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帅婉精灵

个人档案

王美琴

张家港市国泰天一装饰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王美琴(Queen

原名:王青

政治面貌:党员

专业:建筑装饰技术

职业:室内设计师

毕业院校:沙洲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曾担任建筑工程系宣传部部长

建筑沙龙撰稿部总编辑

曾经获得的奖励:

2006年大一第一学期三等奖学金

2006年大一第二学期三等奖学金

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书画大赛优秀奖
系卡拉OK大赛最佳音质奖

2007大二第一学期二等奖学金

院长奖学金
2007
大二第二学期二等奖学金

2007“院优秀学干称号     

2008年院二等奖学金

联系方式:

QQ648006169

邮箱:wangmeiqin2007@yahoo.cn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统计信息

博客:49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东西方艺术思维的比较

(2008-12-25 18:58)
标签:

引言

   “大象无形”说的就是无尽深远意义的事物是通过最简洁(甚至无形)的形象来表现,说明造型的高超技艺,这是中国绘画意象化最突出的表现。

比利时抽象艺术理论大师苏福尔(MichelSeuphor)在《抽象绘画词典》中为抽象画下的简单定义是:“在绘画里,凡其切断了自然或现实世界之间的脐带,以至无法辩识,联系或思考其形象的绘画均称之”。因此,构成一幅抽象绘画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第一,绘画中不含有可辩识的形象(recognizable forms,其形象为康定斯基说的“无可名之形”,而非自然或现实的“相对物”( counterparts in nature or reality)。第二,绘画系由形象、色彩、线条及空间等纯粹绘画元素所组成的独立秩序与构成的“造型世界”(plastic world)而与写实的“现实世界”(actual world)截然不同。是画家创造了造型世界。“意象”与“抽象”属于不同的绘画体系,从根本上不具有可比性,但在现实的中国艺术界,这个因“象”与“形”的模糊现状不由我们不加之比较与研究。

 

抽象画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抽象艺术的界定,已不再只是用来做为写实风格的对立面。具象、抽象及叙述性的内容,已在西方抽象表现的发展中,获得了认定。复合媒材的使用,更打开了形式表达的局限,彰显其丰富的语汇。继康丁斯基、蒙德里安视觉美学探索的架构之后,对于视觉艺术,「抽象」一词的意涵,艺术家仍在美术史的演绎中,将意涵推展至社会学, 艺术史等各个层面,使抽象意题呈现的可能性,更为宽广。抽象艺术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东方的文字﹑书法中吸收了养料,也从中国的老庄哲学﹑佛教禅宗中择取了适应20世纪西方哲学和人们心理状态的观念。多数抽象主义作品的着眼点在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创造。

在西方抽象绘画的范畴之中,不论是蒙得里安之后的几何抽象,或是继康丁斯基之后的抒情抽象表现。在西方抽象体系的脉络中,经常以强烈的情绪,企图主导观众,接受画面全面性的主观表达。这虽然使观众感动或震撼,但来自画作本身的强势力量,却往往吞噬了观者主观情绪的对应,而变成一种单向的情感交流。

 

 中国画没有走向抽象 

  

有人认为,“抽象画”的观念和技法中国古以有之,并在中国美术史上绵延了三千多年之久。事实上,20世纪才诞生的抽象画,其观念、内涵和精神与中国史前时期彩陶上的几何纹样迥然不同,虽然这些器物上的纹样都属于“抽象形式”的纹样,但都属于“装饰艺术”的范畴,而非“视觉艺术”的范畴,这是两者在本质上功能上最大的不同。盖“装饰艺术”的创作,基本上着重实用与装饰功能,且都无落款签名;而20世纪诞生的“抽象画”是属于“造型艺术”,他完全脱离了实用性和装饰性,只讲究绘画元素之间的复杂组合关系。如音乐一般,音乐讲究音符之间的复杂组合关系;而抽象画的创作源自画家“内在需要”,旨在传达画家内在经验的真相,及探索内在世界的奥秘,二者不得混淆。
  
