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哈·哈迪德简介: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一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主要设计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 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
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 伦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 餐馆( 1990 ),由Sawaya and Moroni 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Alessi 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 (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 ),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 亭阁( 2001 )。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现代主义有三种:
扎哈
第一、信仰新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第二、信仰新视点。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第三、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手法: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
扎哈作品
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盘旋手法,维塔案后,盘绕元素一再出现于扎哈的作品中:像是蓝图馆,一案中的金属折板;也曾出现于卡迪夫湾歌剧院、V&A博物馆增建中。扎哈这时期的建筑是蜿蜒至基地景观内。接下来她更进一步创造自己的景观,以此景观包被机能、创造空闲。在V&A博物馆中,扎哈运用在霍金广场一样的手法,将画廊延展至屋顶之上。卡迪夫湾歌剧院中,这种盘旋的语汇界定了大厅空间;在蓝图馆中则创造了展位的存在性。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扎哈作品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设计历程: 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对世界来讲,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但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她还是陌生的。不过,自打去年以来,哈迪德频繁走访中国。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并与中国建筑师对话。可以说这次她获奖的背后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的影子。
解构主义大师 53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8层高的建筑像一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 非解构主义大师,与屈米、埃森曼的区别。
扎哈
扎哈·哈迪德并不是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本人也不认为她是一位解构主义建筑师。她与解构大师屈米、埃森曼是有区别的。虽然建筑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里达,而哈迪德则是受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屈米及埃森曼解构主义的共性是在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二元对立的瓦解。屈米重构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理论,埃森曼重构了一种后功能主义。他们在重构的同时,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对象的对立面。而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多方位出击
扎哈作品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成就源于努力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
扎哈
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今日,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除了荣誉之外,各种请她主持设计的邀请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对哈迪德来说,未来的日子将非常忙碌。在欧洲,她已经开始筹措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此外,她还接下了设计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5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当然,哈迪德还想为自己已离开近30年的故乡巴格达做些什么。“若能在那里设计建筑,将是很不错的事。”哈迪德说。因为她认为那里实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3月21日,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在加州洛杉矶宣布,已取得英国国籍的伊拉克建筑师扎哈· 哈蒂德被评选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这是普里茨克奖设立26年以来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筑师。现年53岁的哈蒂德 ,在美国完成了一项工程设计,即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理查德与洛伊丝·罗森萨尔当代艺术中心;当前,她正在开发另外一个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物共存的工程,即俄克拉荷马州巴特莱斯威尔的普瑞斯艺术中心(the Price Tower Arts Center)。 她在欧洲完成的其他工程设计包括:德国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维特拉(Vitra)家具公司的消防站;坐落于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建筑(Lfone Landesgarten-schau), 即标记为1999年园艺节的展览建筑物;法国斯特拉斯堡郊外的停车场和有轨电车站;坐落于奥地利西部的可以鸟瞰因斯布鲁克城的伯吉瑟尔山上的滑雪台。 她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有很多其他工程设计,它们包括:德国莱比锡的BMW建筑和沃尔斯堡的科学中心,罗马的国家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比尔堡的总体设计,台湾的
