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路易斯·康简介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康的建筑风格受到科比意启迪而投入现代建筑主流中,一如科比意于《迈向建筑》所说: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光也成为康的建筑理论范畴。认为建筑是呈现光艺术的舞台,而可概分为自然之光与表现之光。
"Nature does not make Art. She works by circumstance and law. Only man makes Art. Because man chooses. He invents. He can make the doors smaller than people and skies black in the daytime if he wants to. He assembles. He can bring together the mountain, the serpent and the child."
"I believe firmly that we will become even more attuned to qualities that exist in the spaces, that 'want to be' - qualities that transcend function and circumstance."
—Louis I. Kahn.
[编辑本段]路易斯·康家庭和童年教育
1901年2月20日,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这是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当时处于波兰统治下。康,是一个犹太家庭的"姓"。路易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母亲伯莎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伯莎·康与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费列克斯·门德尔松是亲戚。当时,门德尔松家族的这一支移居于波罗的海东岸已历数代。伯莎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有名的犹太哲学家,定居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她的父亲则是里加城里颇具声望的犹太希拉,当其谢世时,全城为之点燃白蜡烛。其时,里加人口达20万,是波罗的海东岸最繁华、发达的城市。虽然不若费列克斯·门德尔松那般在乐坛享有盛名,伯莎·门德尔松也曾是一名才能出众的竖琴手,同时,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年起就处于他双亲的文化熏陶之下。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童年时即已存在,而路易和伯莎的母子之情甚笃。即使成年之后工作十分繁忙,他也经常与其母亲抽空长谈。这位聪敏的母亲在路易·康的成长中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路易斯·康一家于1906年移民美国。美国的"第一代移民",总是带有强烈的母国特色,因而也常常与这一新大陆上的新型社会难以融合。各不相同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以及血缘关系,是移民们形成了一个个以各自传统文化为纽带的小社会。在今天美国,沿一条街道驾车而行,从各种宗教建筑的式样可以清晰的辨认各个街区居住者所属的教派、原国籍。同样,本世纪初,路易斯·康一家落脚的地段是北费拉德尔菲亚老城中一片讲高昂铿锵柏林德语和意第绪语的犹太教街坊。1912至1920年间,他先后在费拉德尔菲亚中心和公立工业艺术设计学校求学。期间,他的绘画技法也有相当进步,因而多次获奖。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而专业绘画艺术。青年时代的路易·康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
自大萧条到二次大战间的康
1932年由建筑评论与历史学家希契柯克和菲利浦·约翰逊以《国际建筑艺术》为标题的展览,其目录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这也许可以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在美国失宠的时刻。
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奥斯卡·斯东诺洛夫和路易·康建筑师事务所》与N·克朗海姆工程师(康的结构和设备工程师)以及L·麦卡列斯特建筑师事务所共用一座老房子的顶楼。这座房子的主人时《晚间新闻》报。建筑师们的工作空间,与报社编辑部休息和午餐用的房子相互挨着,中间隔以脆弱的纤维板。由此,可以俯瞰几台繁忙喧闹的活字排版机。相邻的,还有一间巨大的公用厕所。编辑们、工人们的各种笑谈和新闻,透过板壁飞入绘图人员的耳中。白天有北侧、西侧的窗户为事务所照明,夜间则是吊在绘图桌上方里白外绿的伞形灯罩下刺目的灯泡…。绘图员们一星期工作60小时,路易·康本人连星期天也干工作。他经常对他手下的人说:'来啊,干上一两个小时'"。
"康没日没夜地与绘图员一起工作。嘴里不是一支雪茄,就是一支卷烟。手中是一支软铅笔或炭棒。他总是一边叙述着自己的理论、原则,一边一遍又一遍地在草图上画上永无休止的线条。有时,一个成熟的念头随着铅笔或炭笔逐渐明晰地出现在纸上。有时,可能依然是一纸混沌,有待于绘图员再画成草稿来和路易·康作另一轮摸索。"(摘自绘图员D·惠斯等的回忆。)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路易斯·康也还为一家制造厂商设计过成批生产的"战时房屋",但没有得到投产的机会。…
