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yym's Blog

个人档案

殷艳明

深圳市创域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36 篇
评论:2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禅城行 ——设计随想

(2011-05-11 11:07)
标签:设计随想 

                                       禅城行 ——设计随想  

                                                            

                                                                                               深圳市创域艺术设计公司 殷艳明 

深夜,一杯红茶,听着“噼噼啪啪”的键盘敲击声,不经意间就经营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此刻、此处、此声、此茶是属于自己的。自工业文明以来,时间就不再是自然的事,而成为标注在手表上的刻度,我们的生活似乎也就挂在指针上,随着它滴嗒滴嗒的移动,重复划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圆。其实,偶尔从“滴嗒”中溜出来,或许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于是,来到了禅城,也就是佛山。既然有一个“佛”,又有一个“禅”,这里当然与佛教甚有渊源。溯其来历,佛山禅城,晋唐以来,不仅是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而且因为商品交易兴盛,名列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至晚清民国至今,还有黄飞鸿、叶问这样的传奇人物,为这座城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东坡游历赤壁的时候,曾感叹:“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曾经的英雄人物和几十万人的金戈铁马再强悍也抵不住时间的流逝,而这曾经几多繁华的城镇又如何让人见识它一千多年的绵延不绝?大概就是“祖庙”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祖宗”的概念是一种深厚的依恋和力量的源泉,是一种共同的精神上的信仰。禅城“祖庙”里有传统几进几出的院落,供奉着道教似威严似和蔼的天神,两厢照例站着各式人物,列着威武、回避等等的匾牌,享受着人间虔诚的膜拜和袅袅的青烟,倾听着人间各式各样的祈福和愿望。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驻足注目于支撑房梁的方柱,自天向地的四方棱角在接近地面处以简洁有力的线条错落有致的叠加出别具一格的柱敦,简单利落的显示出方形刚劲的力量,颇具现代设计风格。房屋的墙面仍然沿用了简洁的浅灰,但是禅城人并没有把这种简洁的风格运用到底。在墙面,特别是屋脊上一改常态,层层叠叠装饰着精美的石雕、砖雕、陶塑、灰塑,描述了种种花草祥禽瑞兽,穿插着各式人等,讲述着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风俗、戏曲中的故事场面,再称上亮绿、湛蓝、浅黄,还点缀着大红,一派艳丽生动,仿佛要把人间勃勃的生机和喜庆都展现给上天,袒露给自然。屋脊的两头饰以镬耳形封山墙,让冷静的砖瓦具有了独占鳌头的好意头。转过长长的两条巷子,带有西方券拱形式的彩色玻璃窗映入眼帘,让人想到院落回廊门上五彩玻璃拼花在日光下黄的、蓝的、红的一律鲜艳的跳动,给深沉稳重的中式门扇、桌椅增添了生机。

 

这就是岭南建筑和装饰的特色吧。因为真正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地,有炽烈的阳光、猛烈的台风、潮湿的空气、往来的商船辐辏,决定了此地的房屋建筑有“简练、朴素、通透、淡雅”的风格。这些字眼乍一看来,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国东部其它一些近海地区的民居,水墨一般的江南水乡难道不是?白墙黑瓦的徽州民居难道不是?这就如同我们在设计中常说的中式风格,中式元素:中国红和檀香木,斗拱青砖与白墙,坡面顶和镂空门窗、美人靠,明清圈椅、加上富丽的抱枕……用到哪里都是中国的。然而,岭南与江南水乡毕竟不同:它更开放,在祖祖辈辈的居住空间中糅合进了西洋的特色;它更随和,让世俗的人间欢乐跨进了肃穆的庙堂和雅致的庭院。如果说江南水乡的庭院沾有朝廷士大夫的文气,岭南建筑则更多的是市井商旅的和蔼可亲与平易近人。记得曾经一次聚友谈天说地,说起中国的传统,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太杂了,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什么都有,也就没有了明确的所谓传统。细想此话,涉及到传统“大”和“小”、“总体通用”与“各地细则”的关系。在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当然有中国风的通用元素与法则,然而,你看过去只知道这是“中国人”,而并不知道是“中国哪里人”,就让相当一部分国人在建筑空间中失去了自身身份的认同与体验,失去了文化情感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这就是室内设计“同质化”的问题,与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相比,室内装饰设计的“同质化”现象似乎并不严重,但是,当你徜徉在中国很多的城镇,看到街道和建筑,你或许分不清楚这是在云南玉溪,抑或是湖南凤凰,或者是广东的禅城佛山。好在云南玉溪是聂耳的故乡,凤凰有沈从文、熊希龄的故居,佛山有传承下来的“祖庙”和黄飞鸿纪念馆。如果拿掉了这些东西,一切就模糊了,这真是怎生一个了得?

所以,一己之见:室内装饰设计不仅是求空间和风格,而且应该在风格之下进行文化、生活的细化,让它皈依于人脉、文脉与自然。才能让孔子的归孔子去,章子怡的归章子怡去;才能分得清楚原来这是你,那才是我。

                                                2011-5-10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1) | 阅读 (286) | 类别  

所有评论

  • 弘扬传统文化,利国利己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