  中国文化讲求用中,温柔敦厚、平淡天真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传统文人画家始终没有跨入彻底的抽象?当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世界发生进一步交流的时候,中西美术家都提出了这一疑问。


  
在欧洲艺术家还致力于神话与宗教的题材时,中国画已经开始在谱写点与线、黑与白、笔与墨的奏鸣曲,并将这种探索上升为人与自然,心与物象的对话,作品和现代审美接近。  从一开始,中国画去描绘物象的时候和西方绘画走的是两条路,它完全没有受到写实的影响,但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比如一阴一阳,后来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不会像西方艺术一样走向写实,然后发觉没有出路,再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及抽象绘画。中国画是从开始就认定了一个方向,走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所以中国画没有从一个时期推翻另一个时期,变化那么多。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意象艺术的造型特点是“立意造像”。“造像”不等同于“造型”。在“具象造型”中,形就是一切,一切都是形。而意象造型中的“象”,不仅是形,而且含有意,是象中有意、意中生象,立象尽意。“象”应该只是写实的,而追求的是“不似之似似之”。
“不似之似似之”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于“似”。形与神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中国绘画(意象表现)的目的是完成“不似之似似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作品的内在“神”,但这种“神似”仅仅只是绘画作品的一种表现和表象,一种技法的再现。要使作品内涵真正达到或完善于“神”,还需要画家注入自身内在的丰满的精神。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画中就没有抽象的思维。中国绘画其实含着很强的抽象的因素,但没有像西方艺术最终把具象的东西都抽掉了,变成了几根线,几个色块。

 明末时的大画家董其昌曾经作了一些很抽象的努力,把前人的东西完全符号化了。而近代的画家,如黄宾虹在接触画中画和西方现代意识之后,画风曾想向抽象方面转,但是他们始终把这种努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既然曾经做过努力,那么为什么没有最终跨入彻底的抽象呢? 
西方文化是一种极端的文化,中国人不喜欢走极端,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写意的
  1、画作画方式加以分析

中国画受纸、笔、墨的限制,就不可能很具象,但是又不可能很抽象,虽然它的具象无法和油画相比,其实没有可比性。 

  2、差异的角度加以分析

西方的文化大而化之,可以称其是一个极端的文化。产生于这种文化中的艺术,写实到可以到把毛孔画出来,放大到可以把一个细胞放大画出来,抽象到可以玩几根线,甚至玩到观念。  而我们的文化是一个中庸的文化,中和的文化,用中的文化。西方人的极端和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儒教思想下的美学是孔夫子所说的温柔敦厚,加上道家美学的平淡天真,两者一直作为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的来标榜。

  石涛有句名言叫不似之似,到齐白石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表现出中国人不走极端的特点。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写意的,中国人在一笔一画寄托个体生命的感悟,对万事万物的体悟,也是个体生命对于大化的认识。谈中国艺术绘画没有走向西方意义的抽象,很类似于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和美学,因为宗教、美学都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我们的绘画没有走向抽象,也是西方人创造出来的。中国绘画最终要用中国文化来诠释,其他理论都摸不到核心。我们使用的抽象这个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而日本又是从欧美翻译过来的。在人类文化趋于大同的时代,这个概念似乎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了,人类一方面不断在趋同,另一方面不断地分歧,趋同的程度和分歧的深度是一样的,这源于生存方式、精神信仰和文化渊源的差异。一旦涉及到美学、世界观、生存习惯,各地区也自然存在很大不同。毕加索曾经临摹过齐白石的册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他使用了毛笔和中国画用的纸,但由于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临摹自然难以兼具形神。 

结束语

面对多元文化的现代中国,反观中国抽象绘画的发展,当东方在接受国际化认同的过程中,为了加快认同的脚步,反而容易掉入西方抽象的审美体制,而忽略了本身已经具备东方某种血缘上的文化质地。未来,在文化信息强力的沟通下,我们虽然可以期待,人类情感将慢慢的产生普遍交流与相互认同,但是东方艺术家,如何把持自我的观点,在融合的过程中,不被西方的审美体系所淹没,这是青艺术家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55) | 类别 Exotic Fax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