建筑师这一另外行欣赏的职业,于某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决非那种东抄抄西凑凑而财源不竭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于任何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然而也常常是苦乐参半,或者说这种无穷的探索根本就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合剂,甘苦何须一辨?路易斯·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是相当典型的生活经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康在50年代飞速步入了名建筑师的行列。
[编辑本段]50年代脱颖而出
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化浪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地位谦卑。从这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内,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那融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勒·柯布西耶的朴野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现代建筑运动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汇集一体。这一特色,由这时起成为路易斯·康的个人风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照顾历史环境,又竭力求新的二元的做法,显然是在两重压力下的风格"复合"--时代的压力和耶鲁这一具体环境的历史压力。如果说,耶鲁大学艺术画廊扩建工程呈现的是某种比较浅表、比较生硬的"符合",那么稍后的特雷顿犹太人文化中心以及1957年之后完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已呈现某种非压力加工式"复合"而成的二元,而是传统与现代在各个方面的交织。 在这种"交纸"的过程中,路易斯·康从幼年起积蓄的文化素养开始并发出异彩。他不但有设计作品问世,而且作品常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作支持。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他即从事建筑创作实践,又先后在耶鲁、普林斯顿和U·Penn从事建筑教育,应邀在许多国家发表演说、文章。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常如诗德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然而也确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尔有多义。他的实践,似乎为这些诗句般得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泼洒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在20年的巅峰状态中,他的作品遍及北美大陆,南亚和中东,他的弟子成为今天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建筑界、建筑教育界的中坚,而他的建筑思想,更是风靡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因此人们崇奉他为一代"建筑诗哲"。盛名之下的路易·康,对待他的作品仍然持30年代的严谨工作态度。他自己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他的雇员们往往也被迫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雇员们回忆道,周末是令他们不安的。因为,平时康没有太多时间静下心来考虑正在进行中的设计工作,周末于他就格外可贵。他总是趁周末钻到事务所里,就他最为挂心的设计项目,抓住任何一个遇到的人一起从事方案修改。这么一来,某一方案的设计负责人(project architect)在星期一早上于自己图板上见到的可能是一张新的草图。他必须赶紧看懂它,在赶紧画出来,以备康不时过问。这种变幻不定的修改,于一般人而言,简直太过分。人们很难在前后两次方案变动中捉住康的思绪,然而,如果把一个项目的三、五次,以至七、八次大修改的草图放在一起来看,一种由衷的钦佩,就会在心中升起。
[编辑本段]路易斯·康曾荣获奖项和殊荣
1971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71年获选美国文艺学院院士
1972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编辑本段]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耶鲁大学美术馆
→索克大学研究所
→爱塞特图书馆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
→费城市规划设计
→米尔溪公建住宅
→米尔溪社区中心
奥瑟住宅
[编辑本段]路易斯·康的著作: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
《人与建筑的和谐》
- 300x329 34k jpg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
- 148x194 4k jpg
...书评论,《路易斯.康--建筑大...
- 833x1146 324k jpg
路易斯康建筑大师作品图片欣...
- 200x182 8k jpg
路易斯·康
- 324x393 22k jpg
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
- 849x1166 218k jpg
路易斯康建筑大师作品图片欣...
- 849x1166 254k jpg
路易斯康建筑大师作品图片欣...
- 833x1146 250k jpg
路易斯康建筑大师作品图片欣...
- 833x1146 270k jpg
路易斯康建筑大师作品图片欣...