古根海姆博物馆,那不勒斯城外的高速火车车站,法国蒙特帕利尔的新的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和运动中心等。 在评审委员会宣布其评选结果时, Hyatt 基金会的主席托马斯·J·普里茨克说:“作为普里茨克建筑学奖的发起者和赞助者,我们看到极其独立的评委会第一次把荣誉评给一位女性,这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实体相对小些,但是,她已获得人们的广泛称颂,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显示出未来发展的远大前程。” 普里茨克奖评委会主席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评论说:“同时,如同她的理论和学术工作一样,作为实践建筑师的扎哈·哈蒂德对现代主义的追求是坚定执着的。她总是富有创造力,摒弃现存的类型学和高技术,并改变了建筑物的几何结构。” 接着,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还说:“在伦敦建筑协会的第四年里,哈蒂德作为雷姆·库哈斯(他本人是2000年普里茨克奖的得主)的学生完成了被称为马勒维奇结构(Male-vich's Tectonik)的毕业设计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上的Hungerford 桥旁设计了一幢宾馆,从至上主义者(suprematist)那里吸取了满足规划和地点要求的形式。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巧合———今年颁奖典礼将在非常美丽而且极富创造力的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而马勒维奇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 已为整个世界知晓的作为建筑学领域最高荣誉的正式颁奖典礼将于2004年5月31日举行。届时,一笔1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将在艾尔米塔什(Hermitage)国家博物馆被授予本年度普里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蒂德,继之在博物馆的冬宫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和晚宴。普里茨克奖的颁奖典礼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点移动举行,借以表达人们对历史性的和当代的建筑之尊崇。 1989年普里茨克奖得主,此届评委会评委弗兰克·盖赫里说:“2004年普奖得主可能是最年轻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来所见设计发展轨迹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创新。”今年评审委员会中有一位新评委———记者克瑞恩·斯坦因,他是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评论主笔。他评价说:“在过去的 25 年里, 扎哈·哈蒂德已经创建了对抗常规的事业———挑战建筑空间、建筑实践和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 今年的评委会评委、维特拉(Vitra)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尔夫·费赫尔鲍姆(Rolf Fehlbaum)称:“在构造建筑实体之外,扎哈·哈蒂德已从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间清晰度的建筑结构体系。既然复杂建筑物正在出现,那么她的创新力量就会充分展示。” 评委和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胡斯塔布雷谈到这次评选结果时说:“扎哈·哈蒂德是当代建筑艺术领域中最有天赋的从业者之一。从她的最早的绘画和模型到当前处于进展中的建筑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终含有原创的和强烈的个性视觉,这种视觉已经改变了我们观察和体验空间的方法。哈蒂德的碎片几何结构和液体流动性比创造一个抽象且动态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这是一种探索和表达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
另一位来自休斯敦的评委是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他说:“在造型丰富和形式充盈预警的情况下,扎哈·哈蒂德的创作提醒我们:建筑是虹吸集体精力的虹吸管,是对城
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却。”评审委员、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乔治·西尔沃提(Jorge Silvetti)认为:“扎哈·哈蒂德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当今建筑在空间产品中占据首位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她对墙体、地面和房顶,以及那些透明、互相交织和流动的空间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生动地证明了,作为艺术的建筑并未使人耗尽气力,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想象力。” 扎哈·哈蒂德是获得普里茨克奖的第三位英国建筑师,此前获奖的英国建筑师有谢世不久的詹姆士·斯特灵(1981年获奖)和诺曼·福斯特勋爵(1999年获奖)。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是第一位普里茨克奖得主(1979年获奖)。墨西哥的
扎哈作品
