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高睿

个人档案

高睿

中央美术学院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功夫在诗外。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40 篇
评论:29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上海之行--上海现在是个大工地

(2009-09-11 21:59)

           上海之行--上海现在是个大工地

前一段时间看张钦楠先生的《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这本书,他在书中提到了柯林·罗的《拼贴城市》中的一些观点,我没来得及看柯林·罗的这本书,但张先生在书中谈到的一些观点我基本记住了。

柯认为在一个城市中应该有二种类型的建筑存在,一种是如鸟巢、国家大剧院类型的建筑,一种是平凡普通的建筑,他把后一种建筑称为城市的母体,母体建筑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同时他认为像鸟巢、国家大剧院这种建筑随着时间的变迁他们也会成为母体建筑,今天的先锋可能是明日的母体,在城市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鸟巢、国家大剧院这类建筑,应该在城市里尽量保存多种类型、各种时期的建筑,让其共存,柯把这种共存称为“拼贴城市”。我很认同柯“拼贴城市”的观点。他的这种不割断历史的唯物辩证观,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记得二年前在学校里听陈冠中先生的讲座——“好城市的秘密”,陈先生主张城市文化应该的多元并存。他认为普通建筑才是一个城市的母体,不同年龄的普通建筑能聚在一起,复杂多元的用途功能才有可能真的混合,这也表示了不同阶层、族群、职业和消费倾向的人能生活在共同空间并作出互补和分享,这是有利社会资本和阶层凝聚的。

在上海我也看到了一些这样的状况,但同时看到更多的是如鸟巢、国家大剧院这类型的建筑。

 

上海之行

这张照片是在豫园商城附近的一条街道上拍的,不同时期同一类型的建筑的共存,它会让你思考,假如说这张照片是某小区的二幢建筑,我想你很难记住这个地方。

上海之行

为了迎接世博上海到处都在盖房子修路。上海现在是个大工地!!!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会留下很多社会问题。

对邢侗和先生设计的上海博物馆早就有所了解,但是这次亲身去体验这个建筑,收获不小。

上海之行

建筑的体量和所用的材料比较单纯,而且与对面的上海市政府那幢建筑很协调,在这件建筑作品中能读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整幢建筑轴线对称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建筑外面没有围墙,展示了一种开放的姿态。

 上海之行

进门时候的一个门把手和楼梯的扶手。

 上海之行

建筑的中庭及采光。

上海之行

博物馆的交通系统。

上海博物馆的交通系统和照明系统都设计得很好。我想观众在参观一个展览时会有这样的一个心态,有时候害怕自己漏掉某些部分,而在上海博物馆这种以中庭为核心的并连交通系统不存在这个问题,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参观的部分会很清楚,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面灯光把文物照得很亮,人走的地方照得很暗,我想这是出于人性化的需求考虑的。观众能比较清楚的看文物。

上海之行

这件玉器造型简洁,生动,让人有点忍俊不禁,有点卡通的味道。右边二尊南朝的佛像,衣服线条的雕刻极为流畅和优美,人物的神态表情也非常自然、优雅。上海之行

这件青铜器造型浪漫、想像力丰富让我叹为观止!右边这件宋代的瓷枕非常建筑,具有很强的设计意识。睡在房子上,极其的浪漫构思,既贴题又符合深层逻辑。我们天天呼吁学习传统,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诗意的学习和继承!

 

上海之行

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能接触到这些具有很深文化层面的器物了,我们更多的接触到的是这些。我们应该多去博物馆看看

 上海之行

上海这种尺度的街道及街道两边的梧桐让人倍感亲切。南京路上人很多,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从消费大国迈向消费强国。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而园林则恰恰相反,单从园林中“门”这一元素中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内容的丰富、活泼。

 上海之行上海之行

最近一直在研究老米(米芾)的书法,老米是个石痴,他提出的皱、瘦、漏、透四字为品石的标准。 宋以后的近千年,中国赏石界一直把米芾赏石的皱、瘦、漏、透奉为金科玉律,豫园的这块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很有感觉!

 

上海之行

上海之行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418) | 类别 旅行见闻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