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陈耀光的博客

个人档案

陈耀光

杭州典尚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师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76 篇
评论:51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发达设计时代的抒情诗人

(2010-09-13 20:36)
标签:

全文刊于《室内设计师》第7期


发达设计时代的抒情诗人
——陈述陈耀光
CHEN Yaoguang: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reative Design

撰文  李颖春

    在中国的室内设计领域,陈耀光是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从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的第115号会员,到目前一万多名会员的副会长,他的个人影响像一个诗人那样融进了业界的成长;从早年的李叔同纪念馆,前几年的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到今年即将完工的浙江美术馆,他的设计理念又像一个诗人那样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从“设计师是宠物,更象猫”到“设计可以抄袭,生活无法抄袭”的宣言,他的点滴思考又像一个诗人那样走进了现实的深处。他是一个灵光乍现、闲云野鹤的抒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每年必须完成几十个项目的繁忙的商业设计师;他是一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庸一代,却在言论和作品两个层面成为当下新锐设计师追逐的风尚。

     因此,陈耀光更像是一本传奇,只不过他既是传奇的作者,又是故事的主角。

艺术家,诗意的安居

    目前的陈耀光,把工作意义上的“家园”落户在了杭州凤凰山脚的南宋遗址内。一片市井的街区,一座带有显著工业化遗迹的院落,一幢不显眼的两层坡顶小楼……一般的初访者总要里里外外地绕上一段弯路,才能找到这里。这是一种难以理喻的进入方式,却也是一种带着诗性的进入过程。陈耀光从不避讳自己是属于艺术家类型的室内设计师,喜欢随性、安闲。在创造作品之前,艺术家,首先必须在这里诗意地安居。

    这是一处私有的、本色的、可主宰的空间。小楼里没有张挂任何奖状,虽然陈耀光有可能是目前国内所获奖项最重最多的室内设计师。在这里甚至找不到一个建筑模型和一张效果图,也没有通常的设计公司铺天盖地的工作痕迹。陈耀光在他的“家园”里扮演着一个自得其乐的“收藏者”的角色——一个首先作为艺术家的收藏者。陈耀光的“收藏”,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并且这一“收藏”的内容远远超出他的办公楼走廊和门厅里灯光烘托下的几件摆设。陈耀光喜欢收藏古董,收藏各式各样的现代工艺品,不辨今古,无论中外,甚而不辨真伪,唯一的标准是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动人的美;陈耀光收藏自然,小楼周围刻意保留了遮天蔽日的广玉兰和几十年的桂花树,走廊和门厅的大玻璃将自然——绿树、阳光和树丛间跳跃的小松鼠占为己有;陈耀光收藏朋友,收藏朋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陈耀光收藏生活,在日复一日开着车上下班的途中,凤凰山脚下棋的老人,洗衣的主妇,都在他镜头的记录之中……在典尚设计的后院里,参天大树上张挂着陈耀光为天地制作的灯笼,院中散落着从各处收集起来的石桌石凳,石人石兽——将自己的“收藏”以一种最公开的方式暴露于天地之间,最终贪婪地将天地纳入囊中。

    收藏者,通过藏品构筑起一道界限,把自己同虚无和混乱隔开,将自己在回忆的碎片中重建起来。收藏者的灵魂倘佯在过去和现在的精神财富中,并在这里得到一种闲暇的满足。陈耀光便是这样一位收藏者。作为一位室内设计师,他的藏品中只有一部分隶属于物质收藏,只有极少数转变成视觉意义上的“展品”,而更多地则是一种与心灵有关的交流方式。收藏,多半是一件与增值有关,但陈耀光在他的“大收藏”概念里,只是尽情地散发着他的好客、豪放、热情的气质,“钱,是一件没底线的事,同样,工作感成就感也没底,所以放松随性,量力而行的开心才叫好”他很平静地说。
 
