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aa的博客

个人档案

aa


其他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统计信息

博客:62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空间的维度

(2008-10-24 22:48)
标签:

空间的维度

——浅论建筑的时空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刘斐

 

内容摘要:本文将空间、时间、人的经验作为三个基本元素,以空间为功能主体,以人为使用主体,分析了时间在二者之间所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  空间  经验

 

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人们对于时空的概念又有了很多新的说法,时间与空间在哲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中都有着各个角度的论述。建筑之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难用精准的语言来形容的。“空间”是建筑语汇中高频词之一,我们每个人所亲身经历的建筑空间无数,所产生的感受诸如:经典的、陈旧的、前卫的、过时的……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在空间的组织和装饰手法上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同样是空间,给人的感受却如此不同,时间和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建筑作为时空的物质载体,人作为时空的精神载体,两者在一起必然会发生交流。

一、空间

1. 实体论的空间概念

在近代的空间认识中,主要存在着实体论、属性论和关系论三种观念上的争论:

实体论认为,空间是独立于物之外的绝对存在;

属性论认为,物质先于空间,空间依附物质存在;

关系论的经验来源是:人的处所经验反映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把纯粹空间想象成纯几何的广延:连续、无限伸展、三维、均匀、各向同性和可度量性,空间被认为是一种绝对存在,先于物质,是物质存在的绝对背景。

不难看出,现代人的空间概念基本上属于实体论,这种空间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建筑是关于空间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本质”这一类的句子。

在中国建筑理论中,老子的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的思想倍受推崇。“凿户囿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类似老子这种观念的设计师,把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建筑物的内涵空间,把空间的效果作为建筑艺术所追求的目标,而把门窗,梁柱,墙壁,顶棚等,看做是为了构成那个空间而存在的必要的从属部分。处理好这些从属部分很重要,他们是构成内涵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的使用和观感效果起着决定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于那个内涵空间的。至于建筑外形,只是构成那个内涵空间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2.“有”和“无”

作为空间的“无”,它的本身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它只是人的一个观念,无的价值的体现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与之发生关系产生的。“无”不是没有,也不单是指代“空间”,当我们把“无”和使用“无”(空间)的人联系起来, 这个空间才能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时间化的空间

1.时间观念

对于时间这种抽象概念,在中西方的认识中是有异同的,差异在于,时间与人,与客观世界三者的主从位置差异,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建筑思想的差异。

这里主要谈一下中国传统的时间观

中国古人对于时间的认识,多以物候现象为依据,从日常体验开始,一年的概念,从草的生死,五谷的发芽与收割中形成,与西方古代的机械运动计时不同,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计时法”内涵了一定的生命内容。“滋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羡于辰,巳盛于巳,咢布于午,昧暧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成于丁,丰茂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任于壬,陈揆于癸。”这些文字描述了一年十二个月中,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演化进程。

与西方古人的机械时间观不同的是中国的“演化时间观”涉及到了物体的内部属性,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时间,这种观念是和自然有关的,是不可逆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时间是存在于人和自然中的。时间与自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体现。

应用在建筑理论层面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把时间当成客观存在之物,则任何存在之物都沐浴在时间的河流中,建筑也不例外。但是建筑和时间的关系却常常被遮蔽在建筑的恒持性当中,建筑所表现出的永恒的姿态、坚固的形象、稳定的处所使人难以觉察到其在小尺度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正因此,建筑经常被认为是独立于时间之外永恒之物,它的纪念性似乎是天生的。

然而建筑的历史性很好地说明了它在时间轴线上的变迁,一座建筑的历史就是这种变迁记录。建筑在时间的刻度上消耗自身又创造自身——今天的故宫农决非是昨天的故宫——建筑空间因此具有时间属性。

2.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

所有人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空间里,当一个人在与建筑空间进行接触的时候,必然会带上个人在自身时间中的经验,空间的使用者在用经验感受,而空间的创造者(建筑师)则是在用经验创造。我们将老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就可以定义为“人的生活以及时间中的经验的空间表现”,这个时候,空间就变成了时间。