- 162x210 4k jpg
...师mook丛书:路易斯·康
- 833x1146 266k jpg
路易斯康
- 833x1146 280k jpg
路易斯康
- 848x1166 372k jpg
路易斯康
- 833x1146 250k jpg
路易斯康
- 833x1146 268k jpg
路易斯康
- 833x1146 324k jpg
路易斯康
- 849x1166 220k jpg
路易斯康
- 849x1166 218k jpg
路易斯康
- 833x1146 184k jpg
路易斯康
- 849x1166 260k jpg
路易斯康
- 849x1166 230k jpg
路易斯康从1907年开始,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每年都会颁发一次纪念金牌,用以表彰为世界建筑艺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建筑师个人。曾经获得过此奖的有:托马斯"杰弗逊、弗兰克"赖特、路易斯"沙里文、贝聿铭、西萨"佩里,还有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勒"柯布西耶、理查德"福勒等等,以及里卡多"莱格瑞塔。由于这些大师为世界建筑历史留下了光辉的杰作,因此每个金质奖章获得者的名字被郑重地镌刻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建筑师协会总部大厅的大理石墙面上。路易斯"康在1971年获得了此项殊荣,有评论认为,路易斯"康应当是这个时代的一位“建筑诗哲”。
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生于1901年。1905年,康的一家由波罗的海里加湾的爱沙尼亚的萨拉岛移民到美国。
路易斯"康早年毕业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大学,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在费城执业。自1947年到1957年的十年间,路易斯"康担任过耶鲁大学教授,还曾是哈佛设计学院的一员。在现代设计领域内最具声望的哈佛设计学院里还有过其他很是著名的设计师,如贝聿铭、菲利普"约翰逊等。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从M"格雷夫斯、P"埃森曼、C"摩尔到C"詹克斯等人基本上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他们都喜欢理论思索与写作。除了要阐述自己的作品和思考,他们也十分喜欢解读他人,其中的C"詹克斯就是这样从柯布西耶与路易斯"康的作品解析入手的,受到不少思想启迪的詹克斯,在其《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中讨论了不少现代建筑名师的各类型建筑设计,其中对于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的解析与探讨就费了不少笔墨。
同时,路易斯"康还是一位热衷于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他的理论当中,不但含有德意志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同时还汇合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念,以及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甚至也包含有中国的老庄学说。因此,在他的建筑理论表达之中,其言论常常像诗化语言一样充满着晦涩艰深的词句,令人十分费解,外国人翻译其文字时一定是极为艰难的事情。然而,他的理论和文字也确如诗境一般充满着隐喻力量,多义而又引人遐思。为什么呢?在康的设计哲学里,建筑自身的质决定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实在方式。在设计Richards医学研究中心的时候,康对“检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在其中区别对待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的概念;在设计印度管理学院的时候,康与“砖”有这样的对语:“砖自己就想成为拱!”在这儿,光线有表达自我和空间的权利,而巨形砖拱下的阴影就像眼睛在向外探视。
路易斯"康曾经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在这样做的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在金贝尔,康把自然光分为来自天空的光以及从内庭进入的光,前者生机盎然,以绿为属性。
上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对象是以研究者的直觉、回忆、判别、想像、经验等状态出现的,现象本身只能如此显现。路易斯"康便是这种现象学背景下的建筑师,他在设计中多依赖自身的感性论断,所以他的一些作品较难明白,但是在其建筑上体现了回归事物本身的原则。康经常这样问,“建筑物想成后者可使观者感受外部空间的变化,带有银之韵味,光源呈现出带状,空间形态已不再沉重。内庭中的各类植物及塑像、光线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种较为纯粹的背景。在这里,光可自以铝构件制成的曲面天顶和穹隆顶均衡地流进室内,艺术品不会直接受到影响。自然光线的自由进入使得美术馆的照明效果非同一般。
