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我做的是一巨构建筑的改造方案。类似巨构建筑在中山路上时有出现,它们巨大的体量破坏了城市原有肌理及空间形态,它们总板着一张脸,不与过往的人群有任何交流,对整个城市没有一点回应……于是我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通过对巨构的改造,让它开口说话,对城市有一个积极的回应及辐射。
通过垂直街道的插入,使巨构重新融入现有城市肌理。垂直街道的形成,是通过场地对面的旧城坊巷空间的折叠形成的,其中,坊的叠加形成了建筑的实体空间,巷的叠加形成了打破巨构体量的垂直街道,这时得到是是“三”中的初步平面。整个方案还不足以使巨构对城市作出一个积极的反应,依然很含蓄。
于是,我做了接下来的工作,在“三”中,我画了一组图,它保留了原有坊巷空间的主要尺度,通过这一组形的叠加,我画而来一张带透视的剖面,这时,我发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带透视的 城市剖面,活生生地展现出城市的状态,根据原有建筑的形态(2层,7层有出挑,之间有1.8M进深的虚空的状态,我试图把城市剖面的感觉在立面就有一个直接的表达。
接下来,结合新的功能及场地,我将这个形做了新的调整,如上图。通过功能的整合,20个窗口讲述了12个故事;接下来是20个斗背后的空间推演:把斗分类:深斗,浅斗(与城市的关系)这时垂直的街道转变为折叠在巨构中的坡道,串联20个斗,最终折向屋顶,向着吴山和西湖
一张A0的线描,我把一层平面展开在中山路上,把坡道折叠在整个城市,以表现这个新的BIG对城市的影响。答辩的时候,浙大的徐老师说要买这幅画,王澍说:不卖!我们要收藏……(他一定觉得特别有面子,呵呵呵呵)香港中文的顾大庆老师问了我几个问题,只是他的几个疑问,完全没有难为我 ,我一一作答,昨天顺利通过答辩+-+。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