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岚的博客

个人档案

area杂志社
其他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8 篇
评论:7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世界期待来自中国的声音

(2010-07-05 15:49)
标签: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没有来得及从人们的记忆中被抹去,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再次将世界的焦点汇聚在中国。世博会不仅在旅游业上给我们带来了海外上百万的游客,为普通市民带去了不出国门就可以放眼世界的机会,更在建筑领域带给我们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以及先锋的设计理念,对中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邀请国际建筑界大师齐聚中国,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那么在同一年即将迎来的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则是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新契机。从2006年起中国正式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此次已经是第三次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建立中国馆。但事实证明仅仅一个中国馆的有限舞台,并不能全面的展现当代中国建筑师的风采。在这个中国建筑的规模、效益和速度令世界瞩目的今天,中国却极不相称的没能及时走进当代世界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的核心话语圈内。在这个云集世界建筑精英的核心话语圈内中国基本处于相对缺席状态,世界急需听到中国建筑师的声音、等待他们表达自己的主见和意识。于是在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人们在建筑中相遇”(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的主题下,来自法国的CA’ASI建筑艺术协会适时地推出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官方展览之一的《CA’ASI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展》(展览时间为2010年9月25日至2010年11月21日,并于2010年4月面向全世界中国建筑师征集作品)。正如该协会负责人法国著名建筑师马丁•罗班先生所说,“中国青年建筑师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需要一个能展现其才华的国际舞台。他们的崛起将为西方建筑师提供一个独特的中国视角,也会为‘Made in China’带来新时代的注脚。”这势必为中西方在不断加强贸易往来的同时在人文层面的深度沟通与合作提供平台,令西方建筑界进一步认识中国新锐建筑师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更快地在国际上产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判断力和独特话语,从而确立自己应有的国际地位。

面对中国新锐建筑师的崛起、逐步走向世界,我们不得不需要更多地思考中国当代建筑的走向。但这个问题是无法直接看清楚的,我们需要站在历史和世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为此我们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建筑开始进行简略梳理,因为对于中国现代建筑而言,那是一个相当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的建筑处于走在最前沿、又走在最后的状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建筑界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有比较多的研究。另一方面,当时的建筑创造又是滞后的,在80年代,建筑创造几乎是个空缺。那时的建筑界状态是官方建筑师占据主流的地位,民间学术力量还处于边缘。在建筑界的早春时代,除了一些老先生的学术活动外,出现了将一批中青年建筑批评家聚集在一起的“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等活动。于是在90年代中国当代建筑中闪亮的“实验建筑”阶段登场了,并涌现出了一批以张永和“席殊书屋”为代表的极具特色的实验建筑。但之后随着张永和、王澍、马清运等人在国内外高校担任要职和承担大型设计项目,新一代青年建筑师群体崛起,以及国家设计院模式的转型,“实验建筑”的语境又发生了转换,它开始全面介入主流社会,为此它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世界,成为了中国当代建筑关键性的转折点。而与此同时,如今犹如在政治和经济上一样,中国的建筑业正在变为试验田,欧美建筑师竞相在中国实现其探索性建筑,前有国家大剧院、CCTV新址、鸟巢等,后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鄂尔多斯100项目……

那么,在拥有独立于西方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极力探索一条没有先例的发展模式的中国,在试图挑战并改变世界体系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面对世界当代建筑格局,又会逐步发出一个什么样的属于自己的声音呢?那又将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本观点和主体意识上的呢?这或许正是我们对此次《CA’ASI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展》的期待,更进一步说,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期待。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2) | 阅读 (169) | 类别 有关建筑  

所有评论

  • 世界期待来自中国人民的声音

  • 其实我是来围观美女的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