七年大院,为了忘却的纪念

    陈耀光乐于回忆少年时代的学画历程,也从不避讳谈起自己1994年起创建典尚设计公司的筚路蓝缕,但是对于自己在“大院”工作的经历,却极少触及。事实上,从1987年中国美院第一届环境艺术系毕业到1995年自己创办公司,陈耀光在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工作了整整7年。在这7年中,陈耀光迟到,早退,留长发,佩戴BP机(在当时可以看作十分奢侈的举动)……他是整个单位里第一个骑着摩托车上班的人——而且是一辆原装进口的红色本田太子摩托车。那一个时期,陈耀光做的室内设计,充满了激烈的色调对比和乖张的形体冲撞。这些从来没有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的作品,陈述着未经调和的标新立异,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强硬主张,似乎可以看作年轻时候陈耀光的写照——争强,好胜,骄傲,有才华,希望出人头地……设计院的体制诚然不鼓励也不承认年轻的自负,就在此时陈耀光巧遇了媒体。1992年,陈耀光在没有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的情况下,接受了浙江省电视台对自己主持设计的两个获奖方案进行了报道,获得了在电视上单独露面12分钟的机会。1994年,又在《装饰新空间》栏目作为嘉宾进行三十集连续专题的主持。这两个“忤逆”事件在单位上下激起了轩然大波,院领导甚至亲自把电话打到电视台,明确此人即将在被除名的名单内,无奈,在播出第五期的时候,专题主持人已不再是陈耀光了。

    当年的大院,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庞大“机构”。在这个机构里,不需要个人的创意,也没有时间认真考虑和接受个人的创意。“机构”更需要所有的“个体”符合同一种标准,遵循同一种次序,中庸老练的人际关系是串连所有“个体”并最终组成庞大“机构”的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工具。而陈耀光出于一种逆反的心理,偏要去冲撞这些制度、规范和评判标准。这样的工作和生活,陈耀光坦言“太不快乐,感觉没有奔头,但是真正决定要离开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因为扔掉了“金饭碗”要去做“个体户”了。

    如今的典尚设计公司,是陈耀光对于这个失去世界的小小补偿。这个由旧仓库改建而成的小院,在落成4年以来吸引了无数业内人士的目光。在这个空间中,令人惊异地流露出室内章法与建筑本体的贴合,以及空间趣味(而非装饰趣味)的纯粹意境,这是一种室内设计师通常不具备的对于建筑空间和结构的敏感,无疑得益于陈耀光在大院中获得的建筑学知识以及对于大型项目的掌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陈耀光在他的小院中刻意营造出一种随意和随性的氛围。高效的流线组织,平实的房间分割,使之更接近于一处“家”的设计;典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利根据天色和自己心情,更改院中灯笼的亮度和公共空间的背景音乐。陈耀光认为“当时大院体制下的矛盾,并非是我与领导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制度上的矛盾,而不是个人思怨”,“所谓正确,就是不痛苦,而抑制个性发挥是最痛苦的”。因此,他给予自己团队中的项目负责人最大的思想自由和等同的机会。前几年早些时候,陈耀光经常组织单位成员赴国外和香港等地进行建筑考察,他特别强调这是对曾经自己缺什么补什么的一种修复,而13年前,正是因为大院毫不留情地剥夺了陈耀光的这一在7年里的一次唯一机会,才导致他终于离开了那里。

建造“事件”,发达设计时代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室内设计,是一项关于生活方式的工作,陈耀光更是将其视为“一件有了钱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与建筑设计相比,室内作品的周期更短,更新更快,难度更高。“建筑是外衣,室内是内衣,室内设计更具有‘皮肤对内衣’的要求特点”,在对自己的“建筑是厘米,室内是毫米”的论点上他又进行了深刻地完善。在各种风格与风尚的周转之间,不少陈耀光的同代人已经疲于奔波,落在了时代的后方。而陈耀光却在自己的“小院”中不断修炼,不断醒悟,十几年来始终处在发展的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风口浪尖。

    陈耀光的工作状态,是国内大多数设计师梦寐以求的。典尚设计团队拥有完全自主的“选择客户”的权利,收取与港台设计师大致相当的高额设计费。然而,陈耀光的设计风格,始终刻意地保持与“时尚”之间的距离,而坚持了设计自身的价值——一种“怀旧的朴素与一如既往的自信”。与此同时,陈耀光将典尚的运行机制,从较为传统的大而全的设计事务所,转型为明星制事务所——通过“精神领袖”的团队号召力,形成企业品牌,通过“率性魅力”集聚着一个潜在目标客户市场,同时良好的合伙制度获得了高质量的设计作品的保障,稳固并扩大这一“市场”背后的客户群,最终形成一个“品牌,积累,传播,市场”的良性循环。目前,典尚的客户多以富有开拓精神的民营机制的企业为主,陈耀光认为“他们是最能读懂设计意义与空间价值的人,是设计师和设计作品的好朋友”,陈耀光更愿意与观念新锐的客户团队一起,进行各种全新的尝试。而客户对于设计的信任,“精典的客户是精典作品的一部份”陈耀光如是说。

