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学而习,习而习惯

个人档案

宋素舒

西安交通大学/深圳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毕业快一年的时间里,我真的开始体会到老师说的“设计是闲出来的,也是熬出来的!”

我的理解:用闲适的心情去感受去体会去累计创造,坚韧执着勇敢地将设计从图纸熬到现实。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12 篇
评论:13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东京破坏”分子--矶崎新

(2011-07-21 22:58)
标签: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 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他参加深圳文化中心竞赛获胜的方案已在实施中。

  作品包括: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他设计了大量著名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中国大剧院方案竞赛等最为著名。 矶崎新:“未来的城市是一堆废墟。”

  “我是从乡下来的,跟东京有一种疏远感。”

  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为日本建筑界三杰,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建筑历史及现实的大师。

  矶崎新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的人”。

  “即使住在东京,也感到东京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不想拥有任何土地或房产。一本叫《建筑家的自宅》的书里收录了全世界很多建筑家设计的住宅,我能提供的只有在轻井泽市的小屋。因为其余的都是租来的,而且没做任何改造就住进去。”

  “60岁以前我已经做了不少建筑,得了不少奖,60岁以后我就想,我要成为一个非常自由的人。”矶崎新不购置房屋地产,不追求权力,不接受荣誉职位,也拒绝担任大学的教授

  东京是矶崎新开创事业的地方。从18岁时为应试离开故乡踏上东京的土地,矶崎新把故乡九州大分县比作“母亲”,把东京喻为懂事后一直对抗的“父亲”。当东京变得越来越巨大,变得无法理解时,对抗的感觉就变成了敌意。1960年,师从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矶崎新制造了一个“破坏东京”的计划,从中领略到破坏的快感。

  但这种破坏只存在于他的思想里。“结果都是以我的挫败而告终,一个也没能实现。”这些没能实现的计划就被收录在《未建成/反建筑史》中。

  “未来的城市是一堆废墟。”这是矶崎新的激烈宣言。

  “人类所有理性的构想和理论性的规划,最终会由于人类的非理性、冲动的情绪和观念导致规划被推翻。”被封闭在高密度城市空间里的人群、地狱画、幕府末期的浮世绘、死于原子弹爆炸的尸体、饿殍、怪物等等,这些断片状的形象被印在展板上,由投射仪投射到幕布上,把展厅内的观众带到怨恨凝集的虚幻空间中。

  在广东美术馆展览现场,名为《电气迷宫》的作品映照出矶崎新从1968年到现在的建筑思想。1968年被矶崎新视为极其重要的一年。当时在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法国爆发青年人对抗旧体制的“巴黎五月风暴”,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和伯克利,大学完全被学生占领。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大楼成为一座象征性的城堡,众多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就在这一年,矶崎新应邀参加了第14届米兰三年展,参展作品是《电气迷宫》。其时矶崎新作为日本年轻一代建筑师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他针对不断扩张的城市现状提出批判的《电气迷宫》,却因三年展这种制度而成了青年人冲击的对象。三年展被学生占领,作为反叛者的矶崎新被新的革命者逐出了展厅。

  1968年,世界建筑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代主义宣告结束。

  曾被埋葬于历史的《电气迷宫》重现于世人眼前。对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师注入了大量象征20世纪大都会的概念———化为瓦砾的坂神大地震废墟景象、“9.11”惨剧的毁灭画面,揭示了建设与破坏、计划与消灭的宿命。

  《未建成:矶崎新建筑展览》还展示了从1960年代开始的“未建成”系列,以及跨越巨大历史时间轴线,在2000年以后在中国卡塔尔西班牙等地重新崛起的新建项目及其发展过程。1970年代,建筑革命家矶崎新从城市撤退,之后大约20年的时间,他几乎没做和城市相关的事情。这20年被矶崎新当成历史的真空期,他脱离现代潮流,投入到日本和西欧的古典世界里。

  中国建筑批评家范迪安评价矶崎新说:“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提供了大量遗产的条件下,他不是顺从已有的建筑观念和主义,而是以批判性的视角重审建筑的现代进程,及其本质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他首先是一个建筑精神的探险者,他的探险精神和意志源于他对一切已有建筑秩序、规则、方法和风格的怀疑,他的目光穿越了建筑与城市、结构与规划、自我与社会的界线。”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84) | 类别 向大师致敬  

前一篇:理想中的家

后一篇:大舒的自白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