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
在1/4世纪之前的1982年,中国建筑学会应邀出席了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建协成立大会。那时,中国建筑学会尚未参加亚洲建协,我和陈占祥先生受中国建筑学会的派遣,作为观察员出席了这一次盛会,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在亚洲建协成立之后的第25个年头,我们亚洲建筑师又聚集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亚洲建协第12届大会。首届大会提出“亚洲特色”口号
第一次亚洲建协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当时与会的各国建筑师们,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开始冲撞亚洲大地。亚洲建筑师已经开始面临伴随席卷亚洲的西方经济大潮而来的建筑师职业挑战,以及随着外来建筑文化的涌入,亚洲建筑文化特色将逐渐消失等问题。在这次大会上,与会代表们鲜明地提出了如何保持与捍卫亚洲地区以及亚洲各国自身的建筑文化特色问题。这显然是一个极其严肃而迫切的话题。从“亚洲特色”到“地域建筑论”
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亚洲建协大会所讨论的有关建筑的“亚洲特色”问题,主要集中在现代建筑范畴,以及现代建筑与地域建筑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上。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保持亚洲各国本土文化的多元化特征。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这一老议题非但没有失去意义,而且还具有了更新的内涵。例如,将“全球——地方”(global——local)这一对范畴看作是“一枚银币的两面”,相辅相成,不应偏废,即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1998年,由新加坡建筑师林少坡(WilliamLim)先生和我一起,共同组织了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有关“当代乡土建筑”(ContemporaryVernacular)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一次会议上,我提出了“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区建筑现代化”(Modernizedregionalism,Regionalizedmodernism)的主张,其主旨就是要将建筑学中的“全球——地方”这一对范畴加以辩证地结合。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与会同仁的支持与赞同。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诸方面,亚洲都是世界上最具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之一。仅从建筑的角度而言,亚洲传统建筑中,从西亚、中亚、到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都显示了各自不同的丰富的建筑文化样态。这些传统文化已经并将继续为亚洲地区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目前的亚洲,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强劲,建筑需求量与建造量最大的地区。探索建筑创作的“亚洲特色”,恰当地解决亚洲建筑所面临的全球化与地域化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亚洲建筑师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理论问题之一。全球城市化凸显“城市文化”问题
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社会的包容以及凝聚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推行,绿色建筑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倡导等等,声浪渐高。“亚洲特色”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从建筑概念展拓到“城市文化”的视野来展开讨论。
世界各国,包括我们亚洲各国的城市与文化,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资本,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个方面大规模的涌入,也伴随着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亚洲各国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没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不自觉,不自尊,不自强,不自新,那么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或被遗忘。同样,我们亚洲各国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是一种文化财富,现在却遭到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的摧残。更确切地说,由大建设所带来的大破坏,使得我们的许多珍贵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正在缓慢地消失,甚至在一些地方正在被彻底地摧毁。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爱护与珍视。我们要重视城市的固有文化,要追求每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要保护与发展既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UrbanTexture),使我们亚洲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得以继承,弘扬和发展。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