    在当下这个设计与传媒异常发达的时代,源源不断的“灵感”又该从何而来?这或许是所有设计师都会为之苦恼和关心的话题。陈耀光给予的回复令人惊异——继续学习,继续积累,闭上眼睛想一些本质上与人情、人性有关的体验!陈耀光坦言,几乎在所有重要项目的设计之前,都必须有一个让自己“冷处理”的过程一个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国内外考察,最新开张的场所,逛商店,玩味古董看大片,甚至仅仅是在凤凰山脚的市井小巷之间走一圈……与设计“作品”的提法相比,目前的陈耀光更乐于使用“好玩的事件”这一名称来定义自己对于社会的影响。在典尚的室内空间已经走遍全国各地的今天,相信陈耀光在不久的将来,以“东方室内设计师”的身份建造一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

后记

    在对陈耀光进行采访的期间,恰逢工地来电要他前往浙江美术馆工地查看。陈耀光作为该项目的室内设计师,挂上电话以后马上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专程赶往工地与建筑师讨论现场施工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同赴工地的路上,陈耀光特别叮嘱笔者,不要显露出采访者的身份,“工地上有很多高手,悠着点为好”。


---------------

 

陈耀光典尚同事访谈

同事姓名: 胡昕
职位:典尚公司合伙人、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相处工作时间:12年


1. 在日常工作中,陈总会以怎样的方式与你沟通和交流?一般在哪些场合和时间?
    大部分在办公室,一般在中午或下班前,有时会以电话的形式沟通,通常点支烟一起谈工作和工作以外的事。

2. 你觉得自从在典尚工作以来,你对设计的理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我是学建筑的,通过这些年从事室内设计,可以更好更全面得理解建筑的本身,特别是典尚公司对设计品质和品牌的坚持,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证明这些还是值得的。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理解到室内设计其实就是对人的行为、感受和生活方式的设计,首先自己得会生活才能会设计。

3. 陈总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驾车去机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抽烟、做笔记,有时早上的航班还会多一份吃早点的特技。呵呵,属于违章了,但也反映了他平时的工作状态了。

4.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陈总,你会选择哪个词?
   率性。我想这就是他作为艺术型设计师的特性吧,永远那么率直而充满激情,作为设计公司的创意总监我想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

 

同事姓名:孙海军
职位:    典尚公司合伙人、设计所长
相处工作时间:9年


1. 在日常工作中,陈总会以怎样的方式与你沟通和交流?一般在哪些场合和时间?
   随时,随地,走路的时候,包括洗手间碰到的时候……
总之、没有计划的沟通、交流方式。

2. 你觉得自从在典尚工作以来,你对设计的理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我明白了设计的服务目的是什么;设计是为了什么设计;真正是为谁服务。
学会应该对客户、项目进行分析,尝试去理解客户,进行换位思考。
转变为能够控制设计,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去花钱而已。
摒弃单纯为了设计,追求纯粹自我的设计理解和想法。
感触颇多的是陈总对手下、对我们设计人员的放手和信任,充分给我们自由设计、自主负责项目的机会,但他会很重视在方案初步建立概念时他说“戏”的过程,陈总不需要我们完全按照他的设想去彻底贯彻设计,我们具有设计的独立和发挥空间。
渐渐明白做设计是需要慢慢地聊出来,学会慢慢的互动起来,与人沟通、与业主交流,而不是自己埋头坐在那儿空想就可以做出好的设计。

3. 陈总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6年前,公司刚完成宁波天水项目售楼部的设计项目时,在看完完工的项目现场之后,我们都喝醉了,醉酒的陈总搂着我的脖子跟我大谈设计。我的理解是陈总当时是非常激动,因为他做到了对自己以往设计的突破,尝试新角度、新手法去处理空间,他对色彩、材质、灯光很敏感,他敢于突破自己已被公认为较为成功的个人风格,勇于尝试和实践
   以往的设计大家讲求严谨,但陈总不是一位技术型的设计师,更是属于艺术感性思维跳跃性的设计师,可能是与他从小学绘画艺术有关。