辞世不久的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án) 于1980年获奖。1982年获奖者是凯文·罗切,1983年是贝聿铭,1984年是理查德·梅埃尔,他们都是美国建筑师。奥地利的汉斯·霍尔莱因于1985年获奖。德国的高特弗里德· 鲍姆(Gottfried Bohm)于1986获奖。丹下健三(Kenzo Tange)是获奖的第一位日本建筑师(1987),稹文彦(Fumihiko Maki)是第二位(1993)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第三位(1995)。美国的罗伯特·温图里于1991年获此荣誉,1992年则是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法国的克里斯蒂安·德波尔赞帕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于1994年获奖。已故美国建筑师戈尔顿·班沙弗特(Gordon Bunshaft)和巴西的奥斯卡尔·尼迈耶(Oscar Niemeyer)于1988年获奖。美国的弗兰克·盖赫里于1989获奖, 1990年获奖的是意大利的今已故去的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96年,西班牙的拉斐尔·门伊(Rafael Moneo)获奖。1997年是挪威的思卫勒·费恩(Sverre Fehn)。1998年,意大利的莱佐·皮亚诺(Renzo Piano)获奖,2000年获奖者是荷兰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2001年获此殊荣的是两位瑞士建筑师:雅克思·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澳大利亚的格莱恩·马尔库特(Glenn Murcutt)于2002年赢得桂冠。丹麦的建筑师荣·伍重(Jφrn Utzon)获得2003年普里茨克奖。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作品选:
园艺展览馆 坐落地点:Weil am Rhein,德国
扎哈
建筑设计:Zaha Hadid 设计完工:1997~2000 LANDESGARTENSCHAU [WEIL AM RHEIN, GERMANY] 1996-1999 PROGRAM: Exhibition spaces,restaurant,offices CLIENT: City of Weil am Rhein Rathaus Schillerstrasse 1 79576 Weil am Rhein GERMANY ARCHITECT: Architects Zaha Hadid,Patrik Schumacher,Mayer Bahrle Project Architect Markus Dochantschi Project Director Patrik Schumacher Local Architect Mayer Bahrle Freie Architekten DBA [Lorrach, Germany] CONSULTANTS: Structure GS Projekt, Luigi Martino [Germany, Italy] M/E Kuttenbaum energietechnik [Lorrach, Germany] Heating, conditioning Delzer Kybernetik [Lorrach, Germany] Acoustic Ehrsaum und Pannach [Lorrach, Germany] SIZE/AREA : 845 m2
Vitra消防站VITRAFIRE STATION 坐落地点:Weil am Rhein,德国 建筑设计:Zaha Hadid 设计完工:1991~1993 VITRA FIRE STATION [WEIL AM RHEIM, GERMANY] 1991-1993 PROGRAM: Fire Station CLIENT: Vitra International AG Klunefeldstrasse 22 CH-4127 Biersfelden SUISSE ARCHITECT: Design Zaha Hadid Architects [London, UK] Local Architect Roland Mayer [Lorrach, Germany] Project Architect [Zaha Hadid] Patrik Schumacher SIZE/AREA : 852 m2
法国PIERRES VIVES大厦建筑设计 扎哈·哈迪德的PIERRES VIVES项目结合了三座民用机构——档案馆、图书馆和运动部,独特的设计来自于组织图表的“知识树”概念(tree of knowledge)。 档案馆坐落在“树干”坚实的基座上,图书馆则在中间,而运动部办公室位于顶部。这座“市政”建筑的各个不同部分分享了建筑中心的几个功能,会堂和会议室位于入口上的一座巨大的悬垂天棚内。分支机构从底层的主要“树干”深处,连接进入各个机构的入口。 所有的公共入口都位于西部,员工入口和货物入口位于东部。依靠这个办法,模拟的树干结构将整个“市政“功能结合在了一起。
广州歌剧院设计 广州歌剧院是广州市将新建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地处
珠江新城,总用钢量约为12000吨,总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 米,包括大剧场36400平方米,多功能剧场7400平方米、其他配套建筑26100平方米。其外部形态独特,犹如一个平缓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不同的两块 石头,被形象地称为“双砾”。其中,“大石头”是1800座的大剧场及其配套的设备用房、剧务用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录音棚和艺术展览厅;“小石头” 则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及配套餐厅。两者皆为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度43米。“‘鸟巢’起码有四分之一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相同。”要将“圆润双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就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仅歌剧院的钢结构——三向斜交折板式网壳,就有64个面,47个转角,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 广州歌剧院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最大长度约120米,最大高度43米。整个歌剧院包括大剧场36400平方米、多功能剧场7400平方米、其它配套建筑261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其中,“大砾石”是1800座的大剧场和录音棚、艺术展览厅等,“小砾石”则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等。 “‘鸟巢’起码有四分之一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相同。”要将“圆润双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就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仅歌剧院的钢结构——三向斜交折板式网壳,就有64个面,47个转角,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