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令人瞩目的设计大师,广州歌剧院的设计者扎哈?哈迪德说——
设计,若以迎合“大众口味”作为目标,就意味着“堕落”的开始。
类似的话,弗兰克.盖里、矶奇新等也说过。
这里,并不是说“大众标准”等同于“不好”,而是我们一些“设计师”忘记了自己在做“设计”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和引导大众认识“什么才是好的设计”这样一个比“设计”本身更重要的责任。
正如不是会开车的都能把车开好一样,审美,其实是一种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甚至还需要某种不太容易具备的,对艺术特殊的“悟性”才能够获得的素养。于设计师的角色如此,普通大众则更难。
回到20世纪初始,中国伟大的美术教育开拓者徐悲鸿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人在艺术教育上的缺失,恐怕是所有学问里面最严重的。
快100年过去了,中国也随着世界在发展,但“艺术教育的缺失”,却有增无减。这的确是一个被表象的“繁荣”所掩盖的“令人痛心”的嘲弄。
。。。。。。
现实是什么?
我们很多自诩为“设计师”的,都能按公司或者客户的要求(甚至原本自己就这么认为的),做出了“大多数人喜欢”的“好”设计,结果似乎并没有错。因为是客户的“意思”,客户“满意”了,公司也赚到了“该赚的钱”。
。。。。。。
然而,“好”的“坏”不了,“坏”的也变不成“好”。
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在当年自己的作品被公众误读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喜好而改变的”。
可不是吗,伦勃朗如此,梵高、毕加索、马蒂斯们又何不如此。。。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些当年被嘲讽和批判的一文不值的先知大师,其作品却在接连不断地刷新世界艺术品拍卖会的世界纪录。。。
在设计界,本文开头提到的扎哈·哈迪德,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加拿大犹太人弗兰克·盖里,以及上海喜马拉雅中心设计师日本的矶奇新,再往前,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汉内斯·梅耶、密斯·凡·德·罗。。。
这些现在被奉为绝对典范的顶级大师们,当年为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设计理想,无不经历了重重困苦。。。
。。。。。。
爱因斯坦当年也曾意味深长地说:
这个世界,是由那么一些被我们称为“先知”的人,预先设定了发展的轨迹。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得以获得大大超越原有预想的“改变”。否则,我们今天获得的生活感知将会倒退得不可想象。。。
正如当年“中国美术”把“前苏联美术”奉为经典并追随了很多年,待醒悟过来才发觉“跟错了队伍”——原来“经典”在“西欧”。
还有更浅显的例子,习惯不遵守交通规则很多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待到了发达地区和国家才发现,这属于“恶习”。所以,自己“习惯”认为是“对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对”还是“错”,原本有“规矩”可寻,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却把“习惯”不假思索地当成了“真理”,却不知,“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有“预知能力”的人手里。
这个“预知”,叫做“专业学问”。
。。。。。。
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明白,在“设计师”的队伍里,只有“少数人”是真正在思考什么是“好的设计”并潜心努力地去做。而在此基础上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的,一定更少。
这才是“真理”。
这个“真理”叫做——让客户从不理解到认同并由衷赞赏的、经得起推敲的“好设计”。
更通俗一点讲——叫做恰当、科学和美观,缺一不可。
恰当:钱不论多少,要花得值,杜绝华而不实或者画蛇添足的浪费,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科学:让每一位客户在实际生活使用中充分体验到合理、准确、耐用和便利。
美观:造型结构、色彩搭配符合当代审美取向。
这,才是一个“好设计”的本质。
---------------------------------------------------------------------------------------------------------------------------------------------
wujun. 2011.01.15
周志诚评论于2013-03-28 23:27
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