4.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陈总,你会选择哪个词?
妖——变,善变 任何风格 任何人物   
精——极致,要求完美 精益求精
真——率真,率气加认真
没有章法 不是用数学的推理去处理设计 他的方向感和记性和我很象,出差时彼此没有安全感。
对于灯光、体量、空间关系,或是对于氛围的营造、柔性的刻画,都很得心应手,宽泛的设计实践,涉足领域广泛,不单一,有变化,但对材料的品牌名称经常会念得张冠李戴。

 

-----------

 

同事姓名: 娄艳
职位: 总经理办公室、主管
相处工作时间: 6年半

1. 在日常工作中,陈总会以怎样的方式与你沟通和交流?一般在哪些场合和时间?
电话
随时准备接听陈总来电,因为他的话题和念头会稍纵即逝。
面谈
见缝插针,穿插于陈总处理众多事务以及与客户谈设计的过程中,努力找时机请示、汇报、征询工作……,因为他还不习惯给行政事务整块时间。
信息
经常我以信息形式征询陈总意见,以及提醒大小工作事项。

2. 你觉得自从在典尚工作以来,你对设计的理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忙碌工作,超时工作,紧张工作,却非常享受这种节奏的工作,休长假的时候会想念公司大院的清新空气、桂花和腊梅。每逢星期天除了管院子的大伯,公司里基本没有加班的员工。即便是国定长假,也能得到九折的实惠,设计院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常规的设计工作是平实、具体、繁琐的,项目是在不断的争取中艰苦地实施才得以完成的,这是几年来我对设计的认识。
陈总那些意外的设计亮点,通常发生在他猛然间抑制不住的手舞足蹈伴着语言的描述中,使人不忍心打断的那一种描述。还有在项目现场,语言描述之后在墙壁、地面、木材上的即兴速写草图。
 明白陈总的文章原来是这样写出来的。

3. 陈总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好像不止一件)
即兴涂鸦
翻阅、批复文件时,纸面上出现的是陈总的随意手绘,而忘了签他的大名;陈总接听电话时手中的笔在不停的记录,除了寥寥几个关键词之外满纸都是与电话无关的涂鸦

4.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陈总,你会选择哪个词?
似是而非
 工作与非工作状态经常错位;在严肃空间中制造趣味;在艺术文化空间中不见“艺术标签”(此处借用了陈总文章的原话);谈笑风生的过程中完成了设计;做论坛的途中游历古城;酒肉之间则广交挚友。

移动办公
 不见其人,电话不断,开车中、会议中、闲逛中就做了工作交代。

赶场子
 赶飞机,不到最后一刻决不出发;赶稿子,不等到印刷绝不出手;赶夜场,不喝到人仰马翻酒吧打烊绝不罢休。

极致
 无论做设计、谈设计、写文章、一灯一物,陈总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

 不厌其烦,到骨髓、到神经、到血液地追索独创、制造惊喜,甚至于陈总在写文章时讲究字句的独创和斟酌直至到让读者“听到文字看到音乐”(此处再次引用陈总的原话)的深度感受。
难以尽述……

 

----------


同事姓名: 黄龙
职位: 所长助理、设计师
相处工作时间: 4年

1. 在日常工作中,陈总会以怎样的方式与你沟通和交流?一般在哪些场合和时间?
我们在办公室画图时,每天下午5—6点他会逛过来,侃调一、二句与工作无关的玩笑,一般在五分钟左右。除了工作例会外,更多的工作交流是对所长和项目负责人单独沟通。

2. 你觉得自从在典尚工作以来,你对设计的理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原来我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家装公司做设计负责人,在这里我尽管是助理,但离设计的创意工作更近,由于工作平台起点高我们很受业主的尊重。在这里专业要求比家装公司严格的多,但对设计的感悟却越来越高,看问题的方式也有提高,很有成就感,至今我已参与了许多名人名家的设计活了。

3. 陈总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陈总的谈判能力很精彩,他不仅是一个会设计的人,而且是一个很会说设计的人,这样的双料货我见得不多。记得有一个外省的慕名前来公司,他是一个要求很高又很难对付的豪客,要做一个豪宅,当我们很难深谈下去的时候,陈总出来先听完了所有的介绍,在连续半个小时内的陈述将这位客人想什么、要什么、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最终他有可能会得到什么……一连贯准确而有感染力地语言,居然以巨高的设计费谈下了这笔业务。

