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项目基本资料
建筑师简介
汤桦,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作品简介
本工程集图书馆、办公一体。总建筑面积约34351平方米,建筑类别为高层建筑,防火等级为一级,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2006年开始设计,2009年建成。
2、设计背景
重庆市政府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整合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设重庆市大学城的战略举措。在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以西的陈家桥镇和虎溪镇的范围,圈定20平方公里的用地,建设重庆市大学城。以重庆大学为首的重庆八所高校,在此建设新校区。借此契机,重庆大学领导班子希望虎溪校区图书馆无论在造型和功能上都应具备国内一流水准,并突显重庆山水特色和现代风格。
3、构思特点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位于虎溪校区中心区,是校园中轴线边的重要建筑。西侧和南侧为校区主干道,北侧面对中央山水公园。建筑位置与校区公共教学组团均有便捷的联系,并且南区和北区学生宿舍亦有直接的交通到达。场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坡,其北侧的虎溪公园为绵长的城市绿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不容质疑的成为大学精神的象征。我们希望将建筑置于历史的连续性之中。尽管是全新的场地,我们仍然无法忽视新老大学之间天然生成的关系。我们提取重庆大学老校区的一些建筑元素,将其经过抽象和转化后运用到新建筑中。建筑整体性的要求来自于对建筑宏观尺度上的判断。相对于用地周边组团式布局的小体量建筑群,我们希望以大体量的集中布局产生差异,由此不仅利于形成独特的形象,而且还能为城市提供一个整体有力的边界。以包含丰富机能的简洁形体屹立于此,抽象而又富有多重意蕴:一本摊开的书,一双合托起的手掌,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有意味的L形。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地点是第一性的,空间因地点获得其存在。重庆深受巴蜀文化的浸染,那些积淀了数千年生活经历的建筑物,如吊脚楼、登山道、码头,经过还原,重新出现在我们的方案中,我们希望恢复日常生活的仪式性,使其具有纪念性的意义。图书馆位于教学中心区校园主轴的一侧,南北临近校园中央山水公园和虎溪城市公园。图书馆特殊的场地位置为我们提供了再次连接两大绿带的机会。依循现有的标高变化,我们将地形处理为大尺度的台地,结合集中体量的建筑处理,与宏大的校园主轴在尺度上达到必要的均衡。在场地西侧留出较大的广场,加上建筑底层大面积的架空,广场向建筑内部渗透,结合台地、叠水、廊桥,形成一些极有活力的空间。在建筑北侧设置具有仪式感的广场。面对校园中轴,形成类似山城码头的效果。建筑确立了场地基本的方向性,并且保证了绿地系统的连接和渗透。建筑在大的空间结构上呈现出垂直分层的关系,由下至上分别是场地、基座和建筑主体。场地的处理采用地景式的方法,楔入两侧大尺度的景观中去。基座结合地形,部分埋入地下,主要包含报告厅、讲座厅、会议室、网络信息中心和机房等功能场所。建筑主体承托于基座之上,局部架空,犹如吊脚楼。建筑朝向山水公园展开,是一个由密肋包裹的L形体,外形简洁,其内包含着复杂的空间结构和机能。无论是基座还是建筑主体,我们都倾向于将体块按功能区分,由此不仅获得了必要的交通及服务空间,也为采光、通风增加了机会,而且还利于创造适宜的阅览和办公环境。从场地到建筑主体设有若干垂直贯通的空间,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及活动场所。
绿化系统为两个大的层次:其一是场地绿化景观。场地处理与园林化方式不同,以硬地为底,形成大片的广场,结合规则的植栽和叠水,形成若干尺度适宜的活动空间。其二是建筑中的绿化。由于建筑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都形成了若干开口,这样地面层的绿化景观可以向上延伸渗透,在建筑中形成不同性质的边庭、露台和天井,使绿化充盈于建筑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建筑就像是一扇漏窗,视线和景观可以不受遮挡地穿越。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标准柱网为8×8米,裙房阅览室的层高为4.8米,其上则为4.2米。考虑到安装通风等管道之后,仍存留3米以上的净高。层高、柱网和荷载实现三统一,满足模数式图书馆的要求。
4、作品意义
通过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的设计,我们希望用具创意性的方式来精心打造一个“时尚人文”的图书馆,使图书馆能够以文化的开放性、现代性、时尚性和亲和性成为学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交汇中心,成为师生乐于享受文化的自由空间。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