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墩”即是坐墩,因常铺锦披绣,故称“绣墩”。绣墩是古代女子闺房中常用的一种坐具。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称,最早的绣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而专用的坐具。但起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中,草藤编的沙漏状坐墩随处可见;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叫做筌蹄的细腰高形坐具,这种坐具在敦煌窟北魏壁画中曾有表现。后经过历代民族融合,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鼓状绣墩造型。这种上下腰小,有鼓钉做装饰的坐具,这是由花鼓演变而来留下的痕迹;中间大大的腹部常是历代能工巧匠作纹饰图的好地方,内容不外乎奇花异草、神兽人物、文字书法、吉祥纹饰之类的图案或层次分明的镂空开光,有的开光极大,以至于形成下足连合的座椅形状。后来改朝换代到了明清,逐渐又发展出梅花、海棠、八角形等新造型。绣墩由于结构结实,着地稳当在坐式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凳子中的佼佼者。
如今司空见惯的绣墩算是中国古典家具中最别致的坐具了。首先,它造型简单独特,无依附无靠背,单单就一个鼓肚,就把国人从“盘腿席坐”提高到了“垂足而坐”的高度;其次,它虽然属于凳子类,但没有腿,有的只有四个短短的小足,然而坐起来却能稳如泰山,甚至比有腿类的坐具还有安全感呢!
绣墩最早在绣楼闺房里出现,是古代女子专属的私人物品。大概优于它的装饰优雅、搬运方便,渐渐搬出闺房,成为众人喜欢的坐具了。在现世流传下来的名人画作中可见一斑(右图),可见到了唐代,绣墩就成为大众用具的公共用品了。但是即使是坐具也有阶级属性,可见“礼制”的浸透之深。在以上的画作中不难看出,无论男子身份高低坐的都是有椅背,椅面宽大的椅子,身份低微的男子和女子坐的才是绣墩,可见古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即使绣墩从闺房搬到了大堂,仍然改变不了它从属的地位。
再来说说它的材质,绣墩的材质比起其他家俱的材质来说可谓是丰富多样。先从使用角度讲,绣墩会根据不同的季节铺不同的坐垫。《长物志》提到“冬月用蒲草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坚实,内用木车作板,以柱托顶,外用锦饰;暑日可置藤墩。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垂流苏者,亦精雅可用。”蒲墩是冬天的坐具,墩面柔软用于御寒。藤墩多在夏季使用,通风透凉。木制绣墩,顶上放一个小坐垫,既御寒又美观。所以说从用以御寒的蒲墩,到通风透凉的藤墩、石墩(多用在室外),再到瓷墩,甚至还被现代人制为不锈钢材质,哪一类家俱也比不得它受世人的垂青,真可谓是家俱界的佼佼者了。随着材质的改变,用途也甚为广泛,一出绣房便一发不可收拾,木制的用料稀罕、雕刻工艺精巧的放在卧室;石雕精湛的与石桌成一套摆在室外;清朝盛产陶瓷类绣墩,得益于它的清雅脱俗或装点华丽,更被皇帝宠幸用在书房。一时之间,绣墩这个
宛如从阁楼里出来的小物件成了历朝居家上上下下不可缺少之物。
绣墩,占地面积小、装饰美观、功能性强、方便移动且用途范围广,在这么多优点的承载之下,绣墩在清朝得到了空前的生产与发展,以至于留存了大量古董器物于现世,也成了当代众多收藏者口中赞不绝口的佳品。也只有在当代,绣墩这个家俱大家族中的小女子才正式从绣楼中解放出来,登上了历史舞台的大雅之堂。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