我们之所以在游览建筑产生所谓的“思古之情”或者某种“感动”,是因为时间是经验主体对存在于世界的感知,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时间构成了一般存在的意义所在。对于生活在空间中的人来说,关键是如何建立起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体验,如何捕捉空间中的瞬间,如何感知时空中人之“此在”的那一刻,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的关照。

集美组设计师林学明在北欧旅游时,对一个洗手间做了如下的文字描述,“洗手间里面的洗手盆和水龙头设计和工艺都是及其的笨拙,稚气十足,给人以粗野的感觉……相信这是设计师通过这个粗犷的洗手盆和水龙头去传达设计者的艺术观念,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人类智慧的印记……她们不是意见冰冷的工业产品,它是充满人类智慧的、有生命的、有情感的物体”。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此在”中获得的自身关照对于感受主体——人而言,是及其重要的。

3.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这里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一种实用的,明确的观念、情调。李泽厚对这一点讲到“中国建筑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即不重在强烈的刺激和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和熏陶……”这便是一种时间进程上的体验,好的建筑空间应该是耐人寻味的,可以坐下来或者在行进中游赏。“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对于这种具有“线”的特征的空间形式,其本质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这让人不经想起了中国那些美丽的诗词: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这是陆游的“沈园怀旧”诗,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已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依凭记忆又赋《梦游沈园》诗。这个例子足见,当一个空间对于人而言,在历经年月之后,它所内涵的不仅仅是其功能的表象了,这里面有着很深的情感因素在里面。

4. 静谧与光明

建筑师路易斯康极其重视建筑材料的物质属性,尤其是建筑立面的特征,对光线在建筑中的运用也是具有开拓性的。康曾经说:“材料是一种消耗的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白日的光线照射在建筑物上的时候,不同材料在光线的照耀下表现着不同的质感,并且在时间的行进中跟人展示出不同的光影效果。有意思的是,中文的“光”与“影”恰好可以用“光阴”这个词汇,而“光阴”在中文中正是描述时间流动的。康强调,这种光必须是随时间变化的自然光,“我们是由光所生育。通过光我们感觉到季节变化。只是由于光的指引我们得以知悉这个世界。由此得出这么个想法:物质是消耗了的光。对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自然光是唯一使建筑成为艺术的光。”而“人工光线是一种单一纤弱静态的光照时刻,是夜间的光照,与日间及季节的魅力在创造气愤上的微妙之处无法相比”。

康通过一句颇耐琢磨的“静谧与光明”来说明那不可言说的存在感受:“静谧并不是十分十分安静”,“静谧是不可度量事物之所在”,是“存在的愿望,被表达的愿望”。而海德格尔说:“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是表达它所是什么,而是表达存在。”让我们不妨再把“静谧与光明”与海德格尔的下面这句话作一番比较:“当我们……沉思人和空间的关系,这当儿,就有一道光线落到作为位置而存在并且被我们称为建筑物的那些物的本质上去了。”

结语

空间、时间,加上人的主动体验,让这些客观因素变得不再僵硬。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时间”作为建筑空间的重要表现媒介,它在建筑空间中的种种表现方式及其组织关系,是建构空间场所感的有效策略,由此可以唤起体验者的美好感觉、幻想和记忆.仅仅偏重于视觉的建筑媒介表现,只能使人们与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当建筑与人的经验,与民族的历史紧紧结合的时候,它便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物体,时间在空间中流动,空间在时间中转换,我们冥想其中,这将是多么美好的感受。

 

 

老子《道德经·十一章》

戴念慈《室内设计创刊号发刊词》

《汉书·律历志》十二地支

 

参考文献:

李泽厚 《美学三书》 天津社科出版社 200310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0

刘亚波 《得道的建筑》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

王受之 《白夜北欧——行走斯堪迪纳维亚设计》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02

丁俊清 《中国居住文化》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李伟 《“时间”作为建筑媒介的表现方式及其感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3

周清平 《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申绍杰 《空间体验的几何、物质和时间维度》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6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23) | 类别 我的论文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