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2009年的软件行业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但有关专家指出,在经济不景气和“消费降级”的情况下,我国软件行业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如果软件企业能抓住机遇,打好三大战役,熬过“冬天”,就将迎来产业的“柳暗花明”。
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软件业整体表现虽然良好,但软件外包短期的不确定性增加。2008年1到11月国内软件业收入同比增长30.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但软件外包增速不断放缓。根据外包咨询公司TPI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签署的外包协议金额为6年来季度最低水平,当季金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包协议仅有128项,总价值大约为144亿美元,交易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大约20%,比去年第二季度减少22%,因此,2009年我国软件外包不容乐观。
国内经济下滑也使得软件业面临内需下降的考验。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削减开支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过冬”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金融、证券等行业的软件需求由于企业利润下滑而降低;商业、制造业等因前景不明,软件需求也有一定程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在IT方面的开支必然面临缩水,国内企业IT开支下降会导致软件业增速放缓。
另外制造业的不景气,对管理软件厂商的影响较大,从而也会影响到软件业的发展。CCID的报告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管理软件增速放缓,中小企业倒闭或盈利下降导致IT开支下降是主要原因。从管理软件市场来看,制造业一直是其主要市场。中小制造企业在管理软件市场中占比达60%以上,同时也是近年来管理软件增长最快的市场,而制造业的不景气,导致中小制造企业对管理软件需求的减少,这对管理软件厂商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70%中国软件商竞争力不足
据IDC近期发布的《软件商成长路线图》白皮书显示,中国软件及IT服务产业规模占整个IT产业的比重仅为25.8%,而同期美国的这一比重则高达69.9%。另外,其调查结果还显示,近70%的中国软件开发商竞争力不足。
同时,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国产软件在中国软件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依然很低,仅约为35%。由于基础技术、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缺乏,不仅使得巨额的利润被IBM、微软、BEA、Oracle等一大批国外企业攫走,影响着中国软件产业的积累与再循环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战略安全。
关于制约中国软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或曰人才、资金、软件质量,或曰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等等,不过,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无疑是各界人士的共识,也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中国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起步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洋为中用”的舶来品,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也是在模仿和学习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模式,甚至很多技术和产品直接来自美欧等西方国家。应该说这无可置疑,也是起步阶段的捷径。但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价值和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其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
因此,国内专家呼吁,大力扶持和鼓励自主创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尤其是软件开发核心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才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突破瓶颈的关键。
内需市场将加速行业整合
软件企业应看到国内软件市场的巨大前景。虽然“过冬论”在业界盛行,但随着国家大规模扩大内需,软件产品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国内各个行业信息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同时“消费降级”促使企业选择软件支出时,偏向相对低端的国内软件产品。因此,目前国内软件业已经到了最佳投资期,抓住内需市场已经成为软件业未来提升行业景气度的关键所在。
国内软件企业可以在危机中提升整体实力,以便在经济复苏阶段大展拳脚。国家政策非常有利于软件企业的发展。2006年起,原信息产业部及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加快推进大公司战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从税收和研发、经费等方面都加大了对软件企业的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扶持优秀企业和鼓励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国际化发展,这为中国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软件企业可以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以较低的代价展开并购、整合,壮大自己。海辉软件集团董事长孙振耀就预测,现在中国有3000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行业整合的序幕已经展开。并购是经济低迷时期到来的一种必然现象,对于持有大量现金的科技公司来说,现在是收购的最佳时机。
文章来源于网络,相关信息请点击:测试培训 http://www.imbus.cn/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