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杨佴的博客

个人档案

杨佴

杨佴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项目咨询
984991341@qq.com
http://www.yanger-design.com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8 篇
评论:19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越秀山中恒源博物馆

(2013-08-12 14:23)

旧停车场演义成有中国墨意感的山水画境
成为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

历史背景
  
  中恒源博物馆,位于越秀山体育场大门前广场的下方,原是环境欠佳的餐饮及停车的场所,改造后,对体育场周边总体环境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广州人的心目中,越秀山是一座充满神奇的山,越秀山体育场更是灵气汇聚,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的地方。附近不只有自然环境之美,还是历史文化名胜及艺术殿堂云集的文化之地。
   
  在此环境下的越秀山体育场,是建国后广州最早的体育场,其建筑风格也体现了时代的文化印记,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虽然大型专业赛事在减少,但也为市民健身及文化休闲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公共环境和集会活动的地方。
     
  如今,越秀山体育场虽然有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重要,但入口周边乱而无序的环境,还是与越秀山大环境的整体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里没有形象的主题,也没有体现其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价值,甚至在交通规划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进入体育场的主车道旁只有很短的且断掉的人行道,行人进出要走一段较长又转弯的车道,才能步入人行道,针对于大型公共环境的交通来说,是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和安全性。
   
  中恒源博物馆的设计改建,对以上的环境及交通规划问题做到了重要的改善,对文化的传承及环境价值的提升,也有着进步的意义,对生态环保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也起到了倡导和领航的作用,在设计上又突破了新的表现形式——建筑可以上升到感性层面,如同诗、画、艺术。

 


 

中恒源博物馆设计概念

艺术、构成--曲线披纱  
  
  原建筑为半地下的4层的停车楼,单层的建筑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外形被不规则的多面转折的车道所环绕,车道从正面向右盘升绕行到建筑的背后,被道路及屋顶的停车场所覆盖的建筑随之逐步从地面消失。此建筑为非人居式的常规式地面建筑,也无任何造型意义上的美感和讲究,但因原为停车的使用而设计,所以又有其非常坚固、耐久的优点,使其有改造和再生的价值,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对环境影响而然,重新设计妆点,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针对以上的建筑要素的优、缺点,在设计的构思上,脱离传统惯性的建筑装饰设计的表达,而是用艺术配合建筑的语言表达与环境互相对话、思考,为设计的支点。在构成上,去除原建筑框架的表面修饰,露出其原有骨感,保留退减到混凝土原本的最稳定的形态。用不同时期的砖瓦作为其外部装饰,仿佛在钢筋混泥土空间结构上覆盖一层面纱,使其原形若隐若现,有虚有实虚实相间,付之生命活力、亲切感和无限的想象空间。由于建筑外立面多面转折、被路面逐渐遮挡而慢慢消失,外观装饰固以山脉盘龙式的曲线形态与之环绕,更能使骨感的部分与周边环境相呼应,曲线部分则使整体环境也极其富有韵律的美感,让人不会再对此建筑的半埋地面状态有缺失的感觉,而只会领略它的品性之美及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原建筑是无形的,曲线披纱的外衣也似无形的,无形对无形,亦成为其独特的有形。在越秀山南麓脚下,其靓丽的形态渲染和感染了整个环境的氛围,必将会成为文化、艺术、生态的地标式复合载体。

 

 

 

 

生态、环境---表里呼应
  
  在外形上,微妙的色彩变化和不同形状的材质有条理的错综排列, 极似大自然的地质断层而裸露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内里的建筑意图形成完美的呼应,给人一个鲜明的表象,即地质、生态的博物馆。
  在建筑空间的构成上,原建筑的所有门窗后移,退让出可绿化的阳台,阳台之外披上砖瓦之“纱”,砖瓦装饰洞孔大大小小错落有致地排列,既遮阳又通风,非常适宜广州的湿热气候,使建筑室内与室外的自然环境相沟通,成为能呼吸的建筑。
在装饰材料的使用上,保留利用所有历史时期的原建筑废旧的砖瓦,构成新建筑的完美工艺之作,也包容了全部的历史时期建筑废旧的砖瓦得以再生和利用,做到“以旧换新”,符合现今应该做到的环保意识。

 

 

 

 

 

人文、历史---墨情史意
  
用中国的文人之墨,山水之灵,写意建筑,使建筑环境有神、情,有生命,建筑也能像诗歌及绘画一样,有着空灵美好的遐想。在装饰的构造上,用亦刚亦柔的线条,夹杂着真实的不同中国历史时代的建筑砖瓦,成为有地质构造感的中国建筑文化史,有趣、有情、有意,这里的青砖灰瓦为墨,琉璃为岁月的明珠,红砖水泥则为时代的解说。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1) | 阅读 (1086) | 类别  

前一篇:杨佴的手绘 作于2006年

后一篇:石间

所有评论

  • 期待成品...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