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卢晓晖 务虚斋

个人档案

卢晓晖

西南交大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卢晓晖,江西省宜春市人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苏州城市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教师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69 篇
评论:81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中国艺术的态变

(2008-11-05 12:24)
标签:

中国艺术的态变

 

艺术是社会之镜,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艺术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中国艺术在情态、意态、语态文本上的痕迹和其变化历程:人之态、月之态、居之态。所选用的图片包括了艺术领域的几个方面,其实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都是以图像信息让我们阅读。

 

人之态。艺术作品往往能很尖锐的剖析与揭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中的工笔画是连环画家王叔晖(1912——1985)的作品《易安居士燕居图》。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我具体不知道作者还原的是哪部文艺作品中的情景,但画面的柔情扑面而来,还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江花月夜》般的情景:“江楼上独凭栏,听钟鼓声传,袅袅娜娜散入那落霞斑斓。 一江春水缓缓流……”我想很像李清照留给我们的印象,那是一种唯美,虽是凄凄惨惨切切,却给人温情的想象,换的世代的才子懂得怜香惜玉,这种对人的思念和对事物的多愁善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虽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却是一种入骨的赞扬,这就是作者的一种抒情,一个典型的情态文本。

第二幅是现代艺术家耿建弈的绘画《理发4号——1985年夏天的流行式样》,这幅作品营造得极度冷漠,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形态陌生化了,而这种陌生化显然是与写实主义和抽象变形的手法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冷漠感、机械感、呆滞感、复制感不是作者臆想出来的,而是社会逼的,也是一种真实的描写。80年代中期,工业文明野蛮的风靡中国了,画家故意把细腻的光影变化省去了,只有极度的体积感,画面中的两个女子好像是一个模具倒出来的,端坐着烫头,都烫当年流行的发型,作品的克制感和压抑感产生一种激烈的批判感,当然,这种批判感是来自某种热切的渴望和呼吁,所以这个图像呈现的是一个言志的过程,画面内容表现了工业文明的意志,而画这幅画本身也是个意态文本,是一个反讽叙事的英雄。

第三张画是现代艺术家钟飚的《私生活》。画面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画面中安排一个裸露的自由自在的女人和带着袖章执勤的居委会老人在一起,这确实有点意味深长,背景还用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等极富中国特色的标语,他的创作意图在于使用接近生活的真实和都市人模糊而复杂的心理特征,从中隐喻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种种意义,我们却很难发现它们,或许已经被抽调了,就剩下这些中国特色的符号,这倒是让西方人把中国的现实看的很明白,画面集中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中城市人的精神状态,体现了一种玩世现实主义的思想,是城市文明之境,是很有“中国特色”的语态表达。

月之态。中国人对月亮对有感情,李白的诗歌是几乎离不开月亮和酒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句句不离月,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国古人的眼里,月亮完全被诗化了和神化了,难道真的是古人搞不清楚月亮是什么样子就瞎想吗?不是的,那是一种审美,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古人追月终究要是归于一个情字,所以中国古人“追月事件”终究是个情态文本,是边塞的意象、时间的意象、愁绪的意象、情爱的意象。

而现代中国人不一样了,文化水平越高的人越不管月亮叫“月亮”了,改叫月球,只有偏远农村的老奶奶对孩子说那是月亮,上面是宫殿和大树。中间这张图就展示了中国人现代的“嫦娥奔月”计划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嫦娥一号卫星获取的嫦娥撞击坑。这种科技的力量让人类自己看似实现了千年的梦想,其实已经使得中国千年的月亮文化彻底改写甚至消失,这是现代人办事的方式,征服一切,从不妥协,想把事物弄个究竟,是意态文本。

第三张是一副建筑效果图,是李劲松设计的《园院宅》别墅中的光之屋,我理解该设计作品是个语态文本。满月是中国建筑和装修中很常见的一种形状,如园林中的“别有洞天”、“梧竹幽居”等景致,都采用月亮门形状。在图中的这个建筑中,其实它是一组庭院的一个案例,这组庭院还包括“云之屋”、“雨之屋”、“风之屋”,建筑师不可能把月亮搬回家,也不可能把云朵留住,更多的是借助一种符号的形式来标榜这是一座中国院子。

居之态。中国传统居住模式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和而不同,多以院落式居住模式为主。第一幅照片是苏州的网师园景观,深藏在静僻小巷中的网师园愈显得似月下美人,静谧可人,“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情油然而生,网师园虽小却精,它的造园艺术,园林空间布局,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情感抱负、品格和理想,让人重温人类那份因现代文明的降临而渐远渐去的温馨和宁静。所以该园林有抒情和言志的双重成分,但终归是不得志,寄情山水的结果,所以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是一种情态的表达。

中间这张图是这两年的一本畅销书《城记》的封面图片,图的下面是城墙废墟,上半部分是用三维线稿城楼复原图,逝去建筑的英魂不散。《城记》也被叫做《城祭》,这是一部北京老城的死亡档案 北京的悲剧在于,由于共产党人的远见,它在战火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和平建设时期却被逐渐毁掉,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观念中化为尸骨,画面中理性和冷静地试图让北京复活,但由此看出是一种祭奠,所以从这幅图可以看做是意态的文本,因为它揭露了社会的真相,是生产之境,是对北京建设工业城市的尖刻质问!

最后一张图是现代艺术家王怀庆的作品。90年代中国许多艺术家都在油画中加入了传统文化图像和符号。王怀庆在画面上对中国古典家具进行了极有审美趣味的玩味,以抽象、变形的方式使得中国明清家具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现代之美,从形式与结构上对画作赋予了新的意味,这体现着在中国现当代绘画中对形式主义开始重新探索的重要转折。图中的明清家具具体的装饰细节和形态已经被抽走了,剩下的就是中国符号的表达了,让世人对中国当代全球化语境的敏感和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所以这是一种语态文本。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306) | 类别 设计感悟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