4.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陈总,你会选择哪个词?
鲜活(含有智慧、灵感、丰富、热情、活跃、创新、敏锐、享受、轻松等等含义)。以上一连串排列句是我引用与陈总共事七年的所长刘伟对陈总的描述。陈总能大胆地让我们多实践,抓大放小。尽管他豪爽,有时偶尔的批评他会很尖刻。


 

----------


半天上班,陈耀光的“一天”工作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晴热

 

     凤凰山脚,对于不熟悉杭州的人而言,是北宋时候苏东坡笔下“凤凰山下雨初晴”的清俊山峦,是南宋时候“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繁华景象。上世纪50年代以后,曾经的南宋皇城遗址中驻进了兵营,建起了千篇一律的工人新村。每天清晨的时候有起床的军号刺破长空,傍晚的时候劳顿的人们穿梭于蜿蜒起伏的山路上。然而,杭州毕竟是一座懂得享乐的城市,当懵懂的冲锋渐渐退下,在这片烙下深刻工业化印记的街区里,居然重又现出安闲的田园意境。大约四年以前,陈耀光将自己创立于1994年的杭州典尚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从市中心的现代高崇的写字楼迁到了这里——山路盘绕,绿树遮荫,公交不便的凤凰山脚路七号。在正午凝滞的空气里,中老年居民在古老的石头水井边洗衣聊天,在路边的大树下走棋品茶,在自家门口的藤椅上光着膀子睡午觉。这样的生活场景,会使每一个初来到者相信,眼前的一切,已经在这里默默的发生了一千年。

    陈耀光的一天,从临近中午时分的一餐悠闲而丰盛的早餐开始,而我们感兴趣的“一天”工作,则大致始于这一片宁静街区的午睡时刻。陈耀光笑言自己在搬迁到这里的四年间一天里只上半天的班,因此必须保证在一个小时之内拥有两个小时的效率,同时,这样的效率也不能放弃愉快的心情。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果然,13点05分,陈耀光的车缓缓驶进典尚的小院,到达办公室。


     13点16分,稍事休息以后,陈耀光来到公司会议室—— 一个“悬浮”在二层中部的玻璃盒子。今天下午约见了一位熟识的客户,讨论某文化类建筑的设计意图和实施的可能性。陈耀光穿着一身宽大的有点泛黄的白衣白裤,上班途中的墨镜还没来得及摘下。客户抽着陈耀光递给的烟,用杭州话谈论着往常合作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和遗憾。如果不是边上的同事认真地记录着谈话内容,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次老友的久别重逢。


    14点07分,送走老客户,会议室门外早已等着两位年轻人。这是陈耀光预约的将要为样板房配饰的摄影师。拍照之前,陈耀光希望摄影师先对自己以前的项目有一个初步了解,于是安排了公司一位年轻的技术资料员向他们介绍样板房的情况,自己则离开了会议室。文静的姑娘只是默默地放着PPT,迎面的墙上一口机械感强烈的大钟,发出响亮的嘀嗒声!不想几分钟以后,陈耀光急急冲了进来,夺过鼠标,开始随着照片侃侃而谈。
 
    14点28分,公司来了两位布艺和软装饰供应商,看起来是第一次见面。陈耀光将谈话地点改在了自己的总经理办公室。办公室位于二层的西端,门口有一张躺椅和一座大鱼缸。下午的时候斜斜的阳光从走廊尽端的窗口射入,在躺椅和水面上撒下斑斑驳驳的亮光,不知何故忽然让人想起院子外面下棋和睡觉的居民们。办公室不大,半拉着遮光的窗帘,只在底部露出一点日光,映照出窗外亮绿的树叶。房间的中央被一张巨大的黑漆实木桌子占据着。桌子上、墙壁上、进门处、地板上,无不堆放了各色各样的古今中外的古玩器具。主人的性情爱好在陌生的客人面前一览无余了!
 
