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一点设计,一些生活。

个人档案

国夫


建筑师

博客公告

国夫,学建筑的,做些设计。

所有内容仅供交流,请勿转载用于商业目的,呵呵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39 篇
评论:4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北大作文(捌)城市中国-消失的小尺度

(2009-02-03 17:53)
标签:国夫作文 

题目:消失的“小尺度”

作者姓名:国夫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1949年建国以来,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对旧城道路系统的改造开始。在这种变化中,小尺度的城市交通系统逐渐消失,同时依附于这种小尺度空间的城市生活也逐渐消失。也就是说,老城中的“街、巷、胡同”体系逐渐被 “主、次干路”交通体系所取代,同时这种被官方赋予各种意义的“大马路”交通系统以同心圆环路的形式向外城扩张。老北京城的内部被一系列重新规划的道路所分割,街、胡同体系的老城被切割成块状分布在以快速路、主干路交通体系所构筑的新城内,只有二环路的形状标识出老城曾经的范围。

在这种空间转化过程中,道路分级规划被官方认为是城市规划最有效的手段,以提高车行效率为目的而修建的标准化道路空间改变了原有人行空间的尺度和密度。老北京是一个空间密度均匀的城市,在其中道路层级关系简单而明确,道路空间与其它城市空间交织在一起,承载着丰富的城市生活;而在城市扩张所形成的标准化的城市空间中,单调并强调通行速度的道路空间自成体系,除了交通这种空间几乎不与其它城市空间发生关联,人是被排除在这个空间之外,车辆成为这些城市空间的主宰。这种城市空间系统的转变,导致了城市生活内容和生活质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占用道路空间的主体是各种车辆而非人;道路空间中人的行为简化为快速的通行。道路尺度的增加与城市生活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城市被这些巨型带状空间所切割,形成按等级排列交织在一起的“裂谷”,拒绝城市中行人的穿越,同时一系列规划法规又限定了道路空间和建筑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城市规划与现实城市生活空间经常产生各种不可预测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交通规划体系正是当权者和规划师合谋的利器,通过它来消解各种矛盾。这种合法化的城市道路规划外衣附着在合理的借口之上:1.速度与宽度。道路规划首先考虑行车速度和其流量,尤其是机动车的速度,对机动车通行速度的追求决定了道路的等级,同时等级所对应的宽度也被确定。于是城市街道空间质量被车速和流量所决定,作为代步工具的车置换了使用者,取得规划设计中被考量的主体位置。2.功能与宽度:规划道路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在规划法规中同时限制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开口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道路等级提升的同时,道路两侧的城市空间及空间使用的性质同时被限定,城市居民的行为模式也被“规划”。

可以说这种以标准化道路组织城市空间的规划是一种在所谓理性的思维方式下对城市进行一种单向度的操作。特别是道路从最直接的层面上不仅划分了城市空间,同时限定并重新规范了人的行为。城市居民的活动在“街、巷、胡同”体系中有分散、多路径的特征;而在“主、次干路”交通体系中被规范,呈现出一种集中、线性的状态。随着道路尺度的增加,步行方式已经失去了所依附的物质空间,相应的许多城市生活经验也将不复存在,或者成为特定场所的“表演”,比如发生在北京旧城中“残存”的街巷、胡同中的各种游览项目。

在城市生活中,随着道路系统的改变的同时城市居民的行为被限定。上天桥、下地道、走人行道这些既费时又费力的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标准动作”,居民活动路径被限定的同时其行为也被限定为快速的通过。机动车作为城市的主体占据着城市以往可以发生诸多生活内容的空间,并同时在城市中不断重复着“标准动作”——快速的位移,速度和通过是其唯一的特征。把北京旧城中“残存”的街巷、胡同空间与规划道路空间放在同一网格系统中时,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城市空间体系中人的行为的巨大差异;同时将道路尺度从小到大排列时,更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经验在不断减少,其行为模式也同时越来越多地受到“大空间”约束。

北京城市道路空间尺度经由具有政治色彩的“大”到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大”,似乎都有其合理的国家意识为支撑。城市规划是同时期国家意识的反映,在这里作为个体人的尺度是被忽视的,或者说北京的城市尺度呈现的是一种“集体人”的状态。当然,通过许多其它方法或者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现实的产生,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民众来说,对于现状的一切解释几乎是失效的,因为通过日常生活所建立起对于城市空间的感受才是最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和理解的“城市理论”。北京城中大量宽广的马路使穿越变得异常费力、费时,人们在城市中所获得的空间经验往往被“大马路”所阻隔,这样北京同时在视觉和行为的双重层面上成为一座可以随时被人们所体验的“单边城市”

“小尺度”不仅指称一种空间形态,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类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生存状态。小尺度的空间对于个体的城市生活更有价值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小尺度的消失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师对于城市空间的贡献是受到诸多潜在的约束,但是在单体建筑或是其周边的局部城市区域,建筑师仍然可以重新发现并利用这种“小尺度”的概念来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

 

 

图片文字说明部分

1-01-北京老城与新城.JPG

北京建成区范围在建国55年来已向外扩张到500多平方公里,是老城区面积的8倍。

点击看大图

1-02-北京老城与新城城市肌理.JPG

老北京城被标准化的道路系统所蚕食,街、胡同体系的残存城区呈块状分布在以快速、主干路体系所构建的新城内,只有二环路的形状标识老城曾经的存在。

点击看大图

2-01-道路密度与尺度.JPG

35M网格下,旧城街、胡同交通体系的城市肌理/新城快速路、主干路交通体系的城市肌理。

点击看大图

2-02-旧城街巷、胡同标准断面.JPG

老北京,以人为尺度的城市,人和交通工具与城市发生直接的关系。

点击看大图

2-03-城市规划标准道路断面.JPG

道路割裂了城市,同时道路两侧建筑的界面也被限定,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城市特征。

点击看大图

2-04-城市规划道路与两侧建筑关系规范图解表.JPG

道路与建筑、建筑与人可能发生的关系被消极的限定。

点击看大图

2-05-北四环路城市空间.JPG

道路系统的改变,人的行为被限定。上天桥、下地道、走人行道这些既费时又费力的行为成为人常生活不可避免的“标准动作”,路径被限定的同时人的行为也被限定为快速的通过。

点击看大图

3-01-老城街巷、胡同空间及剖面.JPG

胡同、街巷空间中,建筑空间与公共通行空间交叠在一起。

点击看大图

3-02-北京典型道路剖面及行人在此空间中行为.JPG

道路空间在城市生活中被限定为仅仅是具有通行功能的“通道”,作为个体的人在此是被城市空间所排斥的。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846) | 类别 混在北大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