上的完整。迈耶常用的手法则是借助于面的延伸以保持完形。如建于乌尔姆的会展建筑的一角,就其基本体形看,原来是残缺、凌乱和不完整的,迈耶却巧妙地运用了面的延伸,从而确保了感观上的完形。另一个例子是海普卢克斯银行,位于主体建筑西南的附属部分,从平面形状看是构不成圆形界面的,但是在它外缘设置了一层筒形的墙面后,便填补了残缺,使体形复归于完整。

    四、良好的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在建筑外观中至关重要,迈耶的作品在处理虚实对比方面尤为巧妙。虚实对比取决于门窗洞口的开启,而开窗、开门却受到功能和结构的限制。且不说砖石结构,即使是框架结构,尽管可以把柱子包裹在建筑物的表皮之内,例如通常所采用的玻璃幕墙之类的处理手法,但要处理好虚实关系,仍不免会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然而一旦使外墙与主体相剥离,便可以为随心所欲地处理虚实关系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迈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而施展其才华,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虚实和凹凸对比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如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南入口。由于设置了一片与主体结构完全脱离的墙面,因而摆脱了功能和结构的限制,可以完全从构成的要求出发,自由地编织图案,从而取得了优美、动人的虚实与凹凸对比效果。和这种情况相似的还有戴姆勒—奔驰研究中心,它的右部也是在一片与主体结构相脱离的墙面上作开口处理,尽管形状并不复杂,效果却十分突出。海普卢克斯银行的圆柱体部分,由于内外是两层皮,迈耶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在虚实对比上大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丰富的层次变化

    这里所说的层次变化主要是指墙面处理。建筑物的墙面,就其功能而言,主要起围护空间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层的,通过虚实与凹凸处理,虽然也有一些层次变化,但尚不足以用“层次”这个范畴来概括。但是在迈耶的作品中,由于他善于凸现面的表现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借多重面的重叠,使墙面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如拉丘夫斯盖住宅,由于三重墙面的依次排列,从而给人以清晰的层次变化。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南入口部分的墙面处理,强烈的层次感成为焦点,起到了强化入口的作用。
                 
    墙面的层次变化,是和它的虚实、凹凸处理相互联系的。研究中心和海普卢克斯银行,不仅借开口处理在虚实与凹凸对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墙面的层次变化。我们不排除其他建筑师在这个方面也曾做出过贡献,但是像迈耶那样,借助于化体为面的手法,有意识地获取墙面的层次变化,似乎还不多见。

    六、引入异形要素

    除借助化体为面手法来丰富建筑体形变化外,迈耶还善于引入一些异形要素来增强建筑物的表现力。这里所说的异形,就是非立方体。在迈耶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圆柱体,它通常会与方方正正的体块构成强烈对比。如拉丘夫斯盖住宅的局部处理,被夹峙于两片墙面之中的圆柱体,其内部是一个转梯,它既不违背功能要求,又能丰富建筑体形的变化。另一个例子为1992年建于巴黎的卡诺电视总部,也是借一部转梯来谋求体形变化的。 
    建于洛杉矶的盖蒂中心,一连并列了两个椭圆形的柱体,其内部均为电梯间,可见,迈耶是非常善于利用功能所赋予的可能性,巧妙引入异形体量来打破建筑外观的单调感。更有甚者,有时竟在没有明确功能依据的情况下,为求得体形的变化,也引入某种异形体量来谋求特殊效果。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耸立于建筑物东南部的竟然是一个“阿米巴”形平面的塔楼,至于具体功能,则语焉不详。无独有偶,在瑞士北美航空公司总部的设计中,他又一次运用了一个阿米巴形平面的体块作为组合要素。

    迈耶近年为洛杉矶设计的盖蒂中心,一反他惯常使用的方方正正的构图手法,而大量运用曲线形式作为组合要素,从而使这个建筑群无论在体形还是室内、外空间上都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变化。这一方面可能意味着他在设计理念上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另外,也可能出于独特地形的考虑,以使建筑物与景观相融合。

    七 综合效应

    在前几节中,所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化体为面的手法,而使建筑形态分别可以获得多种不同的效果。为使表述清晰,所选择的实例都是在某一方面最具典型性的。其实,从整体看,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建筑师是不可能为自己预先设定采用哪些手法来塑造建筑形象的,而是跟着感觉走,直到觅得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方案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是千变万化和反反复复的,然而一旦取得效果,它必然在某些方面体现出建筑师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手法与技巧。这是因人而异的,就迈耶来讲,其个性是十分鲜明的。他的作品与众不同,虽然他不屑于追潮流、赶时髦,但能以其独特魅力,给人鲜活的感受。

    近读《顾准日记》,在党校日记的篇章中,此公曾在没头没脑的情况下摘录了黑格尔的一段话,现转引如下:“正在被形成的精神,是次第抛弃旧世界的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为新的形态而徐徐地、平静地成熟下去。在这些动摇上面,只能看到单一的征候,即轻浮的心思,生活中扩大着的倦怠,不知怎的不安的预感等等,这就是等候某种新的东西诞生的征候。全体面貌不至于变化的渐近的发展,因它开头而被破坏时,它就像电光一般突然间确立新世界的形象。”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他的话未必都是真理,但就表述事物发展进程而言,对我们还是有所启示的。“迈耶们”是否在那里“徐徐地、平静地成熟下去”,让我们耐心地等着瞧吧!

