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郑见伟的博客

个人档案

郑见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主任、总照明设计师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 篇
评论:4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郑见伟:中国创造可以照亮世界

(2011-06-23 17:20)
标签: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1月30日,高悬于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上的LED新闻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既不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也不是叱诧风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平时少有人关注的照明设计师。画面中的他手捧北美照明学会IES夜景照明设计世界最高奖(Paul Waterbury杰出奖)奖杯,笑容含蓄而自信,与获奖作品北京奥运中心区七号院夜景图片一同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一举囊括四项2009年IES照明奖的他就是郑见伟,近年我国建筑灯光领域最活跃的设计师之一,也是首位获得世界级建筑照明设计最高奖的中国人。在西雅图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人们第一次听到了中国人的声音,更领略到中国创造的无穷潜力。

文/林风华

    获奖只是“意外收获”

    2010年春节刚过,记者便来到了位于西二环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内的郑见伟办公室。室内装潢简朴,门口矗立着一面玻璃幕墙,其中镶嵌无数的灯泡,过往的人只要稍一驻足,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光与影的无限遐想之中。
    迟到了一个小时的郑见伟满脸歉意地告诉记者,得奖后不少国际知名照明企业都来找他合作,次日还要飞往外地洽谈,但他还是希望能有机会与记者分享他对设计的理解和感悟。必须承认,在设计师这个更重“笔头能力”的群体中,郑见伟却是难得的“健谈”,这与他的职业历程不无关系:正式成为照明设计师只不过是六年前的事;清华大学材料系毕业后,他曾在多家大型跨国公司任职,而彻底“转行”的决定性影响则来自他在飞利浦照明做高级经理的经历。
    从外企高管到照明设计师,郑见伟认为自己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幸运的是,也因为他有了一段与多数职业设计师完全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才使他不容易陷入细枝末节,反而能更清晰地解读设计的内涵、更容易理解客户的需求。短短六年中,与菲利普·斯塔克,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朱小地、崔等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合作为郑见伟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为韩美林、蔡国强等在国内及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的顶级艺术大师提供照明设计服务的经历,也为他的设计思考注入了难以言传的意义。
    在郑见伟眼中,灯光照明设计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思考的方式。他说,“我们赋予‘光’理智与情感,使‘光’成为一种建筑材料,用以实现一个空间、 一幢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理念。”虽然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的照明设计甚至还谈不上“成熟”,仍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光”的作用,但他却乐在其中:“转行做设计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自己将来能有什么成就。”也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让他的设计更加纯粹。多年来,他的作品赢得了众多奖项,中国创新红星奖、国际低碳设计奖、中国设计界十大杰出青年、IES国际照明优秀奖等,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只是“意外收获”。
    
    从29天到29年

    谈到设计理念,郑见伟认为盲目崇拜西方设计和简单强调中国元素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一直在自己的项目中尝试着用光在东方智慧和美学传统、现代科技和西方设计间寻求一种和谐的共生之道。在实践北京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项目的过程中,郑见伟更提出了“从29天到29年”的设计思考。
    “北京奥运会加上残奥会正好是29天,但作为夜景照明项目的设计者,我认为不仅要为奥运会服务,为世界展示一个现代的、复兴的、热情的中国;更要为其后29年中人们的生活服务,为其注入持久的具有生命力的价值。”郑见伟称“29年之思”与他的两次悉尼之行有很大关系。
    郑见伟说,自己第一次到悉尼时关注的都是些建筑和景观上的亮点,如悉尼奥运中心区的太阳能灯塔、志愿者纪念柱群等。而第二次去时,已经接手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项目,于是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在悉尼奥运中心区体会更多的是好戏散场后的失落。原来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反而对郑见伟产生了触动,如射击馆里用澳大利亚土著人废弃木屋的板条做成的防弹墙,正是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绝佳体现。
    “设计时成本的控制成为场馆赛后运营成败的重要基础,我们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原来的定位。”郑见伟回忆说,北京奥运中心区总用地约315公顷,项目规模庞大、内容极丰,设计小组在思考夜景照明规划时,先将其分为四个体系,然后就像拼图一样组合起来。一是金色夜间中轴体系;二是以鸟巢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型景观体系;三是以水立方和龙型水系为核心的蓝色水体系;四是以下沉花园七个院子为核心的红色中国文化体系。夜景照明规划实践的关键则是确立中心区主要建筑和景观元素间的亮度或照度关系。
    郑见伟感慨到,“人们今天看到的实景基本反应了规划的目标。这一成果对奥运中心区的夜间运营成本控制,夜景照明效果的整体和谐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这项成功的绿色奥运实践对全社会的节能环保事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个项目也使郑见伟赢得了国际低碳设计奖,他说,通过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的控制作用,鸟巢和水立方所在区域的夜间亮度只有同类型城市广场的1/4,这不但保障了鸟巢的剪影效果和水立方的动态展示,还大大降低了能耗,未来会有更多项目延续“低碳模式”。
    郑见伟还向记者重点介绍了两个与奥运相关的设计项目。一个是获北美照明学会IES夜景照明设计最高奖的“奥运中心区下沉广场七号院”,他利用LED灯具的小巧特点,经过精心设计,使中式古亭的内外层次和色彩被巧妙彰显出来。另一个则是获得了2008年中国创新红星奖至尊金奖的“光的造型1-翔”,在该项目中,郑见伟扮演了一个远超过常规照明设计师职责的跨界灯具设计协调人的角色,他将完整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过程、照明设计过程、工业设计过程、光学科研过程、制造实现过程,以及它们之间富于创造性的跨界合作整合在一起,将灯光与阳光结合于一身,使灯具的生命趋于日与夜的完整。

