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被时装、建筑、美女、工业设计装满的米兰,自然也是。 今年刚好是意大利统一的150周年,也是米兰家具展的50周年,似乎很应该大庆一下。街道却还是街道,流动摊贩还是依然流动,贩卖着自中国进口的各种小玩艺。各个教堂以及各个雕像上的鸽子便状物也并无清洗的痕迹。 周日的多莫教堂前的鸽子照例很多,在人堆间混惯了,一般不愿去搭理那些作势追赶的孩子。台阶上坐满了头发颜色各异的人看着风景晒着太阳。教堂里圣歌悠扬,排队进入的人一直很多。不远处的环保主义者装扮成羔羊,伴着让人焦虑的牛羊们被屠挣扎喊叫声来回翻滚。两者之间的声音相呼应着,并不冲突。 白色圆球状的帐篷体搭在意大利第一位国王的雕像后面,内容是对科技与艺术的血缘的探究。总有人排队玩那拓印似的图画游戏,惊叹那悬浮着的蛋,进入到摄像范围时做不同的表情,还有那长着旺盛的草的书本……科技和艺术之间的联系自然的很是对味。 总要说到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以及里面那些盛开着的大牌橱窗。其与教堂三点一线位置的同等距离处,有竖着或横着、反着或正着的黑马摆在巨大的白色不知名的涂料堆上,和哥特式的教堂侧面对应着,很是刺激眼球,却并不显的突兀。 早上九点半才开门的家具展厅位于地铁红线的最后一站。米兰的地铁建得比较早,是经济复苏时期的产物,站内的墙壁是水平参差不齐的涂鸦,对比起深圳的地铁建设,显得分外破旧,有种未老先衰的感觉。 50周岁却依然年轻的米兰家具展是一个很热闹的所在。在这说的不是人群。金属、木头、塑料、布料、皮革、玻璃、石材……由一切能应用的材料混搭而成的家具展吸引了各种肤色的面孔。 今年的展位占地要比往年的大,于是室内设计师的功用便显现了出来。“包装”一词以及其代表的意义适用于每个行业的每个区域。 在这个时代气息很浓的地方,东方元素遍布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东方传统样式的东西由西方演绎的太过于恰当,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感觉微酸、反省感甚为浓烈。 三年展的气氛则显得较为随意些。装置、影像布满着全场。每个场景都有新意。仙人球的座垫很舒服,炭笔勾勒的草图很显功力,红烛燃成的巨大十字架很震撼,各种椅子和模型按年代排列展示着它们的前世今生……全场中唯一严肃的元素就是那些分散在角落去制止络绎不绝偷拍者的工作人员。 目的是推广新人的卫星沙龙展则更为有趣。那些群落是看美女的最佳场所。各式宣传墙贴贴满了小巷两边以及地面,艺术与文化气息的感觉像极了北京。与主会场的混搭不同,他们的元素应用更为专一:铜的是铜的专场,纸的则是纸的。因为专一,所以精纯,所以即使是小众也显得大牌感十足。 白天由年龄或大或小的新人们展示他们的设计作品,晚上则开始各种样式的派对,去宣泄他们的热情与梦想。将奇思妙想落到实处,梦游着进入现实,接近着自然生态,兼顾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现实,与此同时也预告着多元多变的生活方式与态度…… 原研哉的这句话很概括:“在意大利这个由看着经典艺术长大的人组成的国度里,设计自然会默默地经受着锤炼”。米兰设计周是全城的盛事而非单一区域、少部分受众的活动,全民参与其中。城市各个角落都能找到卫星展的牌子。全民期盼,并且自豪,从此支持从此长盛不衰。这或许就是底蕴,非三十一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者地标高楼多就与之能相提并论的底蕴。
设计与生活、艺术与科学、信仰与激情——本来同属一脉的血亲在米兰的各个角落里演绎它们的良好关系,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由此没有被战争、政治打散,也没有被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而影响。这应该是公认的国际设计之都的米兰强大生命力的保护罩。而这种保护罩,恰恰是同顶着“设计之都”光环的深圳所缺少的。
无论是设计界还是体育界,国际化的盛事从理论上来说都是相通的,应该是件全民参与在其中的乐事。举办大运会的深圳官方说,深圳要借着赛事,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要“追求简约、追求环保”,还要实现“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风貌的展示”。于是全城的路便开始又一轮的修缮,地铁工程马上会四通八达,全部街道表面的楼都换了新颜,比里层的楼看上去单价上升了好几个价格阶梯……
这应该只是一个过程,在强化催生中去积累他人花多倍时间沉淀的东西,在非自然生长中感觉不适过程。深圳去追赶米兰的过程,与人工养蚌的手法很是相似。当然了,正如每粒珍珠都独一无二一样,每个城市的进程也不尽相同。只希望最终的结果不会相差太远。
lishimin评论于2011-07-01 00:09
一種聖潔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