    以上选自 《新建筑》2003年第4期

相关: 198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理查德·迈耶(美国)(二)

建筑师让·努维尔获2008年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上传:Northernstar 来源:东方早报 [2009年4月16日]

  从疯狂的美国古瑟里剧院(GuthrieTheater)到法国充满异国情调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InstituteoftheArabWorld),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大胆求变的努力再度得到了业界的肯定。昨天,62岁的他荣膺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过去30年间,让·努维尔已将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极致,”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他将敏感好奇、敢于冒险的态度融于每个项目中,使现代建筑领域不单有了多个成功案例,更极大扩展了现代建筑的语汇,成为后继者的宝贵财富。”

  在延伸建筑词汇的过程中,努维尔无视传统分类,而令每个建筑物都具有强烈个性,评论界无法对其加以概括归类。努维尔近年来的作品频频刷新了建筑的语汇,在巴塞罗那如子弹头般的阿格巴摩天楼(2005年)和瑞士KKL卢塞恩文化和艺术中心(2000年)中间,我们无法找到固有规律或集权意志。

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让-努维尔


  “在公共空间中创造视觉文本”

  “每次要在正确的地方建设正确的建筑,就好像是在寻找缺少的拼图。”努维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及自己的设计感受,“建筑物的设计并非为了反映周边环境。现代生活的多层次体验,要求建筑摆脱复制与承袭。建筑本身应该能与环境对话,带动周边朝好的方向转变。”正是由于努维尔对时代的观察力,让他获得了此项殊荣。正式颁奖仪式将于6月2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努维尔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及奖章。

  1945年,努维尔出生在法国西南部菲梅勒,年少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但父母和导师希望他有个更安定的生活,于是他妥协选择了建筑设计。“学习建筑让我意识到,我可以直接在大街,在城市,在公共空间中创造视觉文本。”努维尔从20岁开始就因天赋异秉而获得法国美术学院颁出的建筑奖项,25岁,他与人合办了建筑设计公司。

  “光是实体,是材料”

  1987年,因为出色完成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的设计,努维尔建立起了国际声誉。作为展示阿拉伯国家艺术的窗口,建筑南面采用了玻璃幕墙,能结合自然天光,自动控制室内光线。在努维尔看来,建筑艺术同电影艺术有着一个惊人的共同点,两者都依赖光的表现,对他来说,光是实体,是材料。

  2006年完成的古瑟里剧院具有工业化设计特征,外观四四方方,借助悬臂桥俯瞰密西西比河。普利兹克评委会认为古瑟里剧院,与周围环境既融合又有反差,极好地呼应了城市和密西西比河的风貌,它本身就是一种戏剧性表达,营造了一个魔幻想像的世界。

  努维尔大部分项目在欧洲。2006年落成的巴黎布拉利河岸博物馆(QuaiBranlyMuseum)是其中最不羁的一件作品,它离艾菲尔铁塔数百米,属于历史老街区,但努维尔却将传统与现代调和得恰如其分,建筑几乎混杂各种设计元素。两个有着绿色植被墙的主体通过一块玻璃板连接,北立面多彩的盒状物,铁锈色百叶窗构成历史街区的新兴奋点。神秘、疯狂、古怪,这不是一件让人轻易就能喜欢的作品。

  一年后,评论又形容努维尔的巴黎爱乐大厅犹如重叠的金属板材,让人隐约有种不安感,但是建筑师并未因此改变他的创作习惯。

  “建筑就像人,某天会消失”

  努维尔目前正在设计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罗浮宫的卫星馆,半球造型的屋顶让美术馆如同一个刚刚降落的不明飞行物。

  努维尔说在构思项目设计时,他会大量研究项目本身及其周围地区。“它有什么样的故事,周围环境气候,当地的文化风土,客户的期望,规则,市民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我需要仔细分析,不是别的就是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他们是一种文明文化的产物。我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期间最重要的文化运动就是结构主义。”

  努维尔认为建筑就像人类,在环境中长大,并随着时间而改变,直至有一天消失。“建筑永远是对空间、对城市、对地形的临时性修正。我们认为它具有永久性,但事实并非如此。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651)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