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yym's Blog

个人档案

殷艳明

深圳市创域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36 篇
评论:2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从《功夫熊猫2》看“拿来主义”的烩饭

(2011-06-13 13:58)

从《功夫熊猫2》看“拿来主义”的烩饭 

                                                                        深圳创域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殷艳明

                                                                                 

记得中学时代所读的文章中,较有深意的当属鲁迅先生的杂文了。其中一篇《拿来主义》至今印象深刻,其中大意是说:好比在澡盆里给小孩洗澡,最后脏水可以倒掉,孩子可是要留下来的,孩子矜贵啊。

前几天正是孩子的节日,于是放下平常忙活操持的一切,向孩子看齐去了电影院看《功夫熊猫2》,不仅看到了“功夫”、“熊猫”,更看到了美国人做出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烩饭,让我们共同度过了生命中愉快的90分钟。

整部电影当然充满了笑料和幽默,既有紧张悬念的情节,也有温情脉脉的流露和探求,这本是一部好的娱乐电影应该具备的基本元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高手能娴熟的运用各种技巧适时的进行表达本不足为奇。然而惯于吃西餐、穿西服、喝红酒的美国人却可以自如的调动如此多的中国元素来流畅的讲述这样一个中国背景下的故事,既让我感到亲切,也让我感到讶然。我不禁佩服美国人的“拿来主义”。

我们来看看他们“拿来”了些什么?

熊猫阿宝居住的太平谷中有秀丽的山高水长,闲云飞瀑;一艘乌篷船在斗转星移间顺水而下前往凤凰城;城内铺满青砖的街道纵横交错、两边皆是白墙灰瓦,沿街随意摆放着花车铺子,随风摆动的招牌旗帜下充满着市镇的喧嚣;看沈王爷的船队浩浩荡荡沿着凤凰城弯弯曲曲的水道出城,那背景俨然江南水乡的风范;更别说正邪交战在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间展开,具是清一色的“飞檐走壁”。毫无疑问,影方为故事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地道的中国风景山水。搭好了舞台,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讲故事呢?在诸多表现方式中,影方在片头、片中和结尾处巧妙的穿插使用了中国“剪纸”(陕西皮影)的方式,结合场景光线色彩的渲染,让我们看到中国这门古老的艺术突破了我们惯常的意识框架,显现出对故事情节更加灵活生机的叙述表达能力,同时使影幕充满了现代美感吸引的张力,让我们为习以为常的古老文化又大大的惊叹了一把。在故事的内容上,“功夫”当然是主角,我们熟悉的中国功夫门派众多,各有绝招,门人拜师学艺不练数十年不成高手。可是熊猫阿宝和武侠们完全不成问题,无论是“佛山无影腿”、轻功、刀枪棍棒还是太极,甚至是我们在黄飞鸿中看到“舞狮大战”之类的桥段,都被我们的美国师傅不分古代还是近代的统统放在了一起,行云流水般的展示出它们的巨大威力,让人忍俊不住,又叹服中国诸多武学传统所具有的节奏起伏、潇洒自如的美感。我们再通过“功夫”看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在“拿来”中国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后面,在颂扬勇敢、忠诚、亲情、友爱、和平等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影方还把中国的侠义精神、儒道佛修身出入世思想与美国一贯的“美国梦”观念、西方文化中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思想糅合在一起,撒上一连串诙谐幽默爆笑的调料之后,最终为观众端上了这盘中西合璧的“拿来主义”的烩饭。

站在一个对艺术和设计有着职业敏感的角度来看,虽然美国师傅做的这盘烩饭从故事整体结构和表达节奏来看不免显得过于热闹和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之余,感到仍然少了一点中国美学精髓中“意境”和“留白”所具有的悠长、绵延的意味,然而作为一部娱乐片,我仍然感叹于这盘烩饭的精彩:要知道做饭人有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背景,能把饭做到这样的火候,委实难能可贵。这不禁让我想起见过的诸多西方背景设计师做出的中式空间设计个案,他们往往能从几个典型的中国图案或思想为原点,慢慢的把它们揉开、在空间的细节上扩展、延伸,在简洁的现代美学和空间处理方式中,让中国的文化韵味柔和大方的弥漫出来,让古老的中国传统不知不觉中就脱了古老刻板的窠臼,焕发出现代的光彩。所以当你看着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中国元素,但又是一个新角度理解和运用的中国元素,而且这样的新意自然会让你惊叹于他运用得“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如何解释此种现象?

我想任何一个好的作品,无论是本土还是有着跨界的文化背景,要让它从形式到精神上焕发光彩首先需要对它的生存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功夫熊猫的制作团队为了炒出优质的烩饭,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积累长达8年。而我们可能正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似水流年悄然磨去了我们对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面对中国辽阔而多样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往往能顺手拈来众多的中国元素而缺乏对它追根溯源的探索,独辟蹊径的再解读和再创造。或许就应了李白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从山中的“神马都是浮云”中走出来,要持有的大概还应该有诚心、敬心和耐心吧。只有这样,无论是沿着本土文化历史的纵向去取,还是沿着地平线横向的去别处拿来文化中矜贵的东西,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2011-6-13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33)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