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1906年7月8日生于克里夫兰,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27年毕业。后同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于1932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1939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从师M·布劳耶学习,但其真正的导师是密斯·范·德·罗。1943年获得建筑学位。1945年开设设计事务所,1946-1954年重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他的专著《密斯·范·德·罗》于1947年出版,颇负盛名。1949年设计了自己的住宅,确立了他作为建筑师的声望。
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作品设计历程:
约翰逊的早期作品明显受密斯·范·德·罗的影响;50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
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谢尔顿艺术纪念馆(1960-1963)
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约州剧院(1964)等
70年代同J·伯吉合作开设事务所,合作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这时期较重要的的代表作品有:
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
休斯顿的潘索尔大厦(1976)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等。
这几幢建筑一扫他的折衷风格,颇有清新气息。这是约翰逊富有成就的时期。
在1983年建成的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设计中,约翰逊又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这座建筑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同样的作品有: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
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设计风格:
有着建筑界“教父”之称的菲利普·约翰逊一生都在求变,一生都在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子时期的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名声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贡献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格和现代商业化POP风格的建筑,堪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设计的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教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也是建筑史上无法忽略的经典之作。
具有无厘头风格的菲利普·约翰逊从来不把正统观念当一回事,他认为“原创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谈,他曾经破解过“玻璃房子”的各种设计构思的源头。当人们批评他的设计时,他报以淡然的一笑,并且声称:我就是个妓女,业主让我摆什么扑斯我就摆什么扑斯。当有人问他:您的建筑创作从哪里开始呢?约翰逊回答说:从脚底板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约翰逊早年曾经是反犹主义者,他还曾聆听过希特勒的演讲,但他后半生却与犹太人和平相处,1960年他为以色列设计了核反应堆纪念馆,上世纪末他还全力帮助过两位美国顶尖的犹太建筑师发展事业。也许菲利普·约翰逊的一贯的无厘头风格,使得热爱他的成就的人们更容易原谅他的过错。
普里兹克基金会2009年4月13日宣布,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获得2009年普里茨克奖。颁奖典礼将于5月29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奖金额10万美元。 (Peter Zumthor作品欣赏)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年4月26日生于瑞士巴塞尔,曾在巴塞尔和纽约学习设计。1979年建立自己的事务所,主要作品包括
Thermal Baths Vals, Vals, Switzerland, 1996年
Kunsthaus (Art Museum) Bregenz,Bregenz, Austria,1997年
Swiss Pavilion, Expo 2000,Hannover, Germany,2000年
Harjunkulma Apartment Building,Jyväskylä, Finland,2004年
Art Museum Kolumba Cologne, Germany,2007年
Brother Klaus Field ,2007年
本届评委包括前伦敦泰特画廊委员会主席Lord Palumbo,智利建筑师Alejandro Aravena,日本建筑师坂茂,瑞士人Rolf Fehlbaum,美国Rice大学教授Carlos Jimenez,芬兰师Juhani Pallasmaa,意大利建筑师Renzo Piano和美国作家Karen Stein。
200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说:
“我认为现代建筑必须反映出所附带的任务和自身本质。建筑不是一辆车或者一个象征,能将其本质显著的表现出来。在社会中,建筑以自己的语言抵制浪费,赞美精简。
我认为,建筑语言的结构问题不在于具体的风格。每个建筑均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特殊的用途而建立,我的建筑试图回答这一从简单事实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并且通过尽可能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