路易斯"康的其它设计作品还有:耶鲁大学美术馆、Exeter图书馆、Salk学院、NormanFisher住宅等等。其建筑设计多以简洁、哲学化表达以及富有诗意而著称,同时也发展了建筑设计的现代性和纪念性品格,他的设计实践根植于现代主义建筑,并且为他那些诗句般的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点染上神秘性。康的理念、思想与建筑风靡了以后的建筑学人,他的追随者有不少是各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界的中坚分子,现代建筑理论家、建筑师文丘里等人就曾是以路易斯"康为首的费城学派主要成员,他的作品遍布北美、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但是,路易斯"康也有寂寥之时,也许是其性格使然,从1948年起到1974年去世,康都是独自一人进行工作的。
路易斯"康(Louis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开业。50年代起,执教于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附注1]
康年轻就读时,深受法国教师库雷特(Paul Philippe Cret)的古典学院派影响。尔后曾崇拜米斯与柯布西埃,也钦佩过莱特,但他更相信自己。康以耶鲁大学美术馆(1951-1953)的设计崭露头角。随着教条的“国际式”功能主义者的垮台,康的才华日益引起重视。以他为精神领袖的“费城学派”甚至可以向历史上的“芝加哥学派”挑战。康被认为是美国自莱特以来最杰出的建筑家之一。
费城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1957-61)是费城学派的奠基之作。医学研究中心的任务书,要求建造一所医学科研、实验的综合性建筑物。如果按照“国际式”的一般手法,这样一个设计,往往搞成一个方盒子。而康在研究了任务书里的各部分功能之后,巧妙地把工作室、实验室、动物研究、管理、办公等内容分在四个塔里。这里,康创造性地提出了“主空间”和“辅空间”的概念。
所谓“主空间”指的是周围包括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塔楼,“辅空间”则是中心服务塔楼。两个区域被竖塔明确地分开,通过联接的廊道,辅助部分又可很方便地为工作部分服务。
关于功能分区,建筑史上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早在1800多年前的罗马浴场(Theme of Caracalla,211-217)即有这个意思。沙利文(Louis H.Sullivan1856-1924)和格罗庇厄斯、莱特等现代派先驱大师,把它又推进了一步。但象康这样明确地提出理论和拿出如此精当的设计,却似乎是创新的。康的分楼分区思想,与米斯将一切内容统统塞在一个简单的大玻璃盒子里的方法恰成对照。
所有塔楼均高八层,但从立面上看,楼梯间与实验室有高低错落。中心塔楼用后张法预应力现浇混凝土,其余全用预制,整体装配。由于场地有限,预制工场在40英里以外,构件全由卡车运至工地。承重体系为框架,横梁用空腹大梁。由于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科门登特(August Komendant)教授和大西洋预制施工公司(Atlantic Prefabricated Co.)配合默契,[附注2]实验中心的施工很顺利,结构施工达到每周三层的速度。
空腹大梁当时在美国是颇为先进的技术。它有桁架传力明确的特点,又不象桁架那样高,竖杆也承受一定弯矩。更主要的是实验室的繁多管道可以从中穿过,而不需要另外搞设备层吊平顶。结构、施工的新方法,在施工时就引得络绎不绝的人来参观。那时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61)正在附近搞宾州大学的女生宿舍。他也常来工地,并取逗康,“您认为这座楼是建筑上的成功还是结构上的成功?”康回答说:“它的结构要素和形状,是那样逻辑地关联着建筑上的需要,以至‘建筑’和‘结构’不能分开。”
当然,最使人感兴趣的还是那富有表现力的塔楼本身。一簇竖塔的集合,高低起伏,在天空背景上戏剧性地勾出一个富有韵律的轮廓。楼梯厅突出的长条光墙面不加一点装饰,直愣愣地插向青天;紧靠在边上的实验室却是通透的大玻璃,精细的分格和窗框,虚实对比十分强烈,生机勃勃,竟相向上,似乎随时都会拔地而起。
医学实验楼于1961年落成后,“费城学派”从此得名。两年以后,又在医学楼旁接出生物楼。
它的外观向康以至费城学派提出了个问题,也是现代建筑的核心问题——“功能”和“形式”的问题。人们问道,这样一个功能经常变化、实用性很强的建筑,搞成如此纪念性,在建筑上是诚实的吗?康对此却自有理论,他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形式是建筑的基素”,并进一步补充:“形式从不服从功能;形式指引方向,因为它保持了它基素之间的关系。形式没有形状和尺寸,它不是你所看到的,它是你所看到的开始。”从以上这段有点抽象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康在设计中自始至终要追求的,就是形式。医学实验室的大玻璃造成眩光,于使用并不有利。但对比形成了,康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康的思想归结起来,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认为功能是变化的,而形式是不变的。谈到“功能”,康总认为那是最低的下限,“功能”满足只意味着将房子造成遮庇所而已。
应该说,这是康对“功能”的狭隘理解。难道满足功能仅仅是建造一座遮庇所挡风避雨吗?舒适,安全,宁静,美感,空气难道就不属功能的范畴吗?其实,康在设计中刻意追求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也属功能范畴。医学研究中心的分区分楼不就很好地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了前所未见的形象吗?不过康不一定这样认为罢了。
