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四校四导师”的余波好像还没散尽,这第二年的活动又到了写总结的时候了。又是一年,时间真快。
实践导师是什么?实践导师的实际功用又是什么?我时常会思考这个问题。考试、求学,在校修炼了四年或五载,学马步、学站桩,学立地生根、学套路学招术。然而学了不一定代表会,当然了,即使会,也不代表着能用。就好比功夫不是舞蹈,是借以制敌而不是观赏一般,练的目的是为了用。四校四导师活动中的实践导师引入制度,大概就是为了借着偏向实用性的眼光,去评定能“用”程度的多少。
面对着本来是应该多加鼓励的后辈,却非要在整个过程中充当苛刻挑刺的白脸,这活计历时不久担子却是不轻。当然了,这应该就是意义的所在。
在开题时我曾经说过,毕业设计是借以实现最后一次纯粹理想的机会。这话现在也同样适用。没有比在校时更好的时间段了:借着一支笔,一张纸,便可以充当造物主,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给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变出一个世界。
我一直认为设计师的行业属性比较接近道家哲学的状态——同样也讲究天人合一、心物一体。道家的心物一体并不是指瞬间的审美感受,而是一种人的本真之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阶段更加地接近这种状态。不用考虑外界,不用关心市场,没有限制,没有甲方,只是出乎本心地把握、持守、呵护、照料着这种状态。真好。
无论是什么专业,学校培养的是审视世界的能力与方法,但怎么看,还是取决于个人。设计这个行业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甚至可以说工作即是生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于是,保持纯粹的视觉在设计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庖丁说他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前是浑沌的全牛,三年后见到的不再是全牛了。庖丁后来没说再三年后他眼中牛的形象,不知道是否回到青原行思第三的那个阶段。但想来牛,还是牛,只是因看的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我很喜欢学生的认真态度。在看到严谨精致的模型时,除开专业角度的感受,更多的是感动。当然,我更喜欢学生们的视角。他们以新鲜的眼光审视设计的本原之处,没有沾染社会中的机巧心智、矫揉造作。他们从日常的认识中寻根溯源,把后天的人为的东西重新交回到生活中来。甚至连一些小错误也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机巧而显的可爱。
设计只是被当下的此在以符合的或者偏离的方式决定着,设计问题只有通过设计活动才能够得到证明。2011年“四校四导师”的导师们人数比去年多了些,无论参与者的综合质素有无比去年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是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琚宾于2011年6月
凌芳评论于2011-06-23 23:54
比起其他的日志,我比较想看这篇。都看好几遍了,“无论是什么专业,学校培养的是审视世界的能力与方法,但怎么看,还是取决于个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为人,为什么从事某个行业,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判断都跟审视有关,为了更精确的判断,我们要不断积累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