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处理人与机器关系的活动,不是处理机器与机器间关系的活动。改变关系就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创意的来源。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观察都有不同的角度,对于一把椅子,我觉得这个椅子坐着不舒服,他认为椅子不好看,于是我们各做出了自己对椅子的改变。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切入点被大多数人接受又有别于大多数的人呢?我们看到的好的设计都是一看就恍然大悟:哦,对 就是这么回事,就这么做效果就好多了。那为什么共同接受一个事物的时候我想到的却不是这个点呢。记得初中写命题作文就是如此,写作文时候拿到一个题目我就马上会想到一个主题,但是这个主题是不能用的,因为你马上就会听到旁边的人自言自语他要写的东西就是你想到的主题,有人告诉我这是脑波在作祟,我也不太明白,但很多时候我们接受到一个新的事物时第一反应往往都是相同的。所以我在写作文时候虽然有了想法,但都无情的删掉再想,最终我写的主题一定是第三个或者是第四个。虽然过程十分艰难,写出来以后基本上都会得到老师的点评。那么设计是不是也如此呢。
现在的设计团队基本采用的是头脑风暴的办法。写下一个主题在纸的中间,顺着这个主题联想出一条线,大家都写了以后就是一个以主题为中心的发散图形。我们要的答案就在主题与某一个联系点之间。虽然思路广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理解自己的线最深,别人的东西始终是别人的东西,最多是对自己有一个拓展思路的作用。他的线走的好,那也只是他的理解,他的切入点。设计还得是靠自己,于是又回到了原始问题。。。看来我急需了解好的设计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做的多了,看的多了自然想的就多了,想的就成熟。那为什么自己的东西跟同龄人的东西一比较就发现自己的东西很幼稚呢。。虽然不敢说在大学阶段我比人家做的多想多,但是我打小就不是个安稳孩子,小时候我就总跟老妈说这个哪不好,那个哪不舒服的,尤其是在家具市场里。不是刻意,就是这么觉得,如果这也算初级的设计的话。结果大了以后有了一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想法却没多大改变。依然显得小家子气,不够大方。我不想挑刺,不想逃避。当初是自己选择来上的专业,虽然是服从分配。但是我有信心可以做的好,但是现在真是不在状态。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