康的思想源于德国厌世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认为存在的意志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知识的推动力量。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一味求新,追求超脱,而建筑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产物。这样康就经常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
60年代初,康受托设计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萨克生物研究所工程(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1959-65),这是一个建筑群体,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生物实验中心,拥有机械设备楼和办公室;会议中心,包括供学者和参观者交流思想的会议厅,图书馆,游泳池,以及能演音乐戏剧的有500个座位的讲演厅;生活服务中心,供科学家和学者起居生活。建筑群的思想早就孕育在康的胸中,接到任务后,康思忖着一个宏大的目标——做成二十世纪的雅典卫城。
基址选在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角,面临壮观的大西洋。基地内是高台地和峡谷,环境深幽,后边分布着一些小别墅。康在总体设计中,巧妙地利用一块峡谷,将实验中心放在峡谷东端,平行于大西洋。会议厅放在北边离海滩悬崖很近的小山上,居住区在南边。三者绕峡谷鼎足而布,互相之间仅隔步行的距离。康把所有建筑全朝向大洋,景色蔚为壮观。
会议厅和生活中心的设计,对象康这样的大师是不成问题的。在生物实验中心的设计中,康一反费城医学研究楼的手法。在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后,他做出最初方案,认定:应满足使用灵活性,使房间有可能根据未来发展需要重新安排;安静;光线;对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要保证完全的私密性,不受干扰。
为了满足灵活易变性,康开始设计了八个15.24×73.30米(50×245英尺)的大空间,每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助手各占一层,放在四座并列的两层楼里。机械楼在实验楼东端,自助餐厅、图书馆等在西端,均俯视峡谷和大洋。
实验室的结构方案是预应力折板,跨度15.24米(50英尺),由长30.48米(100英尺)的预制预应力桁架托起。两边搁置在辅助的楼梯间上,辅助管线,设备能源藏在折板的槽里。
正当设计冲破重重阻力进行了两年的时候,[附注3]康的预制方案被施工单位否决了,他们要求改用钢结构和现浇混凝土。同时由于资金问题,会议厅和生活中心都被削减了。这对康和他的助手,以及结构师科门登特是个极大的打击。这时离交付使用仅只有两年时间,而康又已接手达卡的设计。为了保全大局,康只得忍气吞声,很快拿出新的设计方案。
康的设计虽几经磨难,最后还是相当成功的。两座三层的实验楼,有六个24.38×73.30米(80×245英尺)的大空间,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组,每一组半占一层。这种无柱子的大空间,给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同时,设备层高度加大到2.7米,克服了过去设计中管道层低矮的缺点。康认为,有了这个包罗万象的设备层,就不必再为管道的定位埋件而伤脑筋。这一设计是对费城医学中心设计的修正。医学中心的管子从空腹大梁里穿过,未做吊平顶,康认为太乱,当时很为此脑火。
两座实验室中间的区域作为花园。但它既没有树,也没有花,只有一些赤裸的沙、灰华和狭小的水沟。据说他和建筑师巴雷根(Barragen)在设计花园时曾一起登临屋顶,眺望大洋,认为这里没有必要放花木,“这里应该是石头和砂砾的广场,这样才会得到一个与天连接的立面”。然而,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却并不喜欢这样的布置。
萨克生物研究所的外观仍旧是大体块的对比,所有混凝土墙均未粉刷,显现出强烈粗犷的质感。外墙是温暖的淡棕色,光影使体块显得精神勃发,独具魅力。这里依稀可见费城医学实验中心那种造型坚挺有力的特征,而戏剧性的光影,也正是康设计中的基本要素。贝聿铭称它为“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有的国外评论家把萨克研究所说成是“模仿古希腊庙宇的混凝土组合体”。的确,康有深厚的希腊文化根基。但从萨克研究所的平、立面形式上来看,却很难找出其明显的相似之处。但贯穿在康设计中的那种高尚的格调,完美的风格,却可微妙地窥见其内在联系。
在生物实验室中,空调和通风是比较主要的。萨克研究所的空调采用了双风管混合箱送风系统。直至今日,其空调设施在美国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技术层占用空间较大,造价较高。
考虑该地区常有地震,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构造:将铅锌包钢板夹于空腹大梁和柱之间,使柱筋有适当的延伸性,这就形成了区别于刚性结点的弹性铰。1965年建成后,拉霍亚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周围房子全塌了,而萨克研究所却安然无恙,连裂缝也没有,主要是结构的柔性体系帮了大忙。当地震水平推力产生时,空腹梁与柱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地震力消失后,依靠柱筋的弹性恢复力将梁拉回原处。时值康从达卡返美途经拉霍亚,见到这奇景,连连夸耀结构师的功绩。
