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公司组织去普吉旅游,回程便可以经停香港3天(两天购物,一天参观,哈哈)。终于有机会见下香港的老同学了,此君香港本地人,大学选择了读东南大学,问他为何,他答曰喜欢古建筑。本科毕业到现在我们已经快7年没见面了,去之前联系后他答应领着我们游香港,当然这个临时导游肯定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安排行程了。终于见面了,原来大家都没什么太大变化,除了白头发多了几根。
此君家住港大对面,第一站当然是港大了。由于以山地为多,所以香港城市是一种高密度的形态,高差非常丰富,有时根本不能确定一栋建筑的首层。港大的建筑也同样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建筑之间用各式廊桥、平台连接在一起。匆匆走了一圈,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栋老房子。首先看看港大礼堂(我叫的不太准),门楣上写着1910,也快100年了。这栋建筑整个平面呈田字形,于是就有四个内庭院,每个庭院里都种着椰子树,长的非常高。
从同学家向下看,原来英国人建港大时应该是面朝大海,现在只能是面朝楼海了。
整栋楼看上去比例适度,细节精致而不过度。
我们是从后面的入口进入的,一进到楼里就是二层了,两面木作大门工整。一面是历史系,另一面是文学系。
楼梯间里的采光塔。
走廊,地面上铺灰绿色六角形砖。
教室外廊,木作精致的帕拉提奥母题窗户,所有金属连接件都是黄铜的。
窗户细节。
朝向内庭的外廊。
外立面局部,跟老美一样,香港也是窗机多一点。
后院的内庭空间,设计简洁适用,大面积硬地适合教师同学户外活动。下边有一老太正闭目养神中。
走廊角落里的水池。
可爱的楼梯扶手。
教师办公区的外廊,地面花砖。
地面局部。
前面内庭。
礼堂立面。
圆窗细节。
前庭和后庭院立面设计有所不同,前庭精致细腻,后庭简单明快。
教师办公室外门。
地面花砖。
拱圈抹角细节。
二层走廊里的拱洞,上面的拱心石装饰感觉有点牵强。
二层过道内某位爵士的铜像,木作底座设计的简洁明快。
抹角细节。
礼堂木作大门,门楣上同样是木作的港大校徽和校训。
内门,六边形格子中间夹玻璃。立面正在学位授予仪式,过会混进去看看,哈哈。
细节。
首层办公室木作大门。
终于混进去了,礼堂不是很大,室内木作很庄重,木作形式与外立面形式是对应的。天花应该是后来改造过的,与下面檐口做了留缝处理。
侧墙面木作护墙板。
细部
细部
还是很有气势。
大厅
地面
楼梯栏杆细部。
入口
雨棚门廊。
外面正准备自助餐,仪式结束后家长和学生们在门前广场聚会。
又往上走了走是两栋红砖房子,好像现在是教师办公楼和佛学院。分别建于1914和1915年。
好像刚改造完,正在做室外庭院环境。
做工很细致。
老建筑当年的改造很好玩,所有的管线都像“缝”在建筑的外立面上,有点格格不入。
楼后面的教师宿舍,铸铁的廊柱。
室内与室外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各说各话。
从顶面上保留的老线脚看,室内房间进行了重新分割。
改造后加的室外电梯,外观上与老建筑保持一致。
檐口细节
室外楼梯,小巧可爱。
角线伸出的窗上雨棚。
还挺像一张人脸的,叫我想起了赫尔曼的建筑漫画,哈哈。
两栋楼之间的联廊。
后面一栋房子的入口。
外廊
佛学院的室内,哈哈。涂鸦是为了吸引年轻人?
下午,到中环看了一些闻名已久的建筑,在脑海里西萨佩里、贝隶明、福斯特等等建筑大师的名字与建筑一一对应起来。当然,楼缝里还有些老建筑时隐时现。
立法院,不知在多少港片里见过,呵呵。
周末到香港,在中环如果看到地上座了一堆一堆的人,一定是菲佣在聚会,有唱有跳、有吃有喝的,其乐融融。
50年盖的老中银大厦。说来挺有意思,香港可以印钞票的三家银行中银、汇丰、渣打哥三挨在一起,呵呵。
寸土寸金,连看门的狮子屁股都长不大,缩在墙根。
山上的终审法院。
细节丰富,倒还不算太过分。
圣约翰座堂
入口正在维修。
未完。。。。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