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知名代表画家维米尔一生留下35幅作品,其中有一副作品叫做: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画作中,少女轻蹙眉尖,嘴唇微微张开,眼睛中带着年轻女孩特有的干净,可是又有着些许轻愁。一个少女瞬间面容的表情,在画家的笔下被表现的非常细致,看久了,你几乎不能分辨,这少女脸上写着的,是一无所知的简单,还是神秘莫测的心事。
电影名字由此而来。
如果要把一副画背后的故事讲述成为一个2小时的电影,其实不难。
难的是,如何去体现这幅画中主人公的情绪,以及如何用电影的表现形式去诠释一个油画作品以及其所处的艺术时代的创作特点,那就颇有点难度了。
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就是对于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以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并且将这种深刻理解运用到镜头、画面、光线、色彩、情节、构图中去。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画石膏像。我喜欢铅笔在画纸上准确的描述光影关系的那种游戏。有时候心静,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一秒钟光影的变化,有时候心没那么静,你会发现,光线在你所描述的物体上跟你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你费力的跟在那光影跃动的脚步后面奔跑,却怎么也抓不住它的脚步。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沉迷于这种游戏。乐此不疲。
后来再看一些油画作品,尤其是肖像画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的去感受作者对于光线的处理,以此去揣摩画中人和画家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感受到了画家眼中光影的变化时,你能看懂一些作品中非技术层面、或者只属于你个人感受的内容。
当然,过于关注某方面的变化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障碍。阻碍你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少女时期的绘画经历,让我对生活保留了非常独特和细致的观察,我喜欢这样的敏感和细致,它让我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世界。因此我很理解,电影中那个沉默忧郁的贫民少女,在给画家家里做女佣时,如何会爱上那个男主人。
生命刚刚开始,可是生活的希望却无此微弱。对于一个在别人家做女佣的少女来讲,那些肥胖的变形的、奸诈狡猾、会和主人讨价还价和市井小贩打情骂俏的中年女佣,就是她的将来。然而那个男人却给她展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就在她每天劳顿辛苦拥挤不堪的世界的楼上,当百叶窗打开,阳光投射进来,那个世界只有光和影。那个男人启发她,去发现光影之间色彩的关系,她忽然发现了自己内心藏着的,看世界的不同的眼睛。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成长中的少女,在单纯干净的心底,都有或多或少的艺术的天分。有些女孩被开启,她们看到了另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那个世界如同一个神奇的影子,跟现实世界在同一度空间并存,可是又脱离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之上,叠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映像。她们探寻它,表达它,研究它,感知它,她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心灵渐渐丰盈。另一些女孩,一直埋藏着这个世界,有些人懵懵懂懂,一生也就过去了,她们成为了没有特定意义的“她们”。
而爱情,往往是打开女人另一双眼睛的契机。或者动力。
女人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是她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个让她们发现另一个世界的男人。
所以她爱他。她爱那个在她的心灵里留下第一个痕迹和影响的男人。
在阶层和现实的种种横陈在她和那个男人之间时,有些平衡被打破了。
他要画她,她让他画。
他拿来一副妻子平时戴的珍珠耳环让她戴上,她说:那不是我的,而且我也没有耳洞。
让人寻味的是,她屈从了他的要求,让男人帮他穿了耳洞。这个穿耳洞的过程,非常的具有象征意义,他用那尖锐的利器扎在她耳朵上,然后出血了,她疼痛、羞辱、又带着为爱情献身的骄傲,带着完成某种仪式的松懈,她哭了。
一个男人,到此刻,终于在精神上,第一次完全占有了她。
可是那个男人给她的,却是一副根本不属于她的耳环。当这个珍珠耳环映衬了她的面容,成为画面中黑暗部分的光源提供者,这个耳环成为一个寓言。
来自另一个阶层的饰品,可以衬托她的美丽,与她相得益彰,却也提醒了她的先天的匮乏,那个世界没有人关心她的心灵,那个世界只会因为她的出身,将她拒之门外,这拒绝是无声的,甚至是轻而易举的,轻易的用一副小小的珍珠耳环就达到了目的。
爱情在爱而不得中,忧伤,绝望,带着瞬间的晃人心神,爱情终于没有开始,就已经消逝。
女孩在耳洞的疼痛中,在一个瞬间的凝神里,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她爱的那个男人,懂得她。
他抓住了她的心事的光影在她脸上留下的表情。他记录了她的爱情。
电影的取景就是荷兰的一个小镇Delft,为了充分展现荷兰画派油画作品的的原汁原味,拍摄的时候大量的采用了自然光线。光和影的关系表述干净利落,中长镜头和近景的交替代换自然,镜头移动缓慢,让整部电影中任何一副画面都有可以随时静止的油画效果。
全篇对话很少。男女主角之间的交流,很少通过语言完成。在背景音乐中长笛远远的将主旋律吹奏出来,然后由远到近,小调的旋律安静,茫然,带点忧伤,又有点顺势而下的无奈。在两个人感情不断深入之后,主旋律用管弦乐的形式展开,音乐开始有了丰富的表情,跟画面的干净形成强烈的对比,呼应了演员五官中想要随时奔涌而出,却时刻压抑的感情。
最后的一个镜头,女孩转身离去了,开门,关门,就像日常生活的一个瞬间,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意思。如同维米尔的画作一样,司空见惯的瞬间,如果没有人记录,这个瞬间就消失在空气中,再也没有人想起。画家将那瞬间记录下来。
人对于生活的鉴赏力,永远是滞后的。
当你意识到某个瞬间永远不再回来时,那个瞬间其实早就丢失了。或许是在一个早晨,或许是在一个黄昏,或许是你以为她还会回来的一个告别。那些人那些事,就远离了你。
你并不知道,你在无知中,带着熟视无睹的漠然,或者带着期盼的快乐。
所谓有天分的人,画家,作家,音乐家,他们跟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能预知某个时刻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转的特性,将之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一个无名少女的转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永恒的忧伤。
或许是爱情,或许,只是一个画家看到的关于流逝的主题。
维米尔原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电影中的少女。侧影。用光干脆利落。
光。 影。
电影中大量的中长镜头。注意画面中人物关系,构图,色彩,表情,服装,都非常忠实的再现了荷兰画派画家原作的风格。视觉盛宴。一点都不夸张。
与伦勃朗不同,伦勃朗可以将画作体现出舞台剧的效果,将生活戏剧化,而维米尔却擅长将日常生活琐碎的瞬间记录下来,那画面固定后而产生的不平凡,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体味到的。一种温和的忧伤。
这位是画家的妻子。看到她戴的珍珠耳环了么?
还有,服装和桌布的质地,是否呼之欲出?
光。影。明暗。
图中那个向红衣少女献媚的人,据说就是维米尔的赞助人。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