    14点45分,陈耀光把布艺供应商引荐给了材料主管,办公室就剩下了陈耀光一个人。他斜躺在办公椅上,两脚架在桌子上,闭着眼睛沉默了一阵。随后保持着这个姿势,陈耀光用手机拨通了武汉项目业主的电话。武汉的业主也是杭州人,与陈耀光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无论在哪里开发项目,他总是邀请陈耀光担任室内设计,这次是武汉市中心高档楼盘的样板房和售楼中心。业主在电话中担忧现场有不少地方的最终效果与想象中的是否有出入,而工期已经非常紧张。陈耀光仍然闭着眼睛,抽着烟,忽然间冒出了一句很坚定的话:现场的情况电话里说不清楚的,我想我还是下个星期安排时间来一次吧!
    对方诚惶诚恐,陈耀光则一再坚持工地上的问题一定要现场解决,无论在武汉、安徽、北京,还是西安,哪里都一样。挂电话的时候,相信,业主早前的顾虑顷刻间也已经一扫而空。
 
    15点左右的时候,陈耀光的院子里忽地热闹起来了。六十余位来自北京和天津的室内设计师,就像一群大孩子,吵吵嚷嚷地拥了进来。典尚办公楼门口的小黑板上早已用玫红的粉笔字写着:欢迎东易日盛全国各地设计师朋友一行来访。陈耀光坚持用这种古拙的方式欢迎所有第一次到来的客人,在这个后工业的时代,无法纳入标准化的充满个性印记的“手写字”是对客人最尊贵热情的欢迎!

     陈耀光出现的时候,已经把宽大的白衬衫换成了一件黑色带有抽象白色图案的T恤。大孩子们一路上不停地拍照,提问题。陈耀光兴致勃勃地带着他们一处一处地参观小院里的每一处空间,讲解设计的点滴思考。更多的时候,陈耀光喜欢指出当年如何花费很大精力保留下来的环境和老建筑的岁月痕迹,而不是过多介绍自己的创意。花园里的老桂树和广玉兰、室内墙面裸露出的部队砖窑烧制的打着五角星的清砖,玻璃天棚上细心保留的木桁架,都是陈耀光再三指给大家看的,他认为有控制性地保留传统痕迹绝不亚于亢奋的创意。

    楼小人多,天气炎热,陈耀光不停打断自己的思路,要求员工开灯、开电扇、调节空调温度……三点半的时候,面对年轻设计师的好奇和等待中的渴望,陈耀光将他们带到玻璃盒子会议室里,助手们端上了水灵灵的梅子,盛着五色糖果的大食盒,以及各种各样的饮料,摆了满满一桌子,会议室一下子成了一个热闹论谈的茶餐厅,陈耀光很好客,很热情。

    将近下午四点的时候,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准备离开。陈耀光把他们一直送到院子门口,和所有的年轻人合了影。
    送走了这批参观者,陈耀光大汗淋漓,很快冲了个澡,重新换了一套白系列。
 
    16点30分,临时接到浙江美术馆工地的电话,说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程泰宁院士马上要去工地处理建筑与室内的界面过渡问题。这是一次与建筑师在现场直接交流的机会,陈耀光一下兴奋起来了,这是设计师的工作惯性。


     16点32分,刚刚放下电话,陈耀光马上通知副总建筑师胡昕一起开车前往工地。浙江美术馆是今年浙江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一个承载了丰厚历史文化意涵的标志性建筑。正因为它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在这个项目中与建筑师的现场沟通,其实平均每半月就会有一次,但是每一次陈耀光都会特别重视。工地现场已经进入了玻璃幕墙吊装和室内装修收尾阶段,室内总体的效果延续了陈耀光室内设计一贯的洗练和沉静。陈耀光站在程泰宁边上,上下左右反复地查看未来的重点空间——中庭的效果、采光长廊的效果。程泰宁指出,贯通长廊室内外的一片本该完整的混凝土墙面,外挂石材的时候出现了室内和室外的凹凸。大师的这一要求马上使陈耀光进入了沉思……


     17点08分,程泰宁先行离开工地,陈耀光找到了工地上的施工代表,严肃地询问墙面出现凹凸的原因。负责人指出这是因为室外的防水层必须比室内厚,所以室外部分的装修层只能比室内厚一些,导致了目前这样的凹凸现象。而一旦将室内部分做厚,则要损失大量的使用面积,同时导致中庭内的楼梯不能居中。陈耀光陷入了沉思。


     17点20分,陈耀光和副总建筑师胡昕一起来到了浙江美术馆项目经理办公室,交换一些关于装修的细节问题。项目经理表示美术馆原定的竣工计划,因为玻璃吊顶的安装难度影响了时间,而8月下旬的施工还可能受到台风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工期还是经费,都已经不可能再做更多地调整。陈耀光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思绪显然还停留在那片墙面上。
 
