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David Chang的博客

个人档案

David Chang

戴维国际设计
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40 篇
评论:2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从18世纪妇女发髻看中西方文化混搭

(2016-01-26 10:27)
标签: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也就是所谓“混搭”或“混血”风格。那么,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我们如何找到中西元素搭配的根据呢?

本期DCDA微信推送,就将历史背景定格在18世纪,试着帮你发掘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异同之处。

18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值洛可可(Rococo)风潮兴起。洛可可又称作“路易十五式”,该艺术形式极具女性化特征,轻柔、精致、细腻、纤巧,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东亚艺术的影响。

18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值清王朝统治时期,按时间推算,欧洲的洛可可时期正与清雍正至乾隆年重合。彼时清朝国力最为强盛,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人物服饰、家居摆件及建筑装饰,中国和西方不约而同的涌现了相似的审美倾向——繁饰的倾向(Numerous ornaments)。

洛可可时期的裙装有许多蕾丝花边,锻带装饰,清朝的旗服也是织绣隆重,三镶三滚。

陈设器物花饰繁密,不留缝隙;家具雕饰丰富,漆绘精美。

 

 

最具代表性的是当时妇女的发髻。

洛可可时期,女子盛行高发髻,18世纪60年代后半期,其盛状可谓空前绝后。高发髻最高的可达3英尺左右。在高耸的发髻上,还要装饰各种饰物,做成模型,如山水庭院的盆景、农夫牧人、森林、牛羊、马车、甚至还有在头发里塞进新鲜水果的。

当时,凡尔赛宫廷引领着欧洲时尚,事实上,高耸入云的假发所以能流行,主要是路易十五那位呼风唤雨的情人蓬巴杜夫人的功劳,因为蓬巴杜夫人脸型很圆,为了掩盖这个缺陷,蓬巴杜夫人就开始制造很高的、蓬松卷曲的假发,整个欧洲立刻开始模仿这种发式。

18世纪末,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执政时期,假发虽然没有创新式的发展,但其体积和高度却越发夸张。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当时欧洲审美的标准,她处处走在时尚前沿,传说她有时能花好几个小时把假发堆砌得有三十英尺高,上面插上各种树木、花鸟形状的装饰品,甚至还有舰船模型。

 高发髻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如舞厅的串灯要升高,教堂的入口屋顶要升高,妇女为保持高发髻不受损坏,长期不能躺在床上睡觉,精神萎靡,发髻不能常常洗梳,虱子满头,所以高发髻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怪异行为,昙花一现便凋谢了。

在相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妇女的发髻是什么样子的呢?

清中期,贵族妇女也流行繁复的发饰,虽然发髻没有欧洲仕女那么高耸,但却在各种头钗插件上做足了工夫。

在热播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皇族妇女的一种头饰叫做“钿子”。

钿子以黑绒和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方、簪子、花等饰物。

钿子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可以美饰发髻,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美好追求和意愿的作用。

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

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颗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比较下来,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8世纪欧洲妇女在发髻上寄托了对自然科学的追求,中国妇女则在发髻上寄托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其形式都无一例外的表现为奢、繁、重、精。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完全分立毫无干涉的,在某一历史阶段,我们很容易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如果将这些共同点加以艺术的表现和发挥,那我们所做的室内设计就会在混搭的基础上更加和谐和富有文化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DCDA下期官方微信推送!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929)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