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姚京的博客

个人档案

姚京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1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设计——无国界语言

(2008-06-25 09:52)
第五天(5月24日)
  设计——无国界语言
  今天是展会的最后一天。因为是周末,参观的人比前两天似乎又多了很多。幸好有两位在当地读书的中国女孩的帮忙,才不至于使我疲于接待。这一天的参观者更多地辐射到大众层面,他们大都对设计感兴趣,像去艺术馆、画廊看画展,或者去音乐厅听音乐会一样平常地,选择在周末的一天里,携儿带女的,到这里参观设计展。我们的“中国设计十年回顾”的展映,吸引了很多人。有不少人驻足许久,直等到整个播映的结束。我能看到他们眼中散发出的神采,进而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对于这些驻留的人们,我都会上前介绍,主动和他们攀谈。设计像音乐一样,是一种无需听懂便能理解的语言,它在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点击看大图
具有当地独到民间特色的表演成为展会的亮点。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许多设计院校的学生纷纷来到我们的展位。

  有了两个女孩的帮助,我便终于有了稍许闲暇可以在场馆里参观。说到这座展馆,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这座城市的展览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这座展览便是为了当时的第一个世界博览会而建立的。整座展馆连接着地下交通、酒店、货运码头以及各种附属设施,系统庞大,不管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各种组织、布局以及交通枢纽,都相当得完善和先进。在展览会结束的第二天里为了运送我们的布展材料,和货运公司约好到展馆的货运码头(Lodging dock)见面,为了到达这一位于展馆后面“不知所处”的货运码头,我可是费劲了周折,一通折腾后才算真正领教了整个建筑的复杂和精妙。展馆的混凝土结构是我所见过的最充满美感和细部品质的结构了。好的建筑经受得起时间的考证,眼前的这座展览馆便是最好的证明。

点击看大图
一位教授正观看“中国设计十年回顾”。
点击看大图
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工业设计系教授Roger Camous先生。他11月份将来中国,并希望能促成他的院校和中国院校之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点击看大图
设计师陈丹青、《室内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姚京、设计师张成哲、志愿者(McGill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陈洁)、来自纽约的建筑师Paul Cha。
点击看大图
展览现场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设计师陈丹青、《室内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姚京、设计师张成哲、志愿者(McGill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陈洁)、来自纽约的建筑师Paul Cha。
点击看大图
志愿者(McGill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陈洁)、唐悦、设计师张成哲、《室内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姚京、设计师陈丹青
点击看大图
手工艺人进行现场演绎。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混凝土的细部美。
点击看大图
设计师陈丹青、设计师张成哲、《室内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姚京、唐悦、来自纽约的建筑师Paul Cha。

2008年5月24日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57) | 类别  

前一篇:晚宴

后一篇:SID LEE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