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不喜欢甚至拒绝现代艺术。他说:"我不是一个现代画家,我一点没有当代气息"。他的画如他所言,是在“创造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
巴尔蒂斯是孤独的人。他的孤独与我们常常经历的不被理解的孤独不同,他的孤独来源于他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既,他意识到了自我,却并不了解自我。他绘画正是为了了解自我而做的努力。巴尔蒂斯说:“我一直在我的画里确认自我,结论是:我不存在”。
巴尔蒂斯出生于1908年(闰年)的2月29日。波兰贵族之后。全名是巴尔塔萨·克洛索夫斯基·德洛拉(Balthazar Klossowski deRola)。巴尔蒂斯这个名字是诗人里尔克(Rilke, 1875-1926)为他起的笔名。巴尔蒂斯的父亲埃里希·克洛索夫斯基是艺术史家、画家,他研究法国画家杜米埃。母亲巴拉迪娜是一位画家。巴尔蒂斯的父母把自己的住宅办成了巴黎有名的艺术沙龙。画家波纳尔、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968-1940)、德朗(Andrb Derain,188o-1954)等都是他家的好友。
巴尔蒂斯认为:"绘画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氛围今天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就像把某人打发到沙漠里,让他在那里种植果园。我们的时代不能结下艺术之果,它走向了末路,梦想已经结束了。"他对当代所有的东西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对它们感到厌倦。在他眼里,"我们生活的时代令人恶心,缺乏艺术,没有美感"。他十分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实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艺术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胜任于这个合乎伦理道德的任务。
1995年6月巴尔蒂斯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时,巴尔蒂斯写给中国观众的信中,提到共性的问题的题解。
“哦,做了一辈子的到中国的梦,竟要实现。我在山中度过了整个童年,最终为自已杜撰了一个中国:它令眼前的风景时隐时现,又使远处的山壑--想必有仙人居住--无从攀登。这一切,便曾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唐宋传奇》,《东坡诗集》,《离骚》,我百读不厌;《西游记》则一直是我的床头书。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光已逝。我不复孩童,而成了88岁的老翁,是如今所谓著名画家的那种人,几乎到处都办他的展览,甚至在中国!然而,切不要以为我是大师!我不喜欢当代绘画。
我不得不创造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而时下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的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我恳求我的中国朋友,不要受现在西方的影响,而今这里一片混乱!请你们惠顾我的衷曲,因为这是一个力图走出20世纪大乱的人所创作的作品。
既然上苍已赋予我足够的精力,去继续我的工作,并给我希望,去最终画出一些令人满意的画,我便只能俯首遵奉来自天上的命令,放弃此次旅行。代表我前往北京的是小女春美,以及对我的绘画十分了解的年轻朋友伊万·德·拉弗雷桑日。1995年6月”
言评论于2010-12-06 22:26
不要受现在西方的影响,而今这里一片混乱!请你们惠顾我的衷曲,因为这是一个力图走出20世纪大乱的人所创作的作品. 话说的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