    17点34分,陈耀光上车准备离开工地,在出口的地方正好又碰到程泰宁一行在查看外部的场地。陈耀光从车上跳下,这一次不是静静地立在一边了,而几乎是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最后,陈耀光提出在保留现状凹凸的情况下,通过内外石材色差一致来达到较好的效果,终于争取到了建筑师一致的看法。陈耀光这才兴高采烈地蹦上车,此前的阴霾一扫而光。他拿起了照相机,眯着眼睛闲适地望向窗外。

    傍晚的斜阳将街道和行人笼上了一层金色,凤凰山脚的人们开始忙碌着准备晚餐了。陈耀光在回来的一路上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些平常的生活景象。对于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的陈耀光来说,每时每刻,都是特殊的,值得记录的。或许某一时刻灵光乍现,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小景都会成为他领悟人生的魔咒。


     17点46分,陈耀光回到了办公室,打开了桌上 B& O音响,音乐此时开始传达了他某一种心情,或者说表明又到了一种情绪状态。现在似乎是陈耀光处理完各种公务之后静静思考的时间。虽然窗外夕阳如金,但是陈耀光完全放下了窗帘,打开了桌上的台灯。灯光如豆,把室内映照得出奇安静,墙上的古董钟也是静止的。喝了一口小瓶里的威士忌以后,陈耀光打电话叫来了助理小娄。

    早先听说杭州的设计事务所分工明确,管理细致。主创设计师身边聚集了一批各有所长的得力助手,能把方方面面的事务处理好。陈耀光的典尚设计应该说是其中的代表。陈耀光习惯于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闭起眼睛抽着烟,往往很长时间的沉默,忽然就冒出一个想法,零乱得让旁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只要到了小娄的记事本上,所有事情很快就会井井有条地施行了。


     17点58分,一位年轻设计师拿着一叠打印出来的图纸来到陈耀光的办公室。此时才忽然发现,原来陈耀光的这张大桌子上,堆满了古玩,摆设,酒瓶,笔筒里插满了细心削好的铅笔,却唯独没有电脑!看着陈耀光拿着铅笔在图纸上潇洒地圈圈点点,让人不禁怀疑,似乎脱离了现代科技的羁绊,设计师的性情才能自由挥洒?


     18点10分,看图结束。陈耀光拉开窗帘,夜幕已经开始慢慢降临。是否意味着“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陈耀光从抽屉里拿出几只袋子,来到了隔壁副总建筑师胡昕的办公室。陈耀光喜欢在离开办公室之前和胡昕一起聊一会儿天,这次是他们相互展示自己新近收获的国外艺术家的现代设计产品。虽说是多年老友之间的娱乐,但是每把玩一件作品,陈耀光总会细细琢磨,去发现和感叹一番它们一些形式或者细部上的高明之处。


    18点48分,“一天”的公务正是结束了,陈耀光来到典尚后院中。深蓝的天色,尚能依稀辨出院中物体的轮廓——后院中随处散落着陈耀光收藏的石人石兽,石桌石椅,几株参天大树上张挂着他为天地制作的灯笼,仿佛是以一种自由人的贪婪,将自然纳入了私人收藏之内。离开办公室之前,陈耀光还有最后一出节目,就是在天地之间,在后院的石凳上,在灯笼的笼罩下,静静地躺一会。
 
    19点30分,本来应该是陈耀光下班的时候,但是因为今天有东易日盛全国各地分公司精选出来的首席设计师代表前来参观,据说这个活动是一个月前早已约定的,今晚,陈耀光必须在东易日盛 & 易德法家杭州会所为他们上一堂“课”。陈耀光就新近的设计作品与设计师进行交流,并且点评了100多人设计师代表的案例。“课程”原定于21:30分结束的,但由于会场气氛热烈、设计师对陈耀光的提问和设计交流持续进行着,活动于11点半才在100多位要求合影、要求签名、要求交谈的追星FANS簇拥氛围下,告以结束。设计师们的T恤上、背上、皮肤上都是“陈耀光”的签字。
 
    24:00左右,当大多数人的一天已经在实际上结束之时,陈耀光在思维上的“一天”或许还刚刚过半。设计师是猫,喜欢夜晚的宁静和自由。在广阔的夜幕下,陈耀光可能会健身、游泳、下棋,或者去酒吧和茶馆见几位意趣相投的朋友,或者回家看电视。夜阑人静,酒过三巡,是陈耀光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或许某一个令人惊讶的设计构思,就在这一刻划破天际,跃然而出……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447) | 类别 媒体专访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