    “双兰”绽放

    提到北京兰会所,很多人都习惯用奢华与昂贵来形容,不过为了笼络那些高品位的“金领”们,会所创始人张兰在室内设计上也确实下足了功夫,高薪请来了世界最富盛名的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不过,菲利普·斯塔克却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比较苛刻的要求——额外聘请灯光设计师。谈到与菲利普斯塔克的首度牵手,郑见伟记忆犹新,他坦承菲利普·斯塔克原本钦点了另一位同样享誉世界的灯光设计师,但已经在室内设计上投入巨资的张兰却不愿再为“星星点灯”而慷慨解囊了,于是才找到了当时在圈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自己。
    “与菲利普·斯塔克的合作让我学到了很多。这位大师的作品在国外随处可见:从法国总统的私人住宅到欧洲最大的废物处理中心,从咖啡馆到家中的座椅、灯具甚至牙刷。他一贯倡导简洁,不过在北京兰会所的设计中,大师却展现了一种另类的奢华。”据介绍,北京兰会所的室内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巨大、腐朽的奢侈品‘垃圾场’,用以表达追逐奢侈品本身是没有灵魂和意义的”。设计师挑选了无数绘画、家具和灯饰等近现代艺术品,散乱地堆放到这5000平米的“垃圾场”内。
    郑见伟指出,在北京兰会所的方案中对灯光设计师的挑战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太多的艺术品本身无限地诱惑你去照亮它们、表现它们,对每一件艺术品都是难以割舍;二是奢侈品“垃圾场”的过度腐朽和混乱会引起消费者不安的感觉。郑见伟首先大胆运用极简的照明手法,在“垃圾”中寻找还未腐朽的东西去照亮,这样的设计在效果上达到了用灯光“为垃圾场建立秩序、条理和功能”的目的;灯光设计还创新地运用具有舞台聚光效果的灯具创造出类似剧院的氛围。客人身处其中,不安的感觉会悄悄淡去,仿佛置身于舞台——既可以是台下的观众,也可是台上剧情的一部分。
    从菲利普·斯塔克身上,郑见伟学到的远远不止于单纯的设计理念,还有国际一流设计团队的运营模式。“我们设计院里有3000名设计师,年收入是10亿元人民币;菲利普·斯塔克的设计团队只有16个人,他们的年收入可达到6000万欧元(将近6亿人民币)。菲利普斯塔克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是精英,但他们也有专攻的领域,所以他的成功经验是与其他领域的设计精英或者建材企业合作,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尽善尽美。”
北京兰会所的成功设计让郑见伟的聪明才智在上海兰会所得以延续,这次的设计师是明星搭档帕特里克.吉尔斯夫妇。上海兰会所是一个把中国传统元素以西方现代设计手法大胆而夸张地表现出来的项目,对一个以中国人为主要消费者的会所可能会因文化和审美的差异而产生一些不协调。作为灯光设计师,郑见伟在西方设计手法与中国元素间增加了一层关系。
    创意的产生也是个有趣的过程,游玩苏州园林时,郑见伟不经意间看到阳光把树木、窗棱的影子投射到老墙上,他被深深触动了。他开始尝试运用现代灯光投影技术与中国元素影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将中西文化的断层和谐地连接起来。于是,人们在上海兰会所也能体会到酒吧中式冰格窗扇在墙面上的真实窗影与冰格纹幻影灯光相重叠而形成多重空间的感受;中餐厅的中式鸟笼背后一暗一亮,一真一幻的两个影子使人如在梦中。
    郑见伟坦言,实现创意其实是个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设计概念到之后细致到对灯具形态的选择、眩光的验算、角度的调校等一系列繁缛的设计工作后,上海兰会所中出人意料的斑驳灯影才能够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在世界光影舞台上跃动

    在访谈中,郑见伟多次提及中国设计师的创造能力,他说这也是自己希望与记者交流的一个重要动机。“其实我们的设计人才足够强大,也完全有能力引领世界设计潮流,但我们缺乏自信和自我肯定的态度。”郑见伟坚定地说。
    在他看来,中国也要打响自己的设计品牌。三星和索尼等日韩企业引领世界,都是在设计上舍得下功夫,才成为今天全球耳熟能详的品牌;而中国企业往往过于看重生产成本,不愿在核心技术和设计上多投入,喜欢跟在别人的后面克隆与拷贝,所以至今能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寥寥无几。
    郑见伟指出,在北京奥运项目中,中国LED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从中也不难发现,在产品性能和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由于奥运对照明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要求非常苛刻,很多照明项目还是由飞利浦、GE等国外有实力的企业所把持。目前,中国有竞争力的LED照明厂商仍然很少,主要原因是研发创新的差距明显;产业整体环境欠佳,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企业投资规模悬殊太大;此外还有专利方面的劣势。如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加强设计研发力量,将是后奥运时代中国照明业整体实力提高的关键。
    “我一直希望能与照明企业达成一种共赢的关系,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民族品牌的发展。相信在未来,中国创造是可以照亮世界的。”郑见伟对此信心满满。访谈结束时已是傍晚时分,走在华灯初上的街头,记者的心依然在郑见伟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奇妙光影世界中徜徉。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4) | 阅读 (787)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