实验室建筑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有人探索新的结构和造型。但作为正规的实验楼大批出现,则是二次大战以来的事情。实验室建筑的发展史尚年轻,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灵活可变的空间,究竟灵活到何种程度?各类实验室的需要和规律如何?康在这两个生物医学类实验室中的探索是有益的。
当然康的能力并不局限于实验室建筑,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技能全面的大师。他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工作是繁忙而卓有成效的。除了上面介绍的两座实验室以外,康设计建造起来的建筑中比较著名的还有:纽约州罗彻斯特基督教唯一神教派第一教堂(1959-63),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森堡奥里维蒂一恩特华克工厂(1967-70),孟加拉国达卡政府建筑群(1962-64),意大利威尼斯市政府(1968),得克萨斯州沃思堡金贝尔美术馆(1967-72),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政办公楼(1967),耶鲁大学不列颠艺术陈列馆(1977年由助手完成)等,其中大多是与结构工程师科门登特合作的。
有人认为金贝尔美术馆是康的创作顶峰。美术馆为单层,凹字形平面。柱子规则地把平面划分成一个个长方块,每个长方形上顶着一个横截面是半圆蘑菇状的预应力混凝土顶。自然形成一个个展览空间,加上灵活布置的隔断,给人以幽深迷离的效果。天顶灯从半圆的顶端洒下柔和的光线,整个大厅吐露出一种温暖、谧静的气氛。而达卡的国会和政府官员住宅建筑群,它的砖拱圆洞以及由此形成的圆形母题,则表现了康对建筑同当地风格相结合的探索,即所谓建筑的“地区性”。两者都有较高的造诣。虽然如此,上述的两座实验室建筑,尤其是费城医学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更其高些。康很少造高层建筑,他不喜欢高层建筑中免不了要应用的钢结构。他偏爱混凝土,喜欢它的可塑性,以及它具有的自然性质。
与柯布西埃、莱特等大师相比,康著述较少。但他却在课堂上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言论。康把建筑视为形式的东西,他竭力抬高“形式”的地位,其实就是抬高建筑的地位,他坚决反对通常那种认为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说法。
康特别强调灵感的作用,“产生灵感不需要明智的分析,仅需要直觉”。康的灵感确实很丰富,但实际知识,如结构设备等方面,却有欠缺。1956年,他曾为费城市中心搞过一个高层建筑设计,那真是一个大胆而又离奇的方案。
任何专业有两方面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知识和创新的灵感。知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经验的积累而系统化起来的,而灵感使思想感情升华。脱离知识,脱离实际的灵感是靠不住的。但康认为,古希腊人并没有掌握象我们今天这样多而广泛的知识,却创造出了不起的东西。正是因为他们并无太多的选择余地,一开始就考虑如何用所掌握的较少的方法把意愿强烈地表达出来,他们的思想是朴素的,系统的。只能说,康的话在一定条件下有其道理。
除此之外,康对城市建筑还发表过一些见解,认为要根除目前大城市的痼疾,街道应恢复其起源——步行街“社会房屋”的气氛,[附注4]保持那样的一种亲切感。停车场应放在市区边缘。
康的建筑出现的年代,正值人们对那种干瘪无味、缺乏人情的“国际式”建筑产生疑问,青年建筑师在思考、探讨传统建筑价值的年代。康的设计受到后期现代派及野性主义者的欣赏和拥戴。当然,无论从思想到设计,从总体到细部,康与野性主义者和以后的Archigram等新秀,还有很大区别。
康创始的费城学派,虽然创作数量有限(相对芝加哥学派而言),但在60年代确也轰动一时,影响至今。他的思想吸引了许多建筑学生和艺术学生。其信徒文蒂尤里(Robert Venturi)成为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又影响了一批青年建筑师。康在现代建筑运动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康的为人,梗直而无畏,同时也是一个自负、执拗、专制的人。这往往是一些艺术家天赋带来的副产品。他做设计不爱听取别人的劝说,其它建筑师很难与他合作相处。他在宾州大学执教时,学生对他也是敬畏三分。但无论如何,他的教学还是十分出色的,在改图评图时,学生常常围着他聆听那富有哲理的即席演讲。他经常从莫札特和歌德等人的作品中汲取养料。作为一位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他那充满激情的言谈和活动永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而不象它所应该的那样——创造美感和艺术。对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路易斯"康作品选录
http://travel.veryeast.cn/travel/107/2006-2/18/0621814203572827.htm
http://justfly007.bokee.com/3854299.html
http://blog.22floor.com/m/hoganchao/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