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无名画会”正式命名,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在野显示了一种“非主流”姿态,而以团体的形式出现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当时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普世价值观”-- 集体主义。到了9月,“星星画会”在中国美术馆东侧小公园露天举办主题为“原点”的星星美展,并进行了一次国庆节示威游行,同年11月,在北海公园的画舫 斋举办了第一次正式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成型。而且在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艺术家的作品也普遍聚焦在宏观叙事---关注 社会,关注理想,关注体制(因为要反体制) 。北方的艺术家,例如王广义的政治波普,舒群的《绝对原则系列》,而两位艺术家后来也成为85新潮的中坚。南方例如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的伤痕美术。
不管是南方艺术家还是北方艺术家,在90年之前甚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普遍采取一种宏大的视角作为艺术表达的途径。这也取决于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下是不可能有个人价值存活的土壤的。
直到89年的社会运动将这种集体主义价值直接宣判了死刑,于是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转向个人。如1990年刘小东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个人油画展,刘小东 的画开始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刘小东,喻红率先将视角转向个人生活,开始从个人的角度去表现。于是艺术视角开始从宏观叙事转向一种接近人们生活的姿 态,看起来跟个人生活很接近,起码不陌生。
从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转到这个方向,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引进,促成了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尤其在市场规则影响 以及经济利益诱导之下,艺术作品逐渐在市场中变得妥协。历史也逐渐变成碎片,尤其现在的80后艺术家,因为没有经历70年代和80年代的社会运动,加上受 西方观念的深重影响,历史转变成记忆碎片,于是可以说是历史的消亡,而个人价值则在此时空前发展。
北京,一直作为中国艺术家频繁活动的城市,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张,艺术区面临拆迁的命运,艺术家面临无家可归的不二选择,在2009年冬天政府规划与艺术家之间的矛盾尤其明显,这也是“暖冬”计划,艺术维权的导火线。
“暖冬”计划是针对2009年入冬以来朝阳区各大艺术区面临的突发性腾退拆迁;艺术家与开发商之间因强拆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各艺术区和艺术家们长期缺乏交流等客观现状,旨在通过一系列艺术活动的实施,推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面对困境,彼此取暖,艺术维权,共渡严冬!
“暖冬”计划,作为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自有其艺术价值,但就社会价值而言,笔者认为不乏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视角已经开始一些转变,又重新开始关注社会,关 注宏观。艺术界的个人价值潮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挑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很自然的转变,因为这种宏观关注其实与艺术家微观利益密切相关。艺 术家采取了集体反抗的形式,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中国当代艺术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当然说回归并不恰当,因为社会背景不同,形成“集体主义”的条件也不 同,但是笔者相信在经历过个人价值的洗涤后回归的“集体主义”会变的成熟起来,中国当代艺术也会因为这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甚至是持续共生的状态达到 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笔者也认为这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之路。
张立涛写于中央美院
2010年5月12日凌晨
美国室内设计评论于2011-09-16 11